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本文作者: 易建成 | 2016-06-12 14:48 |
M1 與 N1(圖片來自網易)
在騎行這件事情上,沒有人比胡依林更有發(fā)言權。15 年的騎車經驗,讓他更能體會到兩輪電動車的痛點。胡依林常常會打這樣一個比方:公共交通和汽車是大動脈,承擔城市大部分的交通出行;而兩輪交通工具,比如電動車則是城市的毛細血管,解決的是最后幾公里的問題——這正是小牛電動車誕生的原因之一。
作為牛電科技的副總裁和產品負責人,胡依林認為做產品,最難的是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做加法。這是因為把一個產品做到 80 分不難,難的是從 80 到 85 分甚至以上——為了讓產品錦上添花,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時間。他形容這種做產品的狀態(tài),好比是戴著「鐐銬」:在一個有成本限制的框架下,如何把產品做好,超出別人的預期。這是他和團隊所要思考的。
成立兩年,這家公司已經推出了 N1 和 M1 兩個系列的產品。前者風格厚實硬朗,后者圓潤小巧。但總體看下來,兩者的設計語言得到了延續(xù),比如前臉的標志性圓形大燈。胡依林說他理想中的電動車,目前推出的兩款產品還達不到他的要求。他的想法是想通過逐步迭代的方式完善產品,在后續(xù)的產品中加入更多成熟、實用的功能。
在他眼里,小牛未來到底會發(fā)展成一款怎樣程度的電動車?以及 M1 與 N1 相比有哪些改進?以下是胡依林接受雷鋒網的專訪(有刪減):
雷鋒網:講講 M 系列產品的思路以及與 N1 的區(qū)別。
胡依林:M1 的大前提是符合國標的產品,不管是重量、體積、長度、寬度、輪胎寬度甚至轉向燈的間距都有特別嚴格的標準。
M1 和 N1 人群差別不是特別大,關鍵是看個人需求。專業(yè)的說,N1 的造型更有機械感,更多的管線、鋼管、螺絲露在外面。M1 的完成度非常高,包括看到每個細節(jié),整體嚴絲合縫,線面流暢,它帶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M1 系列比 N1 小,其實是車越小越難做,部件還是那些部件,一個也不能少:電池、電機、報警器、中控等等。我們要在體積小的情況下做出同樣的效果,所以我們在 M1 的車架、行程包括動力優(yōu)化上做了更多的改進。
N1 的電池很大又重,但 M1 在同樣續(xù)航的情況下,我們把電池體積縮小了,這帶來的優(yōu)勢是拿回家更加輕便。包括電池充電部分的一體化接口,當時我們想,M1 的外殼是十分光滑的表面,留一個充電接口會不會很丑,破壞整個造型?
我們的解決方案是把充電口直接集成在電池的接口上,第一是防盜,別人不可能把線剪了,然后把充電器拿走;第二是防水防塵,同時又能集成所有數據通信,不但是車的充電口還是檢修口。
通過我們定制的專業(yè)設備,插在接口就可以直接調試車了。雖然說挑戰(zhàn)很大,但是真正把它做出來之后,會發(fā)現真的很好用。
我們造的不是 UFO,也不是什么特別好玩的產品,我們希望做出來的產品在每個細節(jié)上都比別人好,超出別人預期就可以了。在這個框架里,本身你就已經戴上了「鐐銬」,按照我們的要求、理念把它做好,這是最難的。
雷鋒網:為什么這次做的是一體化中控儀表?
胡依林:這種儀表盤更像消費類電子產品。M1 系列的中控是在第一代的基礎上加進去的。比如在 N1 的時候我們完成了整車的各種調配、騎行感受、安全性以及駕駛的舒適感覺。但那個時候還有某些部分可能沒有開發(fā)沒完成,或者是測試沒完成。
當新產品出來的時候,我們把它加進去??萍紝w驗、使用舒適度的提升是無止境的,未來我們會有更好的體驗加到產品中來。在此之上,M1 肯定要有突破,這其實是一個慢慢迭代的過程。
雷鋒網:我聽到一個說法,覺得 M1 系列的產品是減配,就是跟上一個系列(N1)的價錢沒有差別,包括 N1 已經停產,M1 系列是不是可能買了不劃算。
胡依林:價格這個問題,我覺得是在用合適的技術、材料和部件做出好的產品。如果是真的按照價格算,智能轉向燈、智能大燈和陀螺儀都很貴。
Minicooper 和奇瑞 QQ 哪個更好?當你去看兩個狀態(tài)不同的產品的時候,他們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說 M1,大家看到所謂的減配、體積小了,但是「小」代表更靈活,更輕盈,在城市里更好騎行。
雷鋒網:去年 N1 的工程機有定速巡航,后來量產的時候取消了,這次為什么又加上這個功能?
