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自由
“上這樣的課有什么規(guī)則嗎?”
“沒有規(guī)則?!?/p>
“安全規(guī)則都沒有嗎?”
“沒有?!?/p>
這是在課程已經(jīng)進行到一半時筆者與助教老師的對話,在成人的世界里被規(guī)則束縛了太久,不由得也用著規(guī)則的方式去思考所有問題,比如編寫文案的時候要多圖少字風格逗比,標題要夠吸引人,但那樣的文案,其實是你內(nèi)心里不愿意去寫的,而且你知道,那追求的不過是點擊率,而不是價值,但是,真正長久的東西,一定得是能留下來的東西。
所以在上完了程晨老師的課程之后,不禁也對自己的思維有所反思,孩子們真的不能自己很高效的解決所有問題嗎?他們真的一定需要由成人來引導(dǎo)才能掌握想要傳授的知識點嗎?答案我并不知道,可從程晨老師的課程里,或許我們能得到一些啟發(fā)。
獨立
“老師,有筆嗎?”
“自己找去。”
“老師,這個鋸子不好用?!?/p>
“沒有好工具就自己想辦法,所有能提供的工具就這些,它們能滿足你們的需求。”
然后孩子們就自己去找筆,自己用小鋸子、大鋸子、鋸條各種工具來切割木板。
文藝復(fù)興時期,達芬奇在做學(xué)徒的時候,熟悉他要使用的每一種顏料應(yīng)該如何制作如何配比,看著他們使用著鋸子,腦子里浮現(xiàn)起近700年前的情景。而在博物館里看到的那些精致的工藝品,那些不知名的手藝人也必然非常熟悉他們的工具,就像劍士,他最熟悉的,就應(yīng)該是他的劍。
于是你會看到,其實孩子們鋸出來的木板,未必比成人的差,甚至有的會做得更加精致美觀。
圖為一位非常細心的小姑娘用鋸子切割出的整齊的木板
圖為小男生切出的木板,一般男生切木板都非??旌陀脛?,但是都比較粗糙,問他為什么不切得更精細一點的時候,他說,可以用不就行了?也對,這確實也是一種很好的回答,未必比小姑娘的切出的齊整差。
變化
其實這是筆者第一次見到這六位學(xué)生。他們是今年四月份第一次報“創(chuàng)客布道師初級班”時的學(xué)生,六個月后“創(chuàng)客布道師中級班”再次開班,他們第一時間便再次報了名。
六個月前,他們上了十六個課時的“布道師”課程,六個月后的今天,第二期第二節(jié)課,他們在做液壓推土車,筆者并不知道他們有發(fā)生怎樣的變化??晒P者知道,雖然他們還是有依賴和求助老師的習慣,但他們已經(jīng)可以很好的使用各種工具,很自然的和助教老師們“賣萌撒嬌”,以及“把這個木板涂滿這層膠水是因為我想做出防水的效果”、“我做了一個有噴水裝置的推土車”,還有,把滿手的木屑笑嘻嘻的伸出來給別人看。
花絮
“老師,我這個板子粘歪了,我想把它上面的膠融下來重新粘?!?/p>
“我來我來!”然后旁邊的小伙伴用手幫忙一掰,木板廢掉了......他只能自己重新再鋸一次木板了,不過小家伙心態(tài)挺好,心平氣和的再鋸了一次。
“哎,我碰到了熊孩子??!”其實你也是熊孩子好么~
“咦,我的錢包不見了!”從廣東跑來幫忙的助教老師周佳森在幫小家伙們鋸大木板的時候驚遇“小偷”,兩個小主犯則在門外撒歡的跑開。
一切就像筆者剛進門時感受到的氛圍,輕松、舒適、自然,而且它始終都沒有變。
思考
教育,真的是需要老師來教嗎?還是只是需要一個簡單的引路人呢?(當然,好的領(lǐng)路人從來都不簡單)
孩子,需要為他們規(guī)劃好精細到每一步的計劃嗎?
第一個問題筆者不太有答案,而第二個問題,如果那樣的答案是正確的,那么人生這件事,該變得多么乏味。
我們會更想做那些有“質(zhì)”的事物,而不是用“量”來欺騙自己,不論是文章、課程還是活動,只是完成任務(wù)和發(fā)自內(nèi)心的渴望是不一樣的,因為我們雖然只是這個宏大世界的一顆“小螺絲釘”,百年之后歸為塵土,卻還是會希望,留下一些真的覺得有價值的東西,就像創(chuàng)客教育,我相信,它一定會給無數(shù)的孩子們提供一種新的選擇,而當某種選擇開始,人生,本來就會變得不同。
雷峰網(wǎng)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詳情見轉(zhuǎn)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