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溫曉樺 | 2017-09-18 07:24 |
雷鋒網AI金融評論按:本文作者是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金融學教授、中國銀行業(yè)協(xié)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今年8月4日央行宣布,從2018年6月30日,第三方支付全面停止直連銀行模式,所有網絡支付業(yè)務將通過網聯平臺處理。日前再有消息稱,網聯正在研究制定“二維碼支付”(掃碼支付、無卡支付、移動支付)的標準。那么總的來說,網聯的成立對第三方支付格局會有哪些影響?
全文框架
根據央行2010年發(fā)布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機構作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網絡支付(包括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固定電話支付和數字電視支付)、預付卡、銀行卡收單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的其他支付服務(如圖1所示)。但是由于固定電話支付、數字電視支付和預付卡發(fā)行與受理市場空間相對較小,所以本文著重介紹銀行卡收單、網絡支付(移動支付和互聯網支付)。
圖1 第三方支付分類(按牌照)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2010年《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
根據《2016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從銀行卡交易宏觀層面看,如圖2所示2016年全國共發(fā)生銀行卡交易31154.74億筆,金額741.8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49%和10.75%。交易筆數增速快于交易金額增速,表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銀行卡綁定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增加,使得銀行卡從大額低頻的消費場景向小額高頻的場景延伸,但整體銀行卡交易金額增速放緩跡象顯著。
圖2 2013-2016中國銀行卡交易金額。資料來源:2013-2016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
從銀行卡交易微觀層面看。如圖3所示,至2016年末,全國人均持有銀行卡4.47張,銀行卡滲透率達到48.47%,比上年上升0.51個百分點,從人均持有卡量和銀行卡滲透率來看,銀行卡發(fā)卡空間已經不大。如圖4所示,銀行卡卡均消費金額為9593元,同比下降5.08%。人均消費金額下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移動支付對居民支付習慣的改變。
圖3 2012-2016年中國銀行卡滲透率。資料來源:2012-2016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
圖4 2012-2016年中國銀行卡卡均消費金額。資料來源:2012-2016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
第三方銀行卡收單占據銀行卡收單市場半壁江山,受移動支付影響,業(yè)務增速下滑。根據銀聯商務的統(tǒng)計數據,如圖5所示,2016年上半年第三方銀行卡收單占銀行卡收單市場43%的市場份額。如圖6所示,雖然第三方收單業(yè)務增速下滑,但增速高于銀行收單業(yè)務。預期第三方收單以其創(chuàng)新能力和便捷的服務在銀行卡收單市場中將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圖5 2016年上半年銀行卡收單市場格局。資料來源:銀聯商務
圖6 第三方收單市場交易規(guī)模。資料來源:艾瑞
網絡支付發(fā)展迅猛。2016年網絡支付用戶規(guī)模為4.74億人,同比增長14.01%,而移動用戶規(guī)模已達4.69億人,同比增長31.17%,近四年來移動支付使用率逐年提高,2016年已達到64.90%,與當年的網絡支付使用率相當,可見移動支付成為人們越來越頻繁使用的網絡支付模式。
網絡支付寡頭格局明顯,2016年Q4的第三方移動支付和互聯網支付交易規(guī)模統(tǒng)計中,支付寶和財付通雙寡頭地位不變,如圖7&8所示,2016年Q4支付寶和財富通市場份額之和分別上升至92%和63%。
圖7 2016年Q4移動支付市場格局。資料來源:艾瑞
圖8 2016年Q4 互聯網支付市場格局。資料來源:艾瑞
移動支付取代互聯網支付成為網絡支付領頭羊。從第三方網絡支付細分行業(yè)支付交易規(guī)模的占比看,互聯網支付從2011年的96.5%一路被擠壓,到2016年僅占25.4%,移動支付壓縮互聯網支付市場份額的趨勢短期內不會發(fā)生改變。
