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本文作者: AI科技評論 | 2016-05-24 17:00 |
今年8月,雷鋒網將在深圳舉辦盛況空前的“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峰會”,屆時雷鋒網將發(fā)布“人工智能&機器人Top25創(chuàng)新企業(yè)榜”榜單。目前,我們正在拜訪人工智能、機器人領域的相關公司,從中篩選最終入選榜單的公司名單。
如果你也想加入我們的榜單之中,請聯(lián)系:2020@leiphone.com。
2015年1月,鐵桿果粉、Tumblr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Marco Arment一篇題為《蘋果已經失去功能性高地》的博客文章引發(fā)熱議。本周末,他的一句話再次激起千層浪。圖片來源:BidnessETC。
Marco Arment是Instapaper(2013年賣給了Betawork)的創(chuàng)始人,他還有一個著名的身份是Tumblr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及CTO。不過,他還有另一個更加著名的身份,就是他是一名鐵桿果粉。他的博客文章在果粉中一直廣受關注,2015年年初,他在博客中批評蘋果已經不再“功能至上”,認為“蘋果系統(tǒng)在追求更新速度的同時,沒有重視質量和用戶體驗”。隨后文章引發(fā)各種評論,包括有人說他的言論“過于危言聳聽”,后來Arment又發(fā)表了一篇博文,說自己在文中部分措辭可能的確言重了。
從最近的博文來看,去年的事件并沒有讓Arment改變暢抒直言的個人風格。就在這個周末,一篇題為《不要重蹈黑莓覆轍》的博客文章在互聯(lián)網上引發(fā)了熱烈討論和爭議,并且登上了各大新聞頭條。最后,Arment將文章標題改為《如果谷歌的AI方向正確,那么蘋果就有大麻煩了》。他在文章中補充道:“我改變標題是為了更好傳達我的視角——如果這真的發(fā)生了,就很糟糕——而不是說‘這必然會發(fā)生’?!?/p>
我們先不理會爭議,先看看Arment到底說了什么?以下是Marco Arment博客Marco.org中的全文:
“在有iPhone以前,RIM(編者注:公司全稱移動研究公司(Research In Motion),后公司正式改名為“黑莓”(Blackberry),也許是因為公司更為人所知的名字是“黑莓手機制造商”)的黑莓手機是智能手機之王。當年的RIM,好像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因為在當時,黑莓手機從大部分層面來說,最能勝任當時人們對的智能手機需求:收發(fā)電子郵件和打電話。
當iPhone問世,黑莓的表現(xiàn)還繼續(xù)維持了一小段時間。但是現(xiàn)在我們都知道故事的結局,iPhone完全改變了智能手機的游戲規(guī)則,改變了智能手機的定義——手機從實現(xiàn)商業(yè)功能的基礎郵件通訊設備,進化成了具有桌面水準操作系統(tǒng)以及豐富APP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整個人消費品計算機。
黑莓成功神話的終結,不是因為公司銷售的手機越來越差,而是智能手機的定義完全跳出了公司的能力范圍。而且,要跟上蘋果已經來不及了。RIM在這些必要的領域都沒有足夠儲備——世界級的操作系統(tǒng)、充滿優(yōu)秀設計師的團隊、大批量生產制造奢侈等級品質電子消費品的能力,而且,黑莓也沒有蘋果那些超棒的API和開發(fā)者工具,也沒有蘋果APP商店所有的幾百萬已經登記好信用卡、隨時可以剁手的用戶,也沒有蘋果在十年時間里打造的其他所有重要資產,這一切使得iPhone成為可能。
2007年,RIM所有的新項目、管理革新或收購動作都沒能拯救黑莓的命運。為時晚矣,黑莓與蘋果之間的鴻溝太寬,無法跨越。
