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周鋒聞涵蓋三大熱點:無人機,智能自行車,P2P 租車以及 OBD 盒子。
無人機,是指利用無線電遙控設備和自備的程序控制裝置操縱的不載人飛機,如美國大片中經常出現的全球鷹或者捕食者。
現在成千上萬的無人機在我們四周盤旋,成千上萬的新想法也隨之起飛:亞馬遜、DHL 和順豐相繼測試無人機送快遞,而電力巡線、森林防火、噴灑農藥、心臟急救、端盤服務等用途也層出不窮。無人機進入了民用領域。
credit: uav.org.cn
我國的《無人機飛行管理規(guī)定》正在制定當中,現行的《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駕駛員管理暫行規(guī)定》指出,重量小于等于 7 公斤的微型無人機,飛行范圍在視線范圍內半徑 500 米、相對高度低于 120 米范圍內,無須證照管理,但應盡可能避免遙控飛機進入過高空域。因此,放心玩你的無人機去吧!
目前,四軸機型帶 4 個螺旋槳,飛行穩(wěn)定,操作簡單,容易上手,最重要的是價格便宜——不帶航拍功能的四軸無人機也就幾百塊左右,帶 200 萬像素攝像頭的可能價格要高點。最高經費預算控制在 1000 元以內。
對于這種科技含量高的玩意,我們怎么才能把它玩弄于鼓掌之中呢?智駕君(SmartRides)先介紹下無人機的玩機技巧:
凡人級。想當無人機高手,必須做好摔壞幾臺的準備。新手先在電腦上練習吧。這里推薦一款叫做“AeroflyRC7”的模擬游戲,支持雙搖桿手柄、飛行搖桿以及真正的雙軸無人機遙控器。玩家只要有臺中低端配置的 PC 再加一個 XBOX360 手柄就可。
天兵級。在電腦上飛得熟練了,就來嘗試一下真機飛行,真機從四軸機開始玩。它比較適合新手入門練習。一般情況下,入門級的無人機要飛將近 1 年時間,練得差不多了,才能選擇玩家級的無人機。
天將級。高清航拍開始了,玩家級的無人機單機價格大都 2000 元左右,再外加航拍攝像裝置的話,接近 3000 元。該價位的無人機已內置了 GPS,可自動懸停和失控返航。配套的攝像頭可以通過手機 APP 來調節(jié)拍攝參數,同時還能用手機實現 FPV(第一人稱視角)圖傳。
大神級。到了這個級別,你就是高手了,可以進行專業(yè)航拍或是測繪。這階段要講究拍攝的角度,因此 3D 云臺是必備的,它可在無人機處于各種傾斜姿勢的情況下都保證拍攝設備的平穩(wěn)。此外,飛控也是該級別玩家的必修課,市場的飛控五花八門并且不兼容。首先要選對飛控,并且要學會日常的機器維護,從最簡單的檢查螺絲的松緊度,到能夠自己 DIY 無人機。
玉帝級。一般能玩到這份兒上的都是商業(yè)用戶和高端專業(yè)選手,這需要上萬元級的高端機型。和業(yè)余高手不同的是,該級別不能一人操作,必須是團隊。一名飛手負責飛行控制,一名云臺手負責拍攝和傳輸,還有一名地勤,主要負責維護地面情況。人們看到無人機會好奇并駐足圍觀,地勤要保證無人機正下方沒有人群,這樣就可以保證即使無人機發(fā)生故障墜落,也不會傷到人。
時至今日,無人機已經擁有了一批忠實的粉絲。Phantom 的知名用戶包括了好萊塢影星杰米·??怂梗↗amie Foxx)、蘋果聯合創(chuàng)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以及全美排名第二的女富婆瑪莎·斯圖爾特(Martha Stewart)等人。