圖9 2013-2017年移動支付交易規(guī)模。資料來源:易觀
圖10 2013-2017年互聯網支付交易規(guī)模。資料來源:易觀
在網聯平臺出現之前,中國第三方支付機構主要采用直連銀行模式。如圖11所示,直連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機構一邊直接和銀行系統(tǒng)連接,一邊和用戶連接,交易數據無法被監(jiān)控。如前文所述,支付寶和財富通是網絡支付領域的領導者。他們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大力開拓直連銀行范圍,這使得他們具有其他第三方支付機構無法擁有的費率優(yōu)勢。非銀行支付機構在實際操作中承擔了清算職能,與商戶、資金托管銀行共同構成新的三方模式,完成整個支付過程。
圖11 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模式
從監(jiān)管者的角度看,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銀行的模式可能存在資金監(jiān)管方面的漏洞。第三方支付機構采用直連模式與銀行業(yè)金融機構直接對接。在直連模式下,支付機構可以在多家銀行開立賬戶,這樣資金在同一家支付機構內部流轉,支付機構只需在內部軋差之后,調整不同銀行賬戶的金額,就完成所有支付交易的流程。
在這個過程中,支付交易的具體信息只會留存在支付機構內部,而監(jiān)管機構只能夠看到支付機構在各家銀行賬戶上的資金變動,無法有效監(jiān)管支付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違法違規(guī)現象, 這其中可能存在洗錢和稅務上的風險,同時這些機構也存在一些違規(guī)的賬戶。再次,原來給第三方機構發(fā)的是支付牌照,但拿到牌照后,這些機構“銀證?!钡墓ぷ鞫荚谧觯梢哉f還部分還行使了央行的職責,加上第三方支付業(yè)務已達萬億級,風險隱憂自然引起監(jiān)管者關注。
從這個意義上說,網聯的誕生并不是橫空出世,把它放到近年來央行規(guī)范支付體系的一系列政策努力看,應該說是水到渠成的。從這一兩年來央行推出賬戶分類、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再加上最近的交易遷移至網聯平臺等一系列措施來看,不難看出央行的監(jiān)管思路越來越清晰。央行關心的是防范金融風險,保護老百姓的資金安全。
網聯的創(chuàng)立,讓央行對支付機構的監(jiān)管有了技術手段,意味著央行開始從第三方支付入手,把互聯網金融服務和網絡消費金融監(jiān)管當成金融監(jiān)管創(chuàng)制重要內容。通過支付機構統(tǒng)一平臺接入與清算,將有助于提高支付效率,避免重復建設,更加全面完整地對第三方支付業(yè)務進行監(jiān)管,從而全面降低風險,保護老百姓的權益。逐步將第三方支付逐步引導回“小額便捷、普惠大眾”的互聯網金融本質,引導第三方支付業(yè)務健康有序的發(fā)展。
此前第三方支付機構財務直連銀行的三方支付模式,將銀聯排除在交易之外。央行、各家銀行均無法站在宏觀的角度實時掌握全部的交易信息以及資金流向,給反洗錢、金融監(jiān)管、貨幣政策調節(jié)、金融數據分析等央行的各項金融工作帶來較大困難。網聯正式投入運營后,將一改監(jiān)管上的此種被動局面,并有望打破“事后追查”這一現狀,轉向更為積極的“事中及時處置”乃至“事前預警”,線上支付領域金融監(jiān)管的效率將得到質的提升。
圖12 網聯加入后的四方模式
網聯作為線上交易的清算平臺,一邊連接支付機構,一邊連接銀行系統(tǒng),類似于線上“銀聯”。央行成立網聯最主要的目的是使所有交易數據透明,將數據置于監(jiān)管之下,為保護百姓財產提供保障。它的成立對第三方支付格局影響有以下幾點:
1、費率統(tǒng)一,長期來看原來市場上占據領導地位的機構的直聯優(yōu)勢將消失。對于網絡支付來說,原本占據寡頭地位的支付寶和財付通將失去直連銀行的費率優(yōu)勢,成本提高,而原本議價能力較弱的第三方網絡支付機構將享受統(tǒng)一費率,成本降低。但接入網聯并統(tǒng)一費率需要一定的時間,短期內支付寶和財付通費率優(yōu)勢仍然存在。
2、備付金統(tǒng)一監(jiān)管,第三方網絡支付機構可能進入加速洗牌階段。備付金統(tǒng)一監(jiān)管后,第三方支付機構隱性收益下降,長期來看費率統(tǒng)一,機構將不必為開拓直連銀行消耗精力,逐步回歸支付本業(yè)。第三方網絡支付機構需要提高市場份額,提升服務質量,以應對實際收益下降的壓力,第三網絡支付機構可能面臨加速洗牌的局面。
3、對于基本采用“四方模式”的第三方銀行卡收單機構來說,網聯成立從目前情況評估,對他們不會產生直接影響。
4、從目前監(jiān)管機構設定的定位看,網聯只參與清算不參與支付,與第三方支付機構不構成直接競爭。
參考文獻:
[1]巴曙松.支付賬戶分類監(jiān)管:經驗借鑒與政策框架[N].金融時報,2014-09-24(002).
[2]巴曙松,楊彪.第三方支付國際監(jiān)管研究及借鑒[J].財政研究,2012(04):72-75.
雷峰網版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