如今,亞馬遜、Facebook和谷歌都在下重金投入頂尖的人工智能科技、無處不在的個人助理以及語音界面,期望這會帶來我們智能設備的下一個重新定義。
如果他們走的方向是正確的——我是說如果,因為這還是個很大的未知數(shù)——如果他們是正確的,那么我為蘋果感到非常擔心。
如今,蘋果的日常運營有良好的領導,總體來說表現(xiàn)也很不錯。但是,如果行業(yè)前景發(fā)生轉變,如果未來聚焦在大數(shù)據人工智能服務商,蘋果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重蹈黑莓十年前的覆轍:雖然他們能力所及的產品非常不錯,但是也已經落后了,而且沒法跟上先行者們的步伐。
亞馬遜、Facebook、谷歌——尤其是谷歌——都在大數(shù)據網絡服務和人工智能領域進行了多年的投資,給予其很高的優(yōu)先度,一直在不斷迭代、不斷改善,積累相關數(shù)據,開發(fā)高效的算法,吸引、培育、保留了大量專才。
總的來說,要說蘋果“在服務上很差”是有失偏頗的——他們還是比較擅長服務的,那種以相對直接的方式、大批量移動數(shù)據的服務方式,例如iMessage、推送提醒和iCloud的大部分。
蘋果吃虧的地方,在于大數(shù)據服務和人工智能,例如搜索、相關度、分類以及復雜的自然語言搜索。(Arment注:不能拿“隱私”當借口。要只是用公開數(shù)據打造大量有用的服務和智能設備,也不是不可能,例如網絡、地圖數(shù)據庫、商業(yè)目錄等等,不用獲取或干涉用戶的私人信息。甚至,用Siri目前已經使用的用戶信息,更加高級的功能都有可能實現(xiàn),例如定位和聯(lián)系人。谷歌和其他公司在這類不引人反感、或者沒那么讓人反感的方面做得都比蘋果好多了——谷歌并不只是擅長做那些引起人反感的事情。)蘋果可以實現(xiàn)以上所有服務的基礎版本,但是蘋果的競爭對手——我又得說,尤其是谷歌——非常領先,鴻溝正在慢慢擴大。
而且,蘋果在這些領域內沒有體現(xiàn)出什么有意義的改善或者投資,這讓人擔心。這種明顯的不作為表明,他們對于自己還挺滿意,包括在服務質量、管理、運營、進步和人才招募及人才保留。也許他們是對的——我們好著呢。
但是,如果谷歌是對的,這事情就沒法一下子解決。就算把Siri之父再買一次也不行,或者與Yelp再合作幾年也不行。如果蘋果需要很強的人工智能和大數(shù)據服務才能在未來的幾十年中保持競爭優(yōu)勢,公司需要現(xiàn)在就培養(yǎng)必要的人才和資產,而且需要經過多年的內部積極培養(yǎng)才行。他們需要成為一家大數(shù)據服務公司。他們的大數(shù)據人工智能服務需要比目前的更好、更智能、更可靠。
可是我就是看不到這樣的進展。要成為一家大數(shù)據人工智能服務的行業(yè)巨頭企業(yè),是沒法完全偷偷摸摸地實現(xiàn),然后突然向全世界宣布“完工!”。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很多年、很多人、很多會引起外界注意的互動。要秘密完成一輛車的產品開發(fā)要容易一些,但是要一家人工智能與服務領域的巨頭公司完全韜光養(yǎng)晦、隱藏實力就很難。
谷歌占據了良好的領地,來實現(xiàn)他們所相信的未來趨勢。當然他們有可能搞錯了——這些人工智能服務,也許在未來會成為Google Glass,成為尷尬的一時新潮,或者像沒法好好說話的神煩Clippy一樣,完全沒有什么卵用。谷歌時不時就會發(fā)布一些怪怪的、極客感很強、在技術上很流弊、但是最后沒有什么卵用的東西。
如果谷歌是錯的,如果未來計算的定義仍然是一個制造優(yōu)良、使用順暢的長方形小設備,有很多控制寬松、互相獨立的APP可以讓你每天戳一千次玩玩——那么,蘋果當然還好著呢。就今日的計算定義來說,蘋果做得很棒,而且這樣的地位可能還會持續(xù)很長時間。
但是,如果谷歌是對的,那么蘋果就有大麻煩了?!?/p>
