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當前,電動化、智能化浪潮席卷而來,汽車正從純粹的出行工具向智能化移動終端轉變,成為繼手機之后的下一個移動互聯網入口。萬億級的市場規(guī)模預期,正吸引著各方勢力入場。
特斯拉、蔚來等一眾新造車明星企業(yè)冉冉升起,百度、恒大、阿里、華為等跨界選手躍躍欲試。不得不承認,眼下確實是屬于智能電動汽車最熱時代。
在這其中,絕大部分玩家主要通過資本投資的方式正面涉足。相較之下,百度、華為則顯得比較另類。
先看百度,技術賦能之外,他們還以整車制造商身份強勢進軍汽車行業(yè)。
再看華為,持續(xù)強調不造車的同時卻連派精兵進駐智能汽車產業(yè)鏈各個關口要隘。
細究之下,表象背后或有另一番天地。
在雷鋒網看來,華為不造車的背后也許是為了造車,百度造車的背后卻不只是制造整車這么簡單。
隨著“軟件定義汽車”時代的開啟,未來汽車軟件占整車價值的比重將不斷增加。
摩根士丹利的一份自動駕駛產業(yè)報告指出,在傳統(tǒng)的汽車生產中,硬件占據了整車價值的90%,軟件僅占據10%。但是未來,軟件所占的價值比例將提高到40%。
麥肯錫則預測,到2030年,汽車在軟件和電子電氣架構方面的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4千多億美金。其中,汽車軟件市場將以每年9%的速度增長,到2030年整個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840億美金。
隨著汽車軟件市場的逐步擴大,開放、領先的Apollo自動駕駛平臺將會是百度在“軟件定義汽車”時代的最大底氣。
百度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fā)始于2013年,經過4年的技術積累和沉淀,才推出了廣受關注的自動駕駛軟件平臺Apollo。
2020年末的Apollo生態(tài)大會上,百度還推出了樂高式汽車智能化解決方案,涵蓋智駕、智艙、智云、智圖四個方面。其中,以視覺感知為主的高級別智能駕駛方案ANP,更是號稱能與特斯拉的NOA一戰(zhàn)。
與此同時,作為全球范圍內首個系統(tǒng)級開源的自動駕駛平臺,Apollo已在全球97個國家中擁有了55000多名開發(fā)者,涵蓋210家的生態(tài)合作伙伴,同時還擁有500余輛測試車,測試里程超過700萬公里。
基于自身的技術積累和生態(tài)資源,百度 Apollo已與廣汽、威馬、吉利、一汽等車企,圍繞自動駕駛、智能車聯、數字化出行、數字化營銷等多個領域展開合作。
Apollo平臺憑借其技術的實用性、完整性以及AI 能力的領先性,已經滲入到了智能汽車行業(yè)的多個環(huán)節(jié)。
不過,要實現百度 Apollo 立志做行業(yè)賦能者的野心,這種程度的滲透或許還不夠。
在近日的百度業(yè)績電話會上,李彥宏進一步解釋了百度造車的原因。
“以前汽車企業(yè)可能會猶豫,但是現在我們已經提供了一個初步的智能汽車模版,同時也會對百度Apollo自動駕駛技術營收帶來積極影響?!崩顝┖瓯硎?,很多傳統(tǒng)的汽車制造商在這方面相對比較保守,不愿意主動去嘗試一些新技術,所以百度就只能先發(fā)制人,主動制造融合前沿技術的電動汽車。
而將自動駕駛服務、高精地圖、精準自動泊車以及導航等自研技術融為一體的自有品牌汽車,無疑能將百度Apollo的優(yōu)勢展現得淋漓盡致。
對其他自動駕駛方案供應商而言,受限于汽車高昂的制造成本,其產品往往只能搭載在已有的車型上。而通過這種方式實現自動駕駛方案的落地,軟硬件之間往往難以實現高度的契合,從而影響系統(tǒng)性能的表現。
而由百度基于Apollo平臺量身制造的智能電動汽車,將通過軟硬件的高度耦合,極大地優(yōu)化用戶的智能體驗,打造出能體現目前最高技術水準的智能汽車。
自有品牌汽車的推出,不僅能夠讓外界對百度的自動駕駛、智能汽車技術有更為直觀的認識,還能提高潛在客戶對其技術的認可度,從而讓更多車企與之展開合作、應用其技術,實現百度Apollo幫助車企造好車的祈愿。
在打響了基于Apollo平臺打造的整車品牌后,整車銷售也許只是未來百度營收的一部分,更多的業(yè)務收入將來源于以Apollo為核心的軟件技術。
也許,做到“即使不造車,也能享受造車帶來的紅利”,才是百度造車的真正目的所在。
事實上,根據過往種種,華為是典型的嘴上說著不做,身體卻很誠實的類型。
曾拍板不做手機的華為,在2020年全球手機市場中占了14.6%的份額,僅次于三星、蘋果;曾表態(tài)“堅決不做電視業(yè)務”,其推出的“智慧屏”產品卻在去年和小米電視打起了價格戰(zhàn)……
2019年5月,華為成立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并首次正式向外界宣布,華為不造車,要做汽車增量零部件供應商。
然而,官宣過后,外界仍多次傳出華為造車的傳聞。
最近一次是在2月26日,有消息稱華為計劃推出自有品牌電動汽車。然而消息傳出不到15分鐘,華為方面就迅速回應,再次重申“華為不造車,聚焦 ICT 技術,做智能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幫助車企造好車”。
不過,堅稱不造車的華為,其專利列表卻不是這么“說”的。
在3月2日新公開的一批專利信息中,華為申請了三項“一種電驅動系統(tǒng)、動力總成以及電動汽車”專利。
在企查查上,華為搭配“汽車”作為關鍵字進行搜索,可以查到119條符合條件的專利;搭配“自動駕駛”作為關鍵字,則可以檢索到35條相關專利,其中最早的一項專利信息申請于2014年,與自動駕駛車輛調度相關。
盡管一再強調不造車,但“口嫌體正直”的華為早已圍繞操作系統(tǒng)、自動駕駛平臺、自研芯片、激光雷達、智能座艙、三電技術等領域進行技術研發(fā),所涉獵的技術涵蓋了智能電動汽車的方方面面。用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的話來說,就是“除了底盤、四個輪子、外殼和座椅,剩下的都是華為擁有的技術”。
2020年11月,華為發(fā)布了一份《關于智能汽車部件業(yè)務管理的決議》文件,重申不造車,并強調“以后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文件的末尾寫著“本文從發(fā)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為3年”。
而按照華為此前的行事風格,其在進入一個新行業(yè)之前,往往先專注于底層,通過結合更多的廠商,將蛋糕做大后,才會以自己所擅長的領域為圓心,開始搶占市場份額。
所以,可以預見的是,多次重申不造車的華為,或許只是在等待一個時機,一個產業(yè)鏈成熟、合作伙伴聯系逐漸緊密、激光雷達等關鍵部件成本下降的時機,從而更好地切入新造車市場。
造車的百度和不造車的華為,看上去是背道而馳,現在看來更像是在相向而行。
宣稱不造車的華為,早已圍繞汽車的智能化、電動化技術進行研發(fā)布局,做好了隨時進場的準備。不造車的宣言,更像是為其韜光養(yǎng)晦發(fā)射的煙霧彈。
而組建智能汽車公司的百度,與其說是為了造車,不如說是希望借自家的車,進一步釋放Apollo的潛力,先人一步,率先向世人展示智能汽車的真實模樣。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