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本文作者: 黃韋 | 2016-06-24 10:32 |
小米電助力折疊自行車發(fā)布 售價2999元
6月23日,小米正式發(fā)布了其米家品牌下的電動助力車,這款電動助力自行車售價2999元,于昨天下午4點在米家平臺開始眾籌。
這款自行車擁有較小的車身,可以通過折疊獲得更小的體積,從而達到更好的便攜性。小米電助力折疊自行車配備了無級變速技術,保證了動力輸出平穩(wěn)有力。同時采用了來自荷蘭的TMM力矩動力技術,每當你騎上這臺小米電助力自行車的時候,車子會知道你花了多大的力氣,然后同步給你相應的動力,助動力介入平滑自然,退出靈敏干脆。
同時小米電助力折疊自行車采用了20節(jié)和特斯拉同款的松下18650電池,電池容量為2900毫安時,擁有自主電池管理,能夠達到45公里的續(xù)航(75公斤負載、20公里時速下的數據)。
網友評論:繼平衡車和電助力車后,下一個產品是不是電助力輪椅?坐著上班不腰疼。。。
騰訊高管涉私分4000萬退稅款
南方都市報
騰訊公司兩高管被控伙同他人侵吞公司資產,涉案金額高達4000多萬元。這一案件早前已在深圳南山區(qū)人民法院開庭審理,目前尚未宣判。據悉,騰訊互娛Q T產品部原副總經理王雷雨、原總監(jiān)謝曉東及“熱度傳媒”公司CEO竇剛利用一項退稅制度,將退稅款予以私分。王雷雨和謝曉東系在2015年7月騰訊公司內部調查中,主動交代了犯罪事實。
檢方指控顯示,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們侵吞的退稅款高達4163萬多元。其中經手人竇剛分得602萬元。謝曉東向竇剛提供了15個他人銀行賬戶,接收了3561萬多元,實際分得了2160多萬元。剩下的1401萬元被轉入到王雷雨控制的三個他人賬戶,由王雷雨侵占。
蘋果新專利讓用戶單手操作大屏手機
昨天公布的一項蘋果公司專利可以讓智能手機知曉用戶握住手機的方式,提供自動單手模式,自動將用戶界面移動到用戶拇指可以觸摸到的地方,如果用戶是左撇子,界面就向左移動,如果用戶右手握住智能手機下半部,界面就向右下方移動。此外,蘋果公司表示,這項技術可以在現有iPhone硬件上實現,這意味著這種智能UI移位技術可能僅僅通過更新即可讓現有用戶獲得。
昊翔首臺搭載 RealSense 深度相機的無人機正式開放預訂
昨天Yuneec 終于正式開放 RealSense 版 Typhoon H 的 預訂 ,定價比發(fā)布時貴了 100 美元,要價 1,899 美元(約人民幣 12,000 元)(外型相似,但只用上超聲波技術的另一款 Typhoon H 則已經以 8,888 人民幣之價開賣)。這價錢所換來的六軸無人機除了搭載 RealSense 相機外,還有拍攝 4K 視頻和 12MP 相片的能力,以及一臺基于 Android 系統(tǒng)的控制器,上面還有一片 7 吋屏幕作取景呢。首批下訂之后,預計四星期后就能收到。
美國出臺無人機規(guī)范:無人機送貨或遇阻
據外媒報道,近日美國又公布了一條新的無人機使用規(guī)范。
在這套新規(guī)中,對無人機本身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制,規(guī)定在白天可以看清楚無人機的情況下,所被操控的無人機不得超過25公斤;商用無人機的最大飛行高度不得超過120米,時速則不得超過160公里,明確限速限高。此外,或許是針對近年來頻發(fā)的無人機“入侵”機場事件,規(guī)定還要求不得在機場5英里以內出現無人機。另外還不能在夜間飛行等等。
Samsung VR 低調上線
近日,三星正式推出 360 度視頻網站 Samsung VR ,除了可以觀看視頻外,用戶還可以上傳自己拍攝的視頻。Samsung VR 網站提供多種服務,有針對普通用戶的各種 360 度視頻,也有針對開發(fā)者的 UploadSDK,開發(fā)者想獲得 UploadSDK,只需向三星發(fā)送電子郵箱,詳細告知你正在進行的項目和使用的拍攝設備。和 Facebook 和 Youtube 相比,Samsung VR 平臺對于內容開發(fā)者更友好一點。它提供了設備、技術和內容的支持。
《午夜兇鈴》將開拍VR版 就問你怕不怕?