胡依林:老的定速巡航所有的行業(yè)是這樣做的:將轉把轉住 8 秒會進入定速巡航狀態(tài)。
但是問題是:在沒有做任何確認性操作的時候,就自動進入自動巡航狀態(tài)。很多人很擔心:怎么回事?是不是車壞了?那個時候會很容易造成事故。
定速巡航(圖片來自 PCPOP)
當我們去看人機工學,包括與用戶之間的溝通:凡事都需要有一個「確認」的狀態(tài),肯定不可能是右手,右手既要管「轉把」還要負責剎車。所以我們會把喇叭,定速巡航按鍵全部放在了左邊。
圖片來自 PCPOP
在右手轉把轉到某個角度的時候,在左邊按下「定速巡航鍵」確認,用戶就知道車現在開始進入定速狀態(tài)。「確認」這一步很關鍵,完成了用戶對這個功能的預期,也是騎行感受和心理學的預期。
雷鋒網:當初設計這個功能的時候是讓用戶有怎樣的操作?
胡依林:不要多重操作。
大多數人喜歡用手控制動力。當你使用右手去做其它事情的時候,車是不能被開動的。包括轉向優(yōu)先的雙閃,很多人不會知道這個功能有什么用。當你設定一個場景,車開著雙閃,我需要轉彎而別人不知道你要轉彎,萬一從內側超你怎么辦?萬一從外側繞你怎么辦?很容易造成事故。
雷鋒網:在研發(fā)的時候,會考慮成本方面的因素嗎?
胡依林:一個沒有利潤要求的產品不是產品。真正好的產品、設計、研發(fā)是在一個框架里,在這個框里把一個產品做到極致,而不是廣義上做到極致。
你讓我做一臺全球跑的最快的摩托車可以,200 萬人民幣可以做出來,量產的話可能四五十萬人民幣一臺,但是它有意義嗎?
我們設定好產品狀態(tài),所有的產品符合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之后,在這個框架里做到極致,這才是最難的。這才是設計的價值,設計不是天馬行空。
雷鋒網:兩輪電動車有沒有可能像電子產品,比如說像手機一樣,做到每年更新?
胡依林:不可能,在出行工具這個行業(yè)里,沒有摩爾定律,不可能說每 18 個月電池容量翻一番。制約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是電能,而不能所謂的 CPU、GPU 的運算能力。
現在汽車行業(yè)、摩托車行業(yè)也是這樣,一款車賣四五年很正常。對創(chuàng)業(yè)公司來說就是不斷嘗試,不斷把更好的產品給到用戶,這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雷鋒網:現在你們做產品的邏輯還是說根據汽車來迭代,還是說與傳統(tǒng)電動車一樣?
胡依林:比較像汽車行業(yè),我們做的是完全不同的產品,那套(傳統(tǒng)電動車)體系下的東西我們用不了。
首先,配重完全不一樣。我們一塊電池才八公斤、十公斤,我們找產品平衡的時候不需要考慮三四十公斤電池的問題;第二,不管我們用的 SOC 控制器、中控、所有的燈、電池、BMS,沒有任何一個是傳統(tǒng)電動車行業(yè)用過的。
雷鋒網:你理想中的小牛電動車是什么樣的?
胡依林:我理想中的電動車,這兩款還達不到要求。
我覺得它應該是一臺更加聰明的車,盡量少操作。在路上,在車的使用環(huán)節(jié)中,我不會考慮可能有什么問題出現。兩輪電動車肯定不可能做自動駕駛,我們做的事情是智能的輔助駕駛:用戶只要專注路面,專注去哪就好。
總而言之,在用戶盡量減少操作的前提下,讓騎行這件事情變得更加純粹。
相關閱讀:《除了刷新眾籌記錄,小牛接下來如何做好“更酷的電動車”?》
歡迎關注雷鋒網旗下微信公眾號:智駕(微信搜索「智駕」)。我們關注出行交通和機器人領域的產品和技術。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