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作者丨何思思
編輯丨周蕾
“修路是為了方便車輛行駛,隨著車數量的增多,要不斷對道路進行升級,以前是水泥的,往后可能是瀝青的,”東華智慧城市集團董事長兼CEO郭浩哲用修路的例子詮釋了智慧城市的關鍵點。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樸素話語,既是對修路致富實踐的認可,也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從人們生活水平和經濟收入來看,顯然國家已經打通了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脫貧之后,為了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國家提出了“智慧城市、數字鄉(xiāng)村”的概念。
先修路開始向“修什么樣的路”轉變。
其實智慧城市的概念是由IBM于2009年提出。相較于歐美國家,我國起步較晚,從2012開始至今已有10年的時間。在這一階段不乏互聯網大廠、科技企業(yè)以及初創(chuàng)企業(yè)的入局,但從目前智慧城市建設效果來看卻鮮有成功案例,究其背后是技術人才的缺失?市場競爭的加???還是盛行的企業(yè)內卷之風?
帶著這些問題,近期雷峰網(公眾號:雷峰網)與東華智慧城市集團董事長兼CEO郭浩哲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試圖通過此次對話,找尋問題的答案。
“跟風”智慧城市,這條路不好走
其實科技圈的“跟風”現象一直盛行,在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之后,眾多互聯網企業(yè)、運營商企業(yè)、科技公司、金融公司參與進來,并成為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主力軍。
諸如騰訊發(fā)布的“WeCity未來城市”戰(zhàn)略,華為云構建的以應用為中心的云原生基礎設施;京東云提出的“雙網融合”的概念等,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
眾所周知,我國2014年將智慧城市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大多數企業(yè)都是在2014年后才開始進軍智慧城市賽道。但東華軟件卻先于其他企業(yè)嗅到了智慧城市給未來產業(yè)發(fā)展帶來的商機。
東華軟件的首發(fā)動作是在2012年,整合了集團內部優(yōu)質資源發(fā)起成立智慧城市事業(yè)部,2013年成立了東華云,經過一年時間的探索,2014年成立了東華智慧城市集團。
談及為何選擇智慧城市賽道?
郭浩哲表示,其一全球化范圍內智慧城市的概念不斷被強調,不斷被強調的理念可能對未來的產業(yè)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其二2013年中國市場沒人能講明白智慧城市到底應該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做的企業(yè)少之又少。
“在這個探索過程中,東華軟件賦予了我們資質、資金、品牌以及價值觀等方面的支持,此外,東華積累了數千家的行業(yè)客戶,給了我們很多嘗試的機會,”郭浩哲補充道。
新事物往往蘊藏著機遇和挑戰(zhàn),而智慧城市帶給企業(yè)的挑戰(zhàn)往往大于機遇。據了解,2014年至2017年間,東華智慧城市集團主要是為城市搭建底層基礎設施;2017年之后開始在基礎設施之上做各種層面的應用。
而早期東華嘗試了在移動互聯網生態(tài)里構建網站、APP等方式去提升工作效率,改善民生,但當時老百姓的下載率、使用率以及用戶體驗都非常差。
“直到2017年,互聯網龍頭開始積極擁抱產業(yè)互聯網,技術、資金及人才的加碼,逐漸加大了深度和廣度,這也是推動東華智慧城市集團業(yè)務向前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郭浩哲介紹道。
與智慧城市服務商一樣,各地智慧城市的實踐并非一帆風順,據郭浩哲介紹,2014年至2017年處于左右博弈期,這三年中國并沒有特別好的案例和進展。初期政府最需要解決的是財政預算問題,當時能涵蓋的IT采購項目比較少且城市服務體系在軟件體系方面投入嚴重不足,很難帶動一些更深層次的效果。