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媒體陸續(xù)的報道中,因使用者操作不慎而出現事故的狀況屢見不鮮,輕則一臺機器報廢,重則一條生命報廢。針對無人機的興起,社會各界也有不同的觀點。
Google 董事長施密特曾發(fā)表言論表達他對民用無人機濫用的態(tài)度:“當你發(fā)現你的鄰居買了一架商業(yè)化的觀測無人機,從他們的后院放出去,然后每天在你的屋頂轉來轉去,你怎么想?”事實上,目前即使惡意使用民用無人機來窺探公民隱私,受害者也沒有辦法通過法律渠道討還公道。這對于日漸注重個人隱私的社會各界來說無疑是一枚定時炸彈。
智駕君(smartrides)認為,對于無人機,如果善加利用和因勢利導,是可以造福未來的人類社會的。就像當初的互聯網一樣,病毒的出現一度讓人們“談網色變”,其實很多東西都是善惡并存一面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已。
最后介紹一下賓夕法尼亞大學 VijayKumar 教授在 2 年前 TED 上的演講。這一場充滿數學公式的演講堪稱四旋翼飛行器發(fā)展歷史上里程碑式的演講,迄今已經有幾百萬次觀看,是 TED 成百上千個演講中瀏覽量最高的演講之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wNjI3NDY4.html
辭去久邦數碼總裁兼董事之職,張向東帶著對自行車的偏愛,再次創(chuàng)業(yè)。面對最近熱議的智能自行車是炒作、是圈錢的說法,張向東也作出了相應的回應:
我來自互聯網,我和同伴一定會讓它在這個互聯網時代聯上網絡,但那是為了讓它用起來更少麻煩,沒有額外的擔心,讓生活更加愉快,而不是極少數人來耍個酷,讓本來已經夠復雜的生活變更復雜。
我們只想讓自行車和生活都變得更加簡單??萍嫉哪康囊苍谟诖耍悄艿哪康囊苍谟诖?。我聽到太多關于智能自行車的想法,都是反生活便利的,反自行車哲學的。
傳統自行車行業(yè)不思進取,產品缺乏創(chuàng)新,品牌沒有個性區(qū)別,商業(yè)模式落伍,已經到了要被改變的時候。
“智能”這個詞是眼睜睜看著要被毀了?,F在的自行車從產品創(chuàng)新上來說,切入點很多。大部分用戶,就是防盜為第一需求,這是需要聯網的,稍微高一點級別的用戶,也就是騎車通勤,順便活動筋骨,周末去公園鍛煉的類型。聯網功能里,也就是記錄下里程軌跡,更高級別的用戶,就是踏頻、心率、騎車教練之類,遠離大眾需求,甚至我這樣的發(fā)燒愛好者,都太遠了,而且日常并不需要。
聯網和智能之間還是有很遠距離的,但現在這么命名,我覺得更多是區(qū)別傳統自行車吧。雖然我個人覺得把聯網稱之為智能,很夸張,不匹配,但也可以理解。
所以說,新一代自行車已經呼之欲出,叫可聯網的自行車也許更恰當。
作為被強行冠以“智能自行車創(chuàng)業(yè)者”頭銜的參與者,我的看法是,能否成功,其實不是智能不智能,而是能不能在市場上找到一個細分領域去占領市場。對用戶來說,首先需要的是好自行車,而非智能自行車。
當然,700BIKE 要做的自行車產品,肯定也是聯網的。但我們首先是一輛好的城市自行車。
事實上,他不愿意管自己的自行車叫做智能自行車。智能不智能,連他自己都很難定義。自己都不知道的東西,做出來會是什么樣子?