我們看到,Arment在文中多次提到三家巨頭公司——谷歌、Facebook、亞馬遜——這些年在大數(shù)據服務和人工智能都在下大手筆投資,尤其是谷歌,CEO Pichai多次在公開場合(包括CEO公開信)中提到谷歌將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優(yōu)先。甚至,本周Salesforce的CEO Marc Benioff也說,未來在他的預見中是一個人工智能優(yōu)先的世界。
圖:谷歌最近在I/O大會推出的Google Home助理,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支持。圖片來源:Business Insider。
行業(yè)上都在熱議聊天機器人,討論聊天是否會成為未來的交互界面,而蘋果在從搜索到自然語言處理的所有方面都落后了。雖然5年前蘋果推出iPhone 4s,成為第一個推廣了虛擬助理概念的公司,但是谷歌成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以Google Now超越Siri。在上周的谷歌I/O大會,我們發(fā)現(xiàn)Google Now又進化為Google Assistant,變得更加有用,有可能要將Siri甩出幾條街。亞馬遜Echo也比蘋果的Siri更勝任個人助理角色,可以給你放歌聽,甚至可以理解歌的名字,可以去網絡上搜索。甚至,Siri之父都推出了全新人工智能虛擬助理Viv,在展示中我們可以看到Viv與Siri相比巨大的進步。
Arment多次提到的谷歌,在人工智能領域已經進步到了可以打敗圍棋世界冠軍的程度,這一新聞也讓谷歌人工智能技術DeepMind名聲大噪。在真正的產品服務方面,我們以谷歌Now和谷歌Photo中的AI引擎為例來看看谷歌的能力:Photos可以識別你照片中的內容,因而可以不用標記就能搜索到照片——例如只要輸入“小汪”就能搜索到你家小狗的照片,輸入“女兒”就能找到你家小娃的照片。
谷歌正在打造的未來中,不再有一個滿是APP的屏幕,而完全是另一種計算的定義——這種轉變可能再次改變我們對智能手機的定義。如果真的是這樣,蘋果就有可能重蹈黑莓的覆轍,無論公司推出的iPhone7、iPhone8有多么完美。正如Arment所說,谷歌所說的未來還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谷歌有可能想錯了。例如之前眾望所歸的Google Glass,并沒有成為改變全球消費者生活的科技產品。但是如果谷歌沒有錯呢?
這篇文章出現(xiàn)后,蘋果總部的態(tài)度似乎也挺悠閑的,貌似是說沒錯,蘋果現(xiàn)在沒有像其他公司一樣大力投資人工智能,也沒有在人工智能圈子里發(fā)揮同等的影響力。但是與黑莓不同的是,蘋果有超過2000億美元的現(xiàn)金儲備,隨時可以供公司使用——這是2007年iPhone搶奪黑莓地盤時,RIM所沒有的奢侈。
Quora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及CEO Adam D'Angelo5月23日在推特上說:“與RIM不同,蘋果有超過2000億美元現(xiàn)金,等AI變得重要了就可以買一張門票,跨過AI的門檻。有趣,我搬小板凳圍觀?!眻D片來源:Business Insider。
這理論上來說是個好辦法。蘋果目前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即便在上一季度iPhone銷量方面有所下降,公司的業(yè)務利潤還是非常、非常、非常的巨大。
但是你得知道,不是所有的門檻都可以買張門票跨過去。這就是說,與其將蘋果比作下一個黑莓,不如將蘋果比作下一個微軟。