據報道,日本經典恐怖電影《午夜兇鈴》將被拍成VR電影,通過預告視頻可以看到,人們通過VR設備的幫助,可以充分感受到電影中的恐怖氣氛,而且還能真是的感受到貞子從電視機中爬出的經典。電影加持了VR技術之后,在完全沉浸式的環(huán)境中,效所呈現出來驚悚恐怖氣氛可以說是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了。
/ 今日話題/
# 產品經理如何與程序員友好溝通 #
前幾天的今日話題 # 那些產品經理認為簡單,實則很難開發(fā)的需求 # 收到一致好評,今、明兩天將連續(xù)推出兩期程序員與產品經理的系列話題,歡迎大家討(噴)論(我)。
本話題不僅適合產品從業(yè)者看,同時程序員們也可以去了解下產品經理們?yōu)榱藵M足你們需要做出多大努力和犧牲。(為何有種濃濃的雞湯即視感,自動腦補出一句話“你們?yōu)槭裁春赥Fboys,你知道他們有多努力嗎”)
網上流傳的各種帖子都是產品經理該如何和程序員溝通,而不是程序員該如何與產品經理溝通,所以工程師大神應該適當的站在產品經理的立場體諒下產品汪。(雞湯+2)
好,先進入話題。
由于沒有技術背景的產品經理無法做出技術評估,導致提出的需求不專業(yè),這是雙方對撕的主要原因。
但是嘞,一本《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表明做產品技術背景可有可無,重點是對用戶需求的把握和對人性的洞察。好吧,相信很多人壓根沒看這書,只是把書名當成了一種虔誠和自我安慰。一句“對用戶需求的把握和對人性的洞察”,輕描淡寫的讓一部分人懷著改變世界的心態(tài)入了PM這個坑,最后碰了一鼻子灰。
那么產品經理是否需要懂技術?
大佬們對技術的看法
馬化騰:產品和服務是需要大量技術背景的,我們希望的產品經理是非常資深的,做過前端、后端開發(fā)的技術研發(fā)人員晉升而來。好的產品最好交到一個有技術能力、有經驗的人員手上,這樣會讓大家更加放心。
李彥宏:早期百度的PM都不是計算機背景的,后來由于他們對這個技術不是那么清楚,經常被技術人員實現不了和成本很高 等理由嚇回去。太多這種PM背景,很多靠技術能做起來的產品就做不起來了。我們近幾年來公司里鼓舞更多的學計算機的人轉為做PM,更加平衡一些,有些人對終端用戶很敏感,有些人對技術特別敏感,大家合起來就可以做一個優(yōu)秀的產品。
“技術永遠不是問題,技術的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币粋€好的產品經理可以懂技術,也可以不懂技術,但是要對技術敏感。有些學計算機專業(yè)的人對產品一點感覺都沒有,但對產品有感覺的人以前可能是在酒吧里調酒的,有些是做銷售的,做什么的都有,但是這些人能夠從普通用戶角度思考問題。
馬云的觀點咱先跳過,畢竟不懂技術,而且很少參與做產品,個人認為立場會有一定的傾向性。
馬化騰更傾向于有技術背景的產品經理,而李彥宏則注重兩類互補的產品經理共同打造出優(yōu)秀產品。那么問題來了。
不懂技術的產品經理如何與程序員溝通
如果從零開始學技術試著寫代碼,這樣雖最好,但從時間成本和智商成本(不要打我)上考量,更應該先掌握以下幾點:
(一)別被案例綁架
PM對需求的看法,可能會被一些現成的案例綁架,滿腦子都是別人家的功能,而不清楚自家產品的定位。案例是用來學習的,不是用來說服程序員的。就像張三豐練太極首先把里面的招式全都忘掉,這樣才能放出大招。
這是PM和程序員之間常見的對話,如果覺得場景很熟悉,趕快看看地上有沒有洞。
工程師:你覺得這里放幾個標簽頁合理嗎?
PM:當然,微信、美團什么的都這么做。
工程師:那我們頁面上功能排版這樣靠不靠譜?
PM:沒問題。現在這樣的排版方式是最常見的,交互方式也保證是最流行的。唯一色調設計手法是國際上流行的設計理念Minimal 。
工程師:額,這幾個功能是必需的嗎?
PM:這幾個功能競品都有了,我們沒有的話不好吧?
是不是看的你尷尬癥的犯了?