在眾多自行車行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者內心里,最關心的仍然還是自行車。“自行車的樣子,就是生活應該有的樣子:簡單、日常、有用、方便,還有——快樂。”
這個時代在改變這個行業(yè),而他們只是在做他們該做的事情,只是他們還保留了最珍貴的一樣東西——那就是所謂的情懷。自行車的樣子,就是生活應該有的樣子。
P2P 經濟紅遍歐美,在中國卻有“橘生淮北為枳”之憾。P2P 租車這個市場在國內發(fā)展一年多,新的創(chuàng)業(yè)者要想進入這塊市場,必然要面對先發(fā)者在市場資源和資本上的優(yōu)勢。
在中國已有幾十年歷史的租車是一個很特別的業(yè)態(tài),其特別之處,在于它不屬于公共交通的范疇,卻有共同的主管部門和準入門檻;它已經是一個細分和垂直的市場,內部卻有著迥異的產品線。即使到現在,這個市場依然處于初級發(fā)展的階段。這表現在各家公司的主力依然在搶奪車主資源,以及培養(yǎng)消費者對汽車共享的認識。
一些新上線的租車公司把目光放到了細分市場和租客方面。以專注機場租車的多諾租車為例,他們很明確的意識到機場每天吞吐的大量客流中,很大一部分都有租車的需求,所以上線前就把北上廣深杭的主要機場拿下,這也意味著把這塊細分市場的流量入口掌控。
一位阿里前高管曾說過,買家才是真正的客戶,因為買家創(chuàng)建訂單帶來交易。反之,賣家是流動的,今天可以在淘寶開店,明天可以在 eBay 開店,或同時開店,跟擺地攤一樣。哪個平臺搞活動(做流量),賣家就在哪個平臺投入更多精力。
因此,作為 P2P 租車平臺,追求車主數可能是為別的平臺做嫁衣:哪個平臺有租客,車主就會自己跑過去。即便很多平臺都宣稱與車主簽訂了排他性協議,此舉也并無強制性。平臺方本身也清楚這最多就是個形式。智駕君認為,未來的主要競爭將逐漸從對車主的爭奪,轉移到對租客的爭奪以及租車后服務的接入上。主戰(zhàn)場也將蔓延到各個細分市場。
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人都對該模式是否能在中國國情下生存下去表示疑慮。國人是否有驅車到達機場的習慣?換個角度來看,以前選擇公共交通到機場,無非是機場停車費太貴。這是痛點所在。
對于這部分用戶來說,他們還是希望能自己驅車到機場的。機場租車提供的免費停車則抓著這個點滿足了他們驅車的需求。
這兩年車聯網的概念紅火,已經有 3000 多家做 OBD 的企業(yè)擠進了國內市場。奇怪的是盈利者寥寥無幾,甚至很多與其合作的傳統汽車廠商多持保守態(tài)度,似乎不認可其價值。反觀國外,硅谷的幾家 OBD 制造商卻被風投們爭相追逐。
大家也知道,國外對于 OBD 的報道可不像國內這般火熱,幾乎得不到什么媒體關注。在這么大的待遇差別情況下,國外 OBD 都比國內的反響要好,究竟是為什么呢?
用過 OBD 的都知道,國內市場上的 OBD 產品看似花樣種類繁多,但功能同質化非常嚴重,基本只能實現單一的行車數據反饋功能,不能給出解決辦法或協助車主處理故障問題。對用戶最大的作用也許就是:在開到 4S 店之前,先看到一堆密密麻麻的數據,或者是無聊的時候瀏覽下車身狀況解個悶。
這些 OBD 廠商似乎忘了,在一個滿大街都有智能手機的時代,這些內容車主可以從自己的手機上通過各類 App 獲得,何必額外買你一個功能殘次的 OBD 呢。
反觀國外的 OBD 產品,以一款最近被 IEEE 報道過的名叫“Drive”的的知名 OBD 為例。
Drive 可以放在方向盤后的轉向柱上,通過藍牙與駕駛者的智能手機連接。它會發(fā)出兩束脈沖紅外光對準 10 點和 2 點方向,正好是用戶手握方向盤的位置。當車主有來電或信息時,只需要移動手指中斷光束,而不需要讓雙手離開握盤,便可以通過盒子內的語言識別軟件接聽來電、短信或郵件(還可以打開 Siri)并進行回復。
國外大多數 OBD 像 Drive 一樣,設計初衷圍繞著改善用戶駕乘體驗,而不僅僅只是單一的內容服務。因此,這樣的 OBD 填補了智能設備無法替代的角色,并且真正優(yōu)化了駕駛體驗,保證了在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
想在已是一片紅海的國內 OBD 市場上突圍,那就必須回到“讓駕乘更美好”的設計初衷,做出 OBD 的市場競爭力。這是目前廠商們應該多思考的。
關注智駕君(微信公眾號 smartrides),每周獲取最新智能駕駛資訊。若有智能駕駛、新能源、汽車互聯各方面話題觀點與意見,可向我們留言。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