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虞超 | 2023-11-23 10:47 |
廣州車展前夜,極星在廣州最高點——廣州塔下舉辦了一場名為“摘星之夜”的發(fā)布會。
經過極星中國此前召開的董事會過后,沈子瑜以新身份——極星科技董事長兼CEO,主持了這次發(fā)布會。
縱觀極星在國內發(fā)售的這些年,狀況可以用“籍籍無名”來概括,直到今年6月極星與星紀魅族合資成立極星中國,并由沈子瑜執(zhí)掌后,其目標才開始逐漸明晰——與BBAP(寶馬、奔馳、奧迪、保時捷)同臺競技。
在發(fā)布會上,沈子瑜著重談起了極星過去不曾說起的品牌故事。
曾經的極星,是沃爾沃旗下的改裝車車隊,同時也是其性能車品牌。在多個房車賽事中,車隊成員駕駛著極星汽車,取得過不俗的成績。
2017年,極星被打造為純電動汽車品牌,當年10月于上海發(fā)布,并在中國設有生產基地。時至今日,該基地依舊在持續(xù)生產極星2并銷往全球。
雖然在中國市場,極星的聲量確實不大,可作為一家面向全球的汽車品牌,極星在2022年的全球銷量還是達到了51500輛。
沈子瑜在發(fā)布會上坦承,在這6年的時間里,極星不僅讓大家感到陌生,同時也沒能趕上國內第一波新能源風口,屬于“起大早趕晚集”,如今極星中國的成立,算是“老店新開”,并將2023年定義為極星的中國元年。
而新的極星中國,和過去那個有著歐洲血統(tǒng)卻又略顯“不接地氣”的極星相比,變化也非常大,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本土化。
今年6月19號的星紀魅族與極星的戰(zhàn)略合作簽約儀式上,李書福就曾說過,極星既要堅持全球化,又要做好本土化,抓住中國本土市場的機會,做好技術、產品、服務和運營,并且最重要的是提升用戶體驗。
接手極星中國后的沈子瑜,也在本土化方面下了非常大的功夫。
一位極星內部員工向雷峰網(公眾號:雷峰網)新智駕介紹,在成立合資公司前,極星在國內僅僅是一個負責銷售和商務的小團隊,研發(fā)、工廠制造、交付、物流等環(huán)節(jié),很多都是跟沃爾沃和吉利共享資源。
沈子瑜加入了之后,把越來越多的核心能力掌握在極星手上。
具體來說,在6月份宣布合資之后,原有的極星架構里多了一個整車運營團隊,直接去對接具體車型。比如極星 4的生產需要與吉利集團進行銜接溝通的工作,沒合資之前,中國團隊往往需要先向歐洲總部匯報,由歐洲總部去找到吉利;成立極星中國之后,沈子瑜抽調了很多原來身邊與吉利體系打過交道,非常有經驗的同事加入,因此現(xiàn)在極星可以非常直接地掌握車輛的制造情況、物流情況等信息。
也正是由于本土化能力的提升,沈子瑜在發(fā)布會上頗有底氣地公布了極星4的保價政策(保價期滿后一次性返還差價)和延誤政策(交付時間延后一個月以上,用戶獲得10000元個性化選配基金)。
在如何降低用戶陌生感并打造記憶點方面,極星也有很多“接地氣”的舉措:
例如在上海車展上由8萬支紅色郁金香裝飾而成的極星展臺,七夕節(jié)在成都太古里打造的限時空間“紅鸞星境”,還有本次在廣州“小蠻腰”下的發(fā)布會,都帶有國內移動互聯(lián)網喜聞樂見的“網紅氣”,與過去的極星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
上述員工告訴雷峰網新智駕,早在今年年初,沈子瑜帶領的星紀魅族團隊就在和極星進行業(yè)務方面的交流,至三四月份雙方團隊的人馬已經緊密協(xié)作。
“沈子瑜擁有很多過去極星不具備的特質,例如新的、來自消費電子領域的思維方式,為極星注入了新的動力。”
設計與科技:極星在3.0時代的“劍與盾”雖然極星“起了個大早”,卻沒有啖上新能源風潮的“頭道湯”。好在,這并不意味著接下來就全無機會。
有數據顯示,當下我國電動車市場依舊保持快速增長,已連續(xù)八年銷量全球第一,2023年全國新能源車銷量預計占全球銷量的60%,以上海等一線城市為例,每個月銷售的新車中,電動車占比約六成。電動車已開始逐步成為人們出行的首要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在乘用車市場中,35 萬到 50 萬的價格區(qū)間的車型漲幅最大,這一價格段也是接下來極星發(fā)力的重點。
有了這樣的目標,極星接下來又打算怎么做?