“客戶看不到效果就不會投更多錢,不會投更多錢就看不到效果,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p>
人才不是萬能的,但沒有人才萬萬不能
自2014年智慧城市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后,經過7年時間的發(fā)展,如今智慧城市建設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眾所周知,智慧城市建設需要有成熟完備解決方案,作為極其復雜的城市數字化構建與運行體系,智慧城市包括了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安防、智慧園區(qū)等大量的子系統,而這些不同系統,不同屬性要求一大批高素質、強能力、高層次的人才,即既懂IT又懂OT的復合型人才。
相關行業(yè)的專家曾表示,人才缺失的問題是當前智慧城市建設的短板。我們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他們要既懂大數據人工智能,又懂傳統行業(yè),特別是懂交通、能耗、電子政務等行業(yè)。
智慧城市作為一個新賽道,也存在招工難的問題,破人才短板已然成了該領域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作為東華智慧城市集團的領軍人郭浩哲闡述了人才對于新業(yè)務開展的重要性。他表示,進軍新領域首先是物色人才,沒有人才我一輩子都不會去做這件事,只有人才聚集了,我才會不斷地投入人力物力財力,讓真正人才成功是我做人做事原則。
但東華智慧城市集團的人才招聘并非坦途,據了解,3個人的初創(chuàng)團隊到現在的1000多人的人才團隊,東華智慧城市用了7年時間。
“人才招聘更注重的是志同道合、共同價值觀以及技術能力。遵循“思想者—方案者—落地者”的原則,即招聘一些有悟性的人去傳輸價值觀和理念,然后把們的想法傳遞給技術專家形成一套可交付的解決方案,”郭浩哲補充道。
同時他坦言,團隊的擴容有一定的困難,因為初期需要嘗試不同的事情,但不見得獲取收益。越往后會越容易,經過不斷地嘗試和探索后,什么樣的戰(zhàn)爭能勝利,什么樣的技術方向要突破,什么樣的人最重要,經營邏輯會越來越清晰。
雷峰網注意到,目前以東華智慧城市集團為依托,孵化出了智慧文旅、智慧交通、智慧農業(yè)、智慧園區(qū)、智慧教育等多個子研究中心。
下一代基礎設施的“變”與“不變”
人才有了,技術才能更嫻熟。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yè)入局,各家企業(yè)的招式五花八門,但萬變不離其宗。首先是構建底層基礎設施的能力,然后在基礎設施成熟的基礎之上搭建場景應用。
城市的本質是“通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聚集供給,在空間、環(huán)境、能源等有限資源條件下實現生產效率和市民幸福感提升的繁雜功能網絡平臺?!痹诖似鯔C下,現在城市變革亟需解決的問題可以歸結為:處理有限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力與高速增長的需求之間的矛盾。
以鐵路、公路、電網等為標志的基礎設施,支撐了以機械化、電氣化和自動化為基本特征的歷次產業(yè)革命和城市革命。那么到了新一輪的智慧城市變革,創(chuàng)新型基礎設施將實現城市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fā)展。
郭浩哲認為,2017年是智慧城市發(fā)展的分水嶺。2017年前是第一代基礎設施搭建期,2017年后是新一代基礎設施的創(chuàng)新期。目前包含數據中心、攝像頭等在內的第一代基礎設施已經搭建完成。
我們原來所做的基礎設施,只能達到智慧化城市基礎設施的10%,甚至更少。智慧城市是一個龐大的賽道,包含一二三產業(yè)以及多個子賽道。未來所有設備都要向智能化邁進,諸如智能井蓋、智能廁所、智能路燈、智能攝像頭等,這都需要構建一套更智能的底層基礎設施。
“修路的目的是方便車輛的行駛,隨著車數量的增多,要不斷對道路進行升級,以前是水泥的,往后可能就是瀝青的,”郭浩哲引用修路的例子詮釋了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基礎設施的關鍵。
