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大壯旅 | 2017-11-06 17:45 |
設想一下,如果你趴在一個地方雙手向前,一般來說就是要等人做肩部按摩了。不過,一幫德國工程師做出這種動作可不是為了放松。因為他們趴著的地方可不是床,而是一輛小車。
最可怕的是,趴在這輛小車上時,還得帶著 VR 頭盔。在頭盔里,你能看到色彩不停的閃現,這與平時所見到的世界大相徑庭。同時,在視野里還會出現大量紅線,它們看起來就像人一樣。
你的工作就是做決定,而整個過程中小車會不斷向前:你的右手負責控制搖桿,決定到底往哪走。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會冒著要撞人的風險繼續(xù)向前嗎?或者說突然轉彎,進入從來沒涉足的領域,等待命運的安排嗎?
看懂了嗎?其實這就是一個角色扮演游戲,趴在車上的人要體驗的是自動駕駛汽車的“生活”。
據雷鋒網了解,這個“游戲”是德國斯圖加特戴姆勒 Moovel Lab 工程師的杰作,負責載人的四輪電動小車則被命名為 The Rover。VR 頭盔的主要任務是模擬自動駕駛汽車用來感知周邊環(huán)境的數據,而趴在小車上這樣的設定是為了讓人心神不寧。
“我們想讓參與測試的人感覺自己已經變成了汽車,如果在測試時采用坐姿,就會讓人感覺是在開車?!盝oey Lee 說道,他是這項模擬測試的設計者之一。“在那種姿勢下,人會變的比較脆弱。”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逐步入侵現實世界,司機們會發(fā)現與他們共享道路的已經變成了機器人,它們在駕駛上完全是另一種路子,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誤解是沖突的催化劑。這批德國工程師想讓人類與機器人和諧相處,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做一些跨文化交際。
對工程師來說,車輛如何靠激光來搭建點云圖、如何運行機器學習算法、使用數據和作出決定都不是什么難事。不過,對普通人來說,這些概念都太虛無飄渺,它們抽象的讓人無法理解。因此,一次身臨其境的試乘試駕頂得上一千篇學術論文。
在行駛時,The Rover會從 3D 相機上搜集數據。這款 3D 相機就像微軟 Kinect 上的傳感器,它能監(jiān)控移動物體的一舉一動。此外,小車上還搭載了一個簡單的激光雷達,它能判斷段與障礙物的距離。通過 VR 頭盔,板載電腦會將一系列的彩色線反饋出來,有些線條還能組成一些人類熟悉的形狀。
當然,電腦會努力猜測這些線條到底是什么并反饋給參與測試的人員,不過電腦還會誠實的告訴你它的猜測到底準頭如何。據雷鋒網了解,這個測試中取得都是近似值,因為其目的是模擬相關體驗,而非完美的再現 LiDAR 和雷達數據。
Moovel 團隊已經將自己的想法帶到了各種展覽會和學術會議上,不過他們并沒有那么嚴謹,而是更重視喚起人們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德國工程師表示,大多數參與測試的志愿者都在其中找到了樂趣,而且他們還受益匪淺。
雖然乘著一個沒有“靈魂”的機器人跑上一英里看上去毫無意義,但 Moovel 的研究人員卻認為這項測試有利于人與車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溝通,甚至能產生移情作用。
誠然,自動駕駛汽車上的相機和傳感器可能已經性能過剩,但這些車輛并非全知全能,因為看見和處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過程。幫自動駕駛汽車做決定的“大腦”需要記錄并對攝像頭前的物體做出反饋,這樣的 AI 完全是個黑箱,即使一直訓練它們的開發(fā)者也對這種狀況無能為力。
Moovel 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試圖對自動駕駛汽車的運作方式有個基本的了解,至少知道它們潛能的天花板在哪。
“我們想破解的一個關鍵謎題,那就是到底要多少傳感器,自動駕駛汽車才能‘看到’它們必須看到的東西。”Lee 說道。如果你剛好走進了自動駕駛汽車的預定路線,它們能注意到你,將你識別成人并及時停下來嗎?如果在大雪紛飛的日子坐上了一輛自動駕駛汽車,你知道它的視野能覆蓋多遠嗎?我們找出的答案越多,自動駕駛汽車就越安全。
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fā)者正著手解決這一交流的鴻溝,舉例來說,Waymo 和 Uber 已經開發(fā)了全新界面,讓乘客通過肉眼就能了解自動駕駛汽車的所作所想。特斯拉也有類似的設計,用戶能在儀表盤上看到車輛的“視野”,與自己的目力所及對比后,就能知道車輛的判斷到底準不準了。
也許未來某一天我們會不再需要這樣的研究,但在可預見的未來,當自動駕駛汽車與從未見過它們的人類司機分享同一條道路時,雙向的理解、互信,甚至一點點的移情,都是保證雙方安全的必要條件。
雷鋒網推薦閱讀: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