2007年當iPhone問世時,微軟完全是驚呆懵逼的狀態(tài)。雖然微軟在Windows移動業(yè)務也進行了智能手機的早期投資,公司太糾結于Windows PC,因而沒能抓住移動浪潮。2014年,公司意識到自己已經落后,當時的微軟CEO Steve Balmer做出了一項決策,后人回想起來都覺得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公司大筆一揮以72億美元搶得收購諾基亞的手機業(yè)務,自我感覺頗好,貌似已經成功打造了Windows智能手機。
圖:當時的CEO Steve Ballmer展示Windows Phone。圖片來源:Business Insider。
微軟沒有成功。這在2015年讓微軟最終花了76億美元。周一,研究機構Gartner發(fā)布了智能手機市場報告,稱微軟的市場占比只剩不到1%。這好傷感。作為事后諸葛亮來說,微軟如果早一點行動起來,就能避免這種局面。
這給蘋果的教訓就是,金錢不是萬能的。燒錢沒法解決所有問題。要在科技行業(yè)成功,必須要有真實的愿景、策略、執(zhí)行并且快速搶占先機。微軟故事的另一個教訓就是,雖然微軟已經不是其歷史最光輝時期的微軟,但是公司也沒有隨著iPhone的成功而自暴自棄。我們現(xiàn)在都能夠看到,在新CEO Satya Nedella的帶領下,微軟已經重新思考如何打造業(yè)務,在每一條產品線都進行改變和復興(除了智能手機)。
同樣,我們也很難說蘋果的光輝將如黑莓手機一樣一去不復返。如果我們同意語音助理和虛擬現(xiàn)實是未來熱點,我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還會需要智能手機,而蘋果在這方面還是鎖定了很大的優(yōu)勢?,F(xiàn)在對于蘋果來說,是否為時晚矣?這個問題見仁見智。很多人都說,蘋果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期。也有人認為,在語音助理方面還有很大潛力,目前還沒有哪一家語音助理已經吸引了足夠多的用戶,可以讓人們放棄智能手機。蘋果在最近幾個月買下了兩家不錯的人工智能公司。雖然蘋果(毫無意外地)沒有透露這兩家公司將如何使用新技術,我們只要看看公司過往的介紹,就可以自行腦補。
去年10月,蘋果買下了VocalIQ,公司可以幫助虛擬助理在用戶發(fā)出語音指令時進行學習。公司網站稱:“每一次你使用應用,應用都會越來越智能。之前的對話對于其學習過程很重要,可以讓系統(tǒng)更好地理解未來的要求,并更加智能地做出回應。作為開發(fā)者,你可以直接在你的APP中改變系統(tǒng)的解讀或行為?!蔽覀兛梢韵胂笠幌氯绻鸖iri有能力隨著用戶使用不斷學習提升。隨著時間,Siri可以更好地為用戶提供搜索回答,理解用戶的語境。
蘋果差不多是和買下VocalIQ的同時,買下了初創(chuàng)企業(yè)Perceptio。Perceptio不用獲得用戶數(shù)據就可以支持人工智能助理。這對于蘋果來說簡直太棒了,蘋果不像谷歌和Facebook,并不從用戶處獲得數(shù)據。Google Now之所以好用,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軟件從你的搜索歷史、Gmail、日歷等等產品中獲取信息,知道你要做什么。
蘋果忠于用戶隱私的風格也許對用戶的安全感來說是件好事,但是這種堅持意味著蘋果的人工智能服務要為公司的這項風格兩肋插刀。如果Perceptio真如其所說地那么好用,蘋果就能在用戶隱私和良好的AI助理服務之間找到平衡。
但正如Arment指出的,如果谷歌和其他公司對于人工智能的判斷是正確的,蘋果應該學習微軟,全盤自我革新、創(chuàng)造新的未來——不只是靠燒錢,還得靠蘋果的文化與愿景(之前有評論,認為蘋果的機密文化特性為開發(fā)人工智能技術帶來了阻礙)。對,科技公司的發(fā)展同樣也得靠文化與愿景,我們都沒有給予這些元素足夠的重視。
Via Business Insider and Marco.org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