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2013年12月出現在Kickstarter上的neuroon智能眼罩可以說是目前最知名的智能眼罩。該眼罩由來自舊金山的設計團隊 Intelclinic 打造,通過內置傳感器監(jiān)測多個睡眠信號,包括腦電波(EEG-腦電圖)、肌張力(EMG-肌電圖)和眼球運動(EOG-electrooculography),從而監(jiān)測用戶睡眠狀態(tài)。
neuroon之后,陸續(xù)有類似的智能眼罩出現。近日,京東上同樣也出現了兩款智能眼罩,一款使用了腦電波技術,而另一款則沒有,而是使用了智能手環(huán)一樣的監(jiān)測技術,即體動監(jiān)測。不過,它使用了一種他們沒有的技術,綠光療法。
這兩種智能眼罩的區(qū)別是,監(jiān)測數據的精準與調節(jié)睡眠,哪個更重要。
neuroon智能眼罩,在用戶容易被叫醒的時候叫醒,從而達到多相隨眠
這款使用光照療法的智能眼罩是HULOO,中文名為“呼?!薄_@是一款外表看起來普通的眼罩,加上傳感器模塊后就成為了智能眼罩。記者首先提出的疑惑是,如果是一款監(jiān)測睡眠的設備,為什么不用測量更加精準的腦電波?
創(chuàng)始人王磊的回復是,腦電波技術不成熟,成本高。
王磊說自己在一年前準備做這個項目時,首先也是考慮用腦電技術,不過在體驗了市面上的智能眼罩后,覺得體驗很差。同時他接觸過幾家腦電芯片廠商,最后他的判斷是還不成熟,從功耗、重量、價格三個方面考慮,不適合作為一個消費品,如果做只能是很小眾的產品。
“腦電的簡單應用成熟了,目前市面上用的最多的神念科技的方案,像宏智力的brainlink。但是可以獲得的參數非常單一,基本就是通過腦電波的波幅來判斷緊張程度,或者說注意力程度。目前醫(yī)學上最準確的方式是PSG多導睡眠儀,是通過腦電、心電、體動、脈搏、心率等很多種傳感方式一起來判斷的。這些方式單獨拿出來都可以判斷睡眠,放在一起是最準確的。”
對于腦電技術是否成熟,記者同樣咨詢了brainlink的技術人員。對方表示腦電技術應用在睡眠上,至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有相關研究,一直到現在可以說在醫(yī)療和研究領域這方面的技術都已經是很成熟了,利用腦電波來判斷和分析睡眠的各個階段的特點都有大量的文獻,也獲得了學界的認可。
“所以可以認為總體上技術是成熟的”,該人員表示,當然,是學術上的。而至于落地到民用上,對方表示精度肯定無法與專業(yè)級別的相媲美,估計能夠起到對不同睡眠階段的一個大致的分析,不過相比于現有的運動手環(huán),精度不會差。
“不夠成熟,但是可以用了?!痹撊藛T表示智能眼罩的精準度是不成問題的,不過他對于智能眼罩能否保持長期監(jiān)測表示擔憂,“采集腦波信號都要求在頭部的傳感器緊貼頭皮,考慮到人睡著的時候頭部運動是不受控的,我還真不好說是不是會因此造成長時間的信號采集中斷?!?/p>
對于記者一直糾結的腦電技術,王磊說自己更看重用戶體驗。從三個方面出發(fā),一個是舒適性,這是最基本的;第二個是安全性,就是光照射眼部必須要安全;第三個是有效性,就是到底有沒有改善睡眠?!斑@需要一層一層的協調?!彼f。
關于舒適性,HULOO在減輕重量上試了很多種方式,最后達到眼罩30多g,整體70多g的效果,材質也換成了更加柔軟的記憶海綿。
王磊說自己今年在上海的CES上體驗了neuroon智能眼罩,“太笨重了,做工當時也比較粗糙,不知道現在改進的如何了?!?/p>
關于安全性,王磊表示與光波段的選擇以及光功率的大小控制有關。他們選擇了對眼睛無創(chuàng)傷的較小光波段綠光,“我們做的時候是用中科院里面的儀器測試的,后面產品出來后通過了光生物安全測試。”
HULOO智能眼罩,整體相對比較輕盈,整體70多g,眼罩本身30多g。
