0
作者 | 盧潔萍 韋麗雪
編輯 | 李雨晨
經營壓力之下,大疆車載終于又有了新動作。
新智駕從多名獨立信源處獲悉,大疆車載團隊正在接受外部融資,據(jù)一投資人透露,大疆車載團隊認為,經過兩輪融資后其估值可達15億美元。
如果順利,這將是車載團隊首次接受外部融資。
不過當下投資機構對智駕行業(yè)頗為冷淡,大疆車載的估值超出不少人預期,投資人的心態(tài)謹慎。
今年年初,新智駕曾報道,大疆車載部門已正式拆分,新公司名為“深圳市卓馭科技有限公司”。
在此前的6年時間,大疆車載部門艱難趟過了這三關:
取得大疆創(chuàng)始人汪滔信任;
產品實現(xiàn)量產;
產品具有足夠吸引力,有足夠多的訂單。
2023年之后,車載部門面臨的第四道關卡,將會是在大疆斷奶后,如何實現(xiàn)自給自足、自力更生(更多信息可參考獨家 | 大疆車載正式單飛,更名為「卓馭科技」 | 雷峰網(wǎng)(公眾號:雷峰網(wǎng)))。
而目前大疆車載設下的目標,是在2024年之前實現(xiàn)財務指標轉正,壓力不小。
在車端,15萬元-30萬元價位是主戰(zhàn)場,近一兩年這一市場正進行激進的價格戰(zhàn)。
小鵬汽車就曾在今年年初的年報業(yè)績會上預測,國內市場到2023年大概只有50家乘用車品牌能走完,5年后可能只有25家,10 年后可能只有數(shù)家,“接下來的5-10 年里,控制好成本以及創(chuàng)新做到第一的位置才能存活”。
活下來成第一要義,方案降本、拿項目也自然而然成為當下各智駕方案Tier1集成商的主旋律。
出讓股權給主機廠換取量產項目機會、派幾百人到客戶工廠駐點、虧本拿項目、承諾采購價逐年下降......行業(yè)競爭相當激烈,供應商們對主機廠的姿態(tài)也足夠卑微。
從產品端看,大疆車載在業(yè)內的關注度其實不低。
在大疆車載負責人沈劭劼看來,對于中國市場主銷車型而言,合理的L2+智能駕駛系統(tǒng)的總成本(包括所有軟件和硬件相關)區(qū)間應在5000元到15000元。
大疆車載的第一款量產智駕方案“靈犀”搭載在2023款寶駿KiWi EV車型上,已在2022年上市交付,售價僅10萬元左右。
新智駕去年也曾試乘過,從體驗上,跟乘坐人類駕駛車輛并無太大差異。在駕駛策略上,靈犀智駕系統(tǒng)更傾向于在確保安全情況下起到輔助功能,盡管在功能上有一定的局限,但相較于10萬級別的車型,性價比頗具競爭力。
但如何拓展新客戶是個問題。大疆車載跟比亞迪、蔚來的阿爾卑斯、上汽等都有接觸,但最終進展都不盡如人意。
大疆車載一銷售對新智駕吐槽道,“太傲慢了,為了拿項目,別的公司都是研發(fā)、銷售一起上,但大疆車載信息保密制度嚴格,一副甲方姿態(tài)?!?/p>
這是大疆的積習陳疾。
在無人機市場,大疆在全球是毫無爭議的領軍品牌,對其供應商向來姿態(tài)強硬,不過當躬身入局來到向來習慣白嫖、壓榨供應商的中國汽車行業(yè),大疆這一作風就顯得水土不服,調整艱難。(更多信息,歡迎添加作者lujiepinga交流)。
更關鍵的,是大疆車載所選擇的視覺方案。
關于前向視覺攝像頭方案,目前業(yè)內主流的系統(tǒng)是單目或者多目攝像頭,大疆車載是最先選擇雙目攝像頭做量產方案的企業(yè)。
這是一套軟硬一體方案,需要大疆花費更多精力去說服客戶,比如某頭部新能源車廠在和大疆車載洽談合作時,一度只想要大疆車載的算法,但大疆車載卻想打包售出軟硬一體方案。相比其他采用單目或多目視覺方案的競爭對手,主機廠可選擇的合作模式就靈活得多。
大疆車載的慣導立體雙目視覺系統(tǒng)從無人機系統(tǒng)的繼承,這套方案早在2016年發(fā)布的大疆精靈4上搭載。
從無人機到智能駕駛,兩者的技術核心都離不開感知、定位、決策、控制等,再加上大疆自建的零部件工廠、供應鏈資源,這讓大疆車載最初在決心推出L2級智駕路線時,能夠快速打磨出量產方案。
這是大疆向來自豪的技術優(yōu)勢,但到如今某種程度上卻成了路徑依賴,限制了其向外拓展新客戶的可能性。
雷峰網(wǎng)#雷峰網(wǎng)#雷峰網(wǎng)
雷峰網(wǎng)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