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彭賽瓊 | 2017-07-09 11:34 | 專題:GAIR 2017 |
雷鋒網消息,7月7日,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承辦的第二屆CCF-GAIR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峰會在深圳如期開幕。7月9日大會的第三天,在未來醫(yī)療專場上,來了一位微型機器人先鋒學者——Brad Nelson,他是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的教授,也是多尺度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享有“歐陸第一名?!钡拿雷u,愛因斯坦就曾在此學習和任教。雷鋒網曾對Nelson教授做過詳細介紹。今天,Brad Nelson為我們帶來了其研究的介紹并帶領我們展望了未來。雷鋒網第一時間對其演講進行了整理。
一開始,Nelson 教授就借著好萊塢電影,帶領我們回顧了一些微觀世界的科幻想象。但是,現實和電影總是有差距的,現實的我們更要關注設備。而且,好萊塢電影只需要滿足觀眾科幻的想象需求,不用考慮現實的條件?,F實里,我們需要考慮物理層面的問題,如何去制造的問題,也要考慮如何商業(yè)化。
接著,Nelson教授,展示了一些微型機器人的研究成果,為我們講述了現實世界里的微型機器人會如何為人類醫(yī)療做貢獻。
微型機器人的物理構成主要和磁學有關,通過改變磁場來改變機器人的運動方向。
Nelson教授向我們展示了可以注射藥物到眼睛視網膜的微型機器人,以及用于心臟手術的有導管的微型機器人。除了用于手術的機器人,他還展示了一個用于檢測小腸的導管機器人。
Nelson認為,未來的醫(yī)療機器人領域將會更多注重于做軟的機器人,做小的機器人。他介紹了他們所做的用于研究DNA表達的機器人。此外微型機器人還能實現靶向給藥,藥物溫力控制。
微型機器人,其實也屬于仿生的研究,微型世界的生物形態(tài)也給微型機器人的制作帶來啟發(fā)。不同形態(tài)的微型機器人能針對不同的疾病有更好的效果。
微型機器人進入人體后又如何出來呢?Nelson教師表示,這點不需要擔心,因為無導管的微型機器人在體內工作一段時間后,就會在體內分解。
最后,這位有頭腦又有情懷的科學家總結道,雖然微型機器人只有15年歷史,還很年輕。在商業(yè)話這種機器人的道路上也會有很多困難,尤其是在實際和醫(yī)生合作上。這需要資金,也需要政府和法律的支持。他希望,人們能夠更多地去關注醫(yī)學手術,因為人類1/3的疾病可通過手術治療,但是能夠有條件做手術的人卻不多,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國家。在微型手術機器人的道路上,我們任重道遠。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