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文作者: Gavin.Z | 2016-11-15 10:04 |
編者按:本文首發(fā)于 Fast Company,作者 Mark Sullivan,他在文章中提供了一種可穿戴設備的新思路——通過為用戶測量心跳、飲食及睡眠等因素,綜合各指標得到一個名為“疼痛指數”的新數據。這一數據比起步數,燃燒的卡路里而言,更能為用戶提供鍛煉的質量建議。在Fitbit亞洲份額暴跌 45%的情況下,在可穿戴設備逐步疲軟的情況下,如何為用戶提供更具建議性的體征指數,似乎成了可穿戴設備的唯一前景。雷鋒網進行了不改動原意的整理和編輯,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最初,以可穿戴設備為首的追蹤設備主要集中于計算你的步數、行走距離及消耗的卡路里。后來它們開始計算心跳。有些追蹤器還會嘗試分析睡眠質量,當然準確性不一。
健身追蹤器幾年前問世。經過幾年的發(fā)展,現在傳感器性能更好、價格更低,算法也變得更加先進。但是我想說的是其中最重要的體質監(jiān)測——至少對于跑步等有氧運動來說——卻始終沒有出現。
我們稱其為“疼痛指數”(pain factor),即鍛煉時身體緊張疲勞的時間長短和程度高大小。
我們經常鍛煉。每天鍛煉時間不同、身體狀況不同——睡眠質量和睡眠時間不同、吃的食物種類和數量不同,應力水平不同。因此,周一早晨鍛煉可能會覺得小菜一碟,但是在周四下午鍛煉,可能就覺得力不從心。
我們要關注的就是這種疼痛程度。能不能持續(xù)有效地鍛煉,也許關鍵就在于你如何認識疼痛程度、忍受疼痛以及據此消除疼痛的能力。當你感到身體在燃燒的時候,你不需要什么設備來告訴你,但設備卻可以將實時測試的數據展示給你。“疼痛指數”就是一個相關數據。因為它平時與其它的日常疼痛程度有很大關系,所以“疼痛指數”的測量很有意義。
因此,我們需要健身追蹤器根據我們身體提供的簡單信息來測量我們是否在忍受疼痛。這種算法需要知道我們當天吃的食物、前一天晚上的睡眠質量。而運動時的心率可能也很重要。
假設我們現在手腕上帶的健身追蹤器顯示“疼痛程度”的數字是1-10。我們能用這些數字做什么?這對我們有什么用?
它能改變你平常測量鍛煉質量的方法。你不會看基本的測量數據,比如步速、走動時間或距離,你關注的是在特定的疼痛基礎上鍛煉的質量。
假設你有一段時間沒有鍛煉,身體狀況不是太好。那么可能還沒等完成平時的走動距離或時間,你就已經達到了疼痛標準。那就停止鍛煉嘛。相反,如果你這幾天身體狀況很好,身體渴望運動。那么你可能完成平時的運動量后,身體還沒達到往常的疼痛標準,那么你就可以選擇再多鍛煉十來分鐘。
它也可以扮演激勵你的角色。比如說,你平時會在公園跑步 35 分鐘。但是今天感覺有點累,跑了 5 分鐘就有點受不了了。如果你知道,自己之前也有這種情況,但是堅持下來了。那么你可能會想:“之前我也這樣,我知道我能跑完?!比缓?,你可能就會繼續(xù)堅持。
相同的邏輯,疼痛(或者很疼)并不總是意味著收獲。很多人鍛煉身體很賣力(通常是被鍛煉不夠努力的愧疚感所驅使),超出平時鍛煉身體的程度。在很累的情況下拖著沉重的身體,可能會讓你有受傷的危險。
其實,最大的風險是心理方面。如果我們在鍛煉身體時把自己逼得太緊,時間太長,那么我們一定會遭受更大程度的痛苦。鍛煉完之后,我們會牢記這種痛,而不是我們今天多跑了 30 分鐘或者是多跑了 2 英里。這種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記憶會讓我們在心理上很難接受再去鍛煉身體。并且,有規(guī)律的適度鍛煉,要遠遠好于令人痛苦的無規(guī)律鍛煉。
可穿戴設備需要繼續(xù)改進的重要一點大概就是使其不要簡單地向用戶提供時間、距離等靜態(tài)數據,而是將有可行的有意義的觀點傳達給他們。“疼痛指數”也許就是一點。這種新的測量方式是整合所有基本的靜態(tài)實時數據——傳感器和用戶共同提供——生成對用戶有意義的數據。
當然,更加智能的設備能夠理解這種生成數據的意義,所以設備可能會提示:“馬克,今天已經鍛煉得差不多了,快去洗個澡吧。”等等。
via fastcompany
【招聘】雷鋒網堅持在人工智能、無人駕駛、VR/AR、Fintech、未來醫(yī)療等領域第一時間提供海外科技動態(tài)與資訊。我們需要若干關注國際新聞、具有一定的科技新聞選題能力,翻譯及寫作能力優(yōu)良的外翻編輯加入。工作地點深圳。簡歷投遞至 guoyixin@leiphone.com。兼職及實習均可。
推薦閱讀:
Fitbit 亞洲區(qū)銷量暴跌 45%,可穿戴設備已進入洗牌階段
可穿戴設備第一股被中國企業(yè)收購?Fitbit CEO說沒這回事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