其實,光照療法是每個智能眼罩都會使用的。在鬧鐘響前的幾分鐘,釋放模擬的日光,以一種很舒緩地方式叫醒用戶,避免了用戶在刺耳的鈴聲中被突然驚醒。不過,HULOO除了使用日光,還使用了綠光療法,這種療法被驗證可以調節(jié)我們的生物鐘。
2003年,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在經過長達25年的研究發(fā)現,綠光在調節(jié)褪黑素方面很有效,并且根據這一原理研發(fā)了一款可以調節(jié)生物鐘的LED燈眼鏡Re-Timer(瑞泰姆)。
褪黑素可以說是我們身體的催眠劑,當分泌值達到高峰時,也就是我們產生睡意之時。所以調節(jié)褪黑素的分泌值,也就可以調節(jié)睡眠周期了。
褪黑素的生物合成受光周期的制約。而綠光能抑制褪黑素的合成。
HULOO眼罩內部會在用戶睡醒前的淺睡眠階段發(fā)出特定的綠光,視網膜接收外部的光,傳遞信號至視交叉上核,視交叉上核控制松果體,從而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因為褪黑素的分泌是周期性的,當它受到抑制后,下一次的分泌高峰就會提前來臨,用戶感覺到睡意后,也會提前上床睡覺了。
13年8月份,入駐深圳中科創(chuàng)客后,王磊接觸到中科院醫(yī)工所深圳睡眠健康重點實驗室,了解到綠光光照療法。因此他很快放棄使用腦電技術的想法,而是選擇綠光光照療法。
HULOO眼罩會在用戶設定的鬧鐘前,當監(jiān)測到用戶進入淺睡眠時,釋放綠光。不過,如果你沒有設置鬧鐘,HULOO眼罩是不會釋放綠光的。這個時候,眼罩只是一個普通的眼罩,只是同樣會監(jiān)測睡眠數據。王磊解釋說,這是尊重用戶的選擇,如果用戶沒有設置鬧鐘,說明他是不想被吵醒的。“我們的目的是幫助調節(jié)用戶的生物鐘,但不是強制性的?!?/p>
如果用戶在鬧鐘之前還沒有進入淺睡眠呢,還是會釋放綠光嗎?記者問?!斑€是一樣會,我們會設置一個臨界時間,距離鬧鐘多少時間如果還沒有進入淺睡眠就直接釋放綠光?!蓖趵谡f。
對于綠光光照療法對于調節(jié)生物鐘有多大影響,記者同樣咨詢了中科院醫(yī)工所的睡眠研究專家陳毅,對方表示這種療法因人而異,有的人一周就能調節(jié)好時差,有的人可能沒什么效果。睡眠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這是一項很復雜的研究,陳毅表示。
記者體驗了HULOO眼罩,有些偏大,站著時容易下滑,而且漏光。王磊解釋說,這款適合男生臉型,女生會有些偏大。他說他們也在身邊找過20多個臉型做參考,不過在小批量量產的時候是沒辦法做多種臉型的,所以這次只做了一款臉型的。
而關于漏光,王磊表示他們本來考慮在上面加一層布,不過首先遇到一個問題就是,硅膠只能通過膠去貼,因為它是一個很惰性的材料。王磊表示這個工藝問題他們僵持了很久,不過最終在代工廠的幫助下,目前已經有一套解決方案能解決這個問題。
在HULOO眼罩的眾籌頁面上,寫著這樣一句話,“從來沒有人,如此認真地做一款眼罩”。這款眼罩,王磊和他的團隊做了一年多,如今正在進行小批量量產。當然,他說這并不是他非常滿意的一款產品,他所看重的用戶體驗,還沒有做到極致。
最后,關于開頭的問題。其實,記者覺得這兩種完全可以相結合,用腦電波來監(jiān)測用戶的睡眠情況,然后用綠光療法調節(jié)用戶睡眠習慣。當然,對于有的人來說,眼罩的意義是只要能在白天睡覺時遮擋光線就可以了。
雷鋒網先鋒志(公眾號:vangzine)致力于發(fā)掘更多產品和技術創(chuàng)新驅動的創(chuàng)業(yè)項目。如果你也在創(chuàng)業(yè),如果你也認同產品和技術是改變世界的中堅力量,歡迎通過我們向業(yè)界介紹自己。聯系方式:startup@leiphone.com,24小時內會收到我們的回復。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