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本文作者: 溫曉樺 | 2015-06-23 11:36 |
居高不下的發(fā)射成本,是制約航天工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夠降低成本,無疑是航天史的重要進步。據國外媒體報道,航空航天科技公司SpaceX就正在嘗試這個創(chuàng)造人類歷史的計劃——回收火箭,重復利用以降低高昂的成本。
雷鋒網消息,本周日,SpaceX將在日本第三次嘗試“獵鷹9號”(Falcon 9)運載火箭的發(fā)射與回收。據悉,“獵鷹9號”本次的任務是負責將裝滿了大量科學實驗和補給物資的“天龍?zhí)枴碧沾\送至國際空間站,但是焦點在于火箭升空后是否能最終平穩(wěn)地著陸在回收發(fā)射臺上。
SpaceX是第一個向國際空間站輸送物資的商業(yè)性太空公司。雷鋒網獲悉,本周六的發(fā)射是SpaceX與美國航天航空局(NASA)簽署的貨物補給合同中的第七次任務執(zhí)行。
美國航天航空局(NASA)表示,此番SpaceX物資補給任務是否能順利完成的影響并不大,因為空間站上面的物資超過正常水平,即使這一次的補給未能到達,也足以保證今年的供應。
事實上,SpaceX本輪火箭發(fā)射中,最令人期待的部分并非是發(fā)射本身,或者補給環(huán)節(jié),而是最后的回收著陸。
此前,SpaceX已兩次嘗試讓“獵鷹9號”的主體部分在升空后重返地球,并著落在一個浮動駁船之上。
2014年1月10日的嘗試中,由于火箭散熱片在著陸之前耗完了所有的液壓機液體,導致火箭失去控制,最終撞到回收平臺爆炸解體而失敗。
2014年4月22日,“獵鷹9號”火箭在向國際空間站的貨運任務中,進行了第二次受控再入試驗。此次,火箭姿態(tài)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火箭落水后還發(fā)送了8秒的信號,但由于原定的一級火箭降落海域風浪太大,箭體最終還是損壞了。
但是,第二次的嘗試中,火箭(在海面上)軟著陸成功,誤差不超過10米。這也算是一個可喜的進步。如果本周日“獵鷹9號”能夠成功實現回收,預期發(fā)射成本將降低99%——通過該火箭的自主返回技術,它將大幅縮減太空旅行的花銷。以這次發(fā)射使用的“獵鷹9”號火箭為例,火箭成本5000萬美元,其中燃料費用僅有20萬美元。
SpaceX CEO埃倫?馬斯克(Elon?musk)曾表示,制造能夠重復使用的火箭,才是人類航天的未來。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