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文作者: 潔穎 | 2016-04-22 18:34 |
“競爭上崗”一向是科技公司進行內部開發(fā)的常用手段。舉個栗子,像騰訊和阿里打算開某個方向上的新項目時,通常會同時有兩個(以上)團隊同時開工,過一段時間后做得更好的團隊上位,勝者通吃。但在蘋果公司,貌似有點不一樣...
據知情人士透露,蘋果iCloud和iTunes兩個團隊的工程師之間也正面臨這樣的問題。據稱,在建設新的內部云計算基礎設施,以驅動蘋果的網絡服務的兩隊工程師公開發(fā)生沖突。目前,內訌已經導致一個關鍵員工離職,預期不久將有更多。上周辭職的是工程經理Steve D'Aurora,如果戰(zhàn)事升級,那么云工程的負責人、D'Aurora的boss達倫哈斯也有可能會離開——在2010年蘋果收購Siri時,兩人加入了公司。
建設新的基礎設施是為了幫助提高的iCloud和蘋果其他應用程序的可靠性。今年,基礎設施的工作變得更加重要。蘋果CEO蒂姆·庫克曾公開表示公司的意圖:從App Store和Apple Music等互聯網服務,增加更多的收入。
工程師的沖突,已經推遲了該基礎設施的進展。去年蘋果決定擴展云計算平臺,Siri就是基于該平臺運行,加上其他蘋果服務,包括iTunes、iMessage和iCloud,都由D'Aurora的組負責。這威脅到了由Eric Billingsley監(jiān)督的工程團體,他們目前運行iCloud和蘋果許多其他的互聯網服務。 (蘋果支付其他公司如亞馬遜和微軟來管理部分iCloud。)
盡管這兩個工程組是應該團結協(xié)作,但是說好的合作已經從開會演化成爭吵,各自都覺得比對方做得好。D'Aurora的團隊有200多人,Billingsley的團隊超過1000人。前者的團隊成功的話可能會導致后者的團隊失業(yè)。 怪不得會撕起來了。
事實上,D'Aurora的團隊有一個艱巨的任務,因為和蘋果網絡服務的其余部分相比,Siri的規(guī)模就像螞蟻一樣。
然而兩者對所有工作相關的事情都有分歧,根本合作不來。從如何建立新的平臺、到“持續(xù)集成”和“持續(xù)交付”(“continuous integration”和 “continuous delivery”,被統(tǒng)稱為CICD)甚至是應用程序更新的代碼。另一個絆腳石是:兩個團隊必須對蘋果使用何種類型的軟件“容器”達成一致,然而兩個團隊根本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達成共識。(軟件“容器”使企業(yè)在大規(guī)模上更容易建立應用和快速改變應用程序。)
今年晚些時候,該平臺應該是處于“運行狀態(tài)”,并希望能夠支持游戲中心、CloudKit、蘋果地圖等服務。整個過程,從去年開始,計劃要等到2017年年中。
同時,兩個團隊正在研究另一個項目McQueen,為蘋果運行規(guī)模最大、資源最密集的服務——iCloud搭建私有云基礎架構。這一項目,類似于開發(fā)專為蘋果使用的亞馬遜網絡服務的縮小版。
蘋果最近真的內憂外患一起夾攻,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蘋果還是先把兩個團隊安撫好吧,否則什么項目都做不成。
via theinformation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