極星對自身的定位是“豪華”,不過在沈子瑜看來,“豪華”會帶有一點點“華而不實”的感覺,因此他更愿意用“高級”來代替,為品牌注入更多的內在。而具體的方式之一,則是“軟件定義汽車”。
“軟件定義汽車”已經被喊了很多年,可如今的競爭態(tài)勢已經發(fā)生了變化,簡單來說,是“三代同堂”。
如果將汽車的機械化定義為1.0時代,電動化是2.0時代,那么智能化則是3.0時代。如今在“軟件定義汽車”的大背景下,有許多來自1.0時代的自主品牌,合資品牌,也有來自2.0時代的新勢力,3.0時代更是出現(xiàn)了華為、小米這種來自消費電子領域的玩家。
在沈子瑜看來,3.0時代的玩家是最重要的,他們在消費電子制造業(yè)的能力、軟件能力、半導體能力,以及他們的規(guī)模,對用戶的觸達、理解、用戶粘度等方面都非常之領先,他們最為具備實現(xiàn)“軟件定義汽車”的實力。這些玩家擁有所有 2.0 和 1.0 時代玩家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同時又可以輕易建立那些 1.0 和 2.0 時代玩家的所有優(yōu)勢,因為三電系統(tǒng)、機械架構、安全類產品的產能早已過剩。
沈子瑜表示,極星中國具有來自星紀魅族的技術加持,同樣是來自消費電子領域,因此也能夠被定義為3.0時代的玩家。運用好自身在所擁有的來自軟件、半導體、用戶層面的優(yōu)勢,將“軟件定義汽車”真正執(zhí)行到位。
另一位來自極星的員工也認為,通過軟件,可以將整車的生態(tài)打通,這也是未來競爭格局的一條走向。不管是華為的鴻蒙OS,還是小米的澎湃OS,終極目標都是打通整車的智能生態(tài)。極星基于Polestar OS,未來與極星手機在操作系統(tǒng)的底層的打通,正是為了進行這種長遠的布局。
反觀BBAP,作為1.0時代的玩家,在“軟件定義汽車”方面的應對確實會滯后一些。以座艙OS為例,BBAP幾乎都在使用Android Automotive系統(tǒng),對于“智能座艙”的理解也還停留在“車載娛樂系統(tǒng)”的層面,系統(tǒng)和車輛之間沒有互動,甚至無法用座艙OS來打開后備箱。
而為品牌注入內在的另外一種方式,是設計。
極星來自北歐,而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風格,原本就是一種能將線條硬朗風格冷峻的極簡主義,變成柔和而具有溫度感的設計風格。原本在工業(yè)設計中工程師對技術的極致考究與設計師對美學的極致追求,往往是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不過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卻能將兩者有機融合。
同樣,設計也是極星的基因。
沈子瑜希望,將極星打造成從產品到服務設計一體化的企業(yè),包含設計、環(huán)保、服務三大板塊的執(zhí)行力。
與現(xiàn)在很多新能源汽車如同直板手機般長得千篇一律不同,極星在設計上更追求個性,例如車頭燈類似橫向的“L”形正反排列,后檔的流線型設計,還有對軸長比、車高比以及寬高比的考究,不僅為車身帶來更低的運動姿態(tài)和風阻,提升了駕駛感,同時在視覺上也有不一樣的體驗。此外,這種對設計的考究還帶來了更大的內部空間。
在設計的大框架下,則是以環(huán)保為支撐。極星會追蹤每臺車在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并對相關工藝進行嚴格控制,以極星4為例,下線時僅產生了 19.4 噸的二氧化碳,成為極星家族眾多車型中碳足跡最低的一款車型。同時,車內還使用了大量的環(huán)保材料和涂料,對于嬰幼兒,寵物均能做到無毒無害。
在服務方面,由全新的補能服務體系、極星專屬服務和售后布局三塊構成。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補能體系的建設:
極星全新的補能服務體系可通過極星APP一鍵觸達,以品牌自建充電樁、與特斯拉共享超充樁以及甄選的公共補能站為支點。在自建充電樁方面,極星計劃在2024年第一季度完成60座充電樁的建設。
同時,極星成為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首批白名單車型品牌,極星車主可在特斯拉的開放站點使用其數字化充電體驗。此外,極星還甄選了頭部主流運營商進行互聯(lián)互通,預計在2024年第一季度,接入超過55萬個充電樁資源,地級市覆蓋331座,城市覆蓋率98%。
在經過了6年的“蟄伏”后,新生的極星中國,在沈子瑜的帶領下,確實向人們展現(xiàn)出了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
相比起過去那個始終找不準自身定位,逡巡徘徊的極星,如今的新團隊更是明確了自己的目標受眾——新都市精英群體,一群20~40歲,有內涵的高知人群,敢于挑戰(zhàn)陳規(guī),標新立異的人。
而當今社會的支柱——80后和90后人群,恰恰也和這種消費人群畫像有著很大程度的交集,對于燃油車沒有那么強“執(zhí)念”的他們,正是當今電動車的主要購買者。
也許,從2023這個“元年”開始,極星真的要換路數了。正如沈子瑜所說,贏得中國市場才有可能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導者。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