如果說智慧城市建設所需是下一代基礎設施發(fā)展的內因,那么新基建就是其外在推動力。據雷峰網了解,東華智慧城市正在和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開展傳感器的研究。
郭浩哲談到,傳感器的發(fā)展將把下一代基礎設施推向一個新階段,我們做傳感器是為了連接更多的場景,比如車路協同的實現就要發(fā)揮傳感器的關鍵作用。當然這項研發(fā)能力不是每個公司都具備的,但要朝這個方向去布局。
智慧城市“內卷”之路,行不通
人才和技術都完備了,下一個階段是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
正如前文所言,目前智慧城市賽道已經有了諸如騰訊、阿里、百度互聯網大廠;中國移動、中國電信運營商企業(yè);京東、華為,以及用友、東華等在內的軟件企業(yè)的入局。
其實對于智慧城市而言,以上這些企業(yè)大多是“跨界”而來,目的是尋找新的業(yè)務增長點以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也是基于此,大多數人給這些企業(yè)的貼上了“競爭”的標簽。
但想要城市更加智能往往需要用到非常多的跨領域跨行業(yè)技術,這不是一家企業(yè)能獨立完成,最為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合作:互聯網大廠和軟件廠商的合作,運營商和科技企業(yè)的合作等等。
郭浩哲認為,沒有競爭也不要競爭,如果所有云廠商都陷入同類競爭,大家都會走得異常艱難,如果技術沒有領先就做好服務,如果技術沒有領先性,又不愿意做服務,又想炒概念,那就是曇花一現。
而所謂的競爭是分類競爭,諸如交通優(yōu)勢,金融優(yōu)勢,硬件優(yōu)勢等,這樣才會呈現矩陣式生態(tài)化向前發(fā)展的態(tài)勢。
雷峰網注意到,2018年東華軟件就與騰訊簽訂了戰(zhàn)略合作協議并獲得了騰訊的投資。談到合作,郭浩哲表示,方向選擇總會有人質疑,但是能做的事情已經做過了,再做下去無非是小市場占有率的問題,僅僅在一個已經飽和的小市場搶占有率,不如換一個維度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這是選擇合作的戰(zhàn)略關鍵,當時與騰訊的合作就是我們技術融合市場融合的關鍵堅持?!?/p>
面對市場上優(yōu)秀的云廠商,為什么選擇騰訊?
郭浩哲解釋道,我們在判斷選擇哪個互聯網公司時,發(fā)現騰訊的產品在服務的連接上最具備核心優(yōu)勢,而當年東華想的就是想把應用場景服務做深,服務做深就需要微信和企業(yè)微信這樣的科技產品連接器。
同時騰訊作為互聯網大廠也需要行業(yè)分析能力和落地交付能力,大家組合起來肯定會有化學效果。
據悉,僅2018年東華智慧城市團隊就聯合騰訊云發(fā)布了多款產品,實現了超過50個項目的合作;2020年東華軟件與騰訊云等聯合中標數十億項目;2021年騰訊云與東華軟件深化戰(zhàn)略合作,在數字政府、智慧產業(yè)、智慧醫(yī)療等領域將持續(xù)展開緊密合作。
參與建設智慧城市的企業(yè)并非十項全能,而是各有自己所擅長的領域,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但都是在釋放自身的核心能力。華為的核心基礎設備、京東的電商物流資金流、騰訊的社交連接、平安金融科技服務都是不斷延伸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優(yōu)勢。
“如何把競爭變成協同這才是一個正向的引導,”郭浩哲補充道。
寫在最后
智慧城市已然成為推進城鎮(zhèn)化建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高公共服務質量、發(fā)展數字經濟的戰(zhàn)略選擇。
智慧城市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是從目前來看在智慧城市建設進程來看,我國仍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對于需求方要積極擁抱智慧城市,進行智慧實踐;對于智慧城市服務商,要根據不同階段不同城市的建設需要不斷更新迭代產品,提高服務能力。
智慧城市建設仍舊任重道遠,路雖遠行則將至!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