(二)了解技術常識
不需要了解到具體的代碼如何編寫,但一定要懂數據間是如何傳遞,了解不同研發(fā)不同語言負責的工作。也要明白一個網站從不存在到能被用戶訪問,需要哪些必須的環(huán)節(jié);也要明白一個App從你的腦海走到用戶的手機里,需要經歷怎樣的過程。
沒常識就像在村里呆了半輩子的人乍到城市,一舉一動即使小心翼翼,也沒法兒不透著突兀和不和諧。
目前在軟件開發(fā)中有幾種常見模式:
MVC(Model-View-Controller)
MVP(Model-View-Presenter)
MVVM(Model-View-ViewModel)
其中MVC更為常見:
WEB運行流程:
一般網頁工作是由前端工程師完成,這時候寫好的頁面稱之為靜態(tài)頁面,可以被瀏覽器直接解釋執(zhí)行。這時候的頁面還不具備動態(tài)的功能。拿注冊功能舉例,當用戶進入注冊頁面后,在輸入框輸入自己的用戶名、密碼等數據,數據會傳遞到后臺,后臺再存到數據庫相應的表中,存儲的結構一般為字段名+值,存儲成功后,后臺再會返回相應的數據告訴頁面,頁面這個時候再提示用戶注冊成功。
移動應用運行流程:
移動端的流程和網站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移動端(安卓和IOS)如果不是混合開發(fā),大多數時候不需要前端工程師參與。
看到這里,工程師們應該覺得了解語言和熟悉流程這種東西,就像熟悉英語26個字母一樣容易。既然這樣,此時不應該同情下我們小學生嗎?
(三)掌握說話技巧
硬實力不夠,就靠技巧來彌補。不要把這句話想污我們還是朋友。溝通技巧在這當中占有很大比重,在這其中你可以不提一些技術術語,更不要張口“人機交互的趨勢”閉口“立體化設計語言”這些裝逼詞匯,但一定要以高情商的姿態(tài)讓同事愿意與你合作,并覺得你說的有道理,切記別有自嗨式思維。
我們還原幾個常見場景,面對同樣問題用不同的回答方式,至于效果如何,看完后我們心里肯定有個評估。
1.你要求工程師改一個看起來不重要的Bug。
“后續(xù)運營部門計劃有好幾次大型活動,到時流量會瞬間暴漲,你這個bug會放大 10 倍,所以很危險”,
“重要不重要不是你工程師定的,是產品經理定的,你改就行啦”;
2.當你跟工程師討論要不要加一個功能
“我覺得我們這樣的功能是一個重要的補充,跟下個版本要做的事情不謀而合”;
“競品做了咱們不能落下啊,管它有沒有用”。
3.同理,與設計溝通也如此,設計師做出你不滿意的稿子時。
“我們的目標用戶是商務人士,你的這個風格很符合當下流行的畫風,但可能適合年輕人”;
“你這個不夠大氣,沒有 feel 啊”
(四)擅用偏方
溝通技巧需要慢慢磨練,但有些溝通的辦法雖然簡單粗暴,但非常有效。比如請工程師們吃飯。
蘇杰提到說“一個人吃飯是奢侈的,一個人吃飯是奢侈的,一個人吃飯是奢侈的。”
遇到這樣的同事,我只想說:老司機,帶我飛。
很多時候,你找技術提一個需求,他回答“做不了、沒空做”還是“我想想怎么辦吧”,只是取決于你和他熟不熟,這是真的。如果經常請他們吃飯,有了非工作場景下、非正式的溝通,會好商量很多。同理,如果你是煙民,一起抽煙也是個好辦法。
(五)讀心術
上面提到的“做不了,沒空做”是一個常見的問題,因此學會揣摩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是很重要的。
技術沒法實現背后的原因往往是這幾個:
1. 給的資源不夠,完成不了。
2. 你的優(yōu)先級低,不想給你做。
3. 看你不爽,不想給你做。
4. 這功能太傻不應該做。
這里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如果產品設計和產品實現的職責變成兩個個體來碰撞的話,就會出現信息不對稱問題。因此讓技術人員有參與感,參與需求初期的討論和出謀劃策以及后期的評審非常必要,而不應該直接提出需求就讓技術來實現。
可邀請技術骨干參與產品的設計,前期他們是聆聽,等他們理解PM的想法和設計后,再進行探討。最后形成原型提交。然后后續(xù)的寫文檔、開發(fā)。當溝通到位,信息對稱后對方的潛在臺詞是什么很多時候就能迎刃而解。
當然,產品與技術溝通屬于公事,任何職位的員工度都需保有自己的原則,雙方均不能越界。坦蕩從容、無懼無畏、不帶情緒;姿態(tài)不卑不亢,不強勢不懦弱。(濃濃的橫幅大字報即視感+1)
程序員眼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點:
講明白 Why、How、What
“有道理,汪”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