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作者 | 王德清 王剛
編輯 | 王剛
對于日新月異的數據庫賽道而言,Snowflake 700億美元的“史上最大軟件IPO”并沒有將甲骨文Oracle送進黑暗的深淵,甲骨文最壞的時代還遠遠沒有到來。
國產替代的大浪潮之下,國內阿里、華為、螞蟻金服的巨頭陣營手握最充足的彈藥,PingCAP、巨杉網絡、柏睿數據等明星數據庫廠商在資本以“刷新全球數據庫領域融資記錄”的野蠻推動下,正一步一步踏入資本和技術涌動交織的沃土。
這是不是幾年之前人工智能“造富”的投影?
國產數據庫融了巨資后被冠之以獨角獸的稱號,然后有媒體大肆鼓吹、資本催熟套現(xiàn)的熟悉劇情?
我們在這場關于數據、技術、資本的大討論中,真正要討論什么?
對于國產技術的未來,我們是否要緩一節(jié)拍,做時間的朋友等一等,步子大了容易扯著蛋?
我們一點一點說起。
數據庫賽道,甲骨文是繞不開的大山。一切“中國版的甲骨文”、“去O難”都側面敘述了這家數據庫鼻祖的強大。
數據庫是基礎軟件皇冠上的明珠,幾十年來與操作系統(tǒng)齊名,是每一家公司業(yè)務系統(tǒng)的核心,以剛需“收割”企業(yè)利潤。
在1989年正式進入中國后,甲骨文的產品不斷進入金融、電信、能源、政府等領域。在2013年前后,信息安全的政策導向倒逼信息基礎設施國產化加速,國內“去IOE”的潮水向甲骨文洶涌沖擊。
甲骨文創(chuàng)始人兼CEO larry·ellison
只要市場上不出現(xiàn)替代者,它就可以坐享其成,但事實上,甲骨文面臨著嚴重的“腹背受敵”。這里主要是有三個原因:
1)2017年開始,行業(yè)互聯(lián)網化和數字化加速,數據量暴增,近兩年數字經濟成為國策,高并發(fā)數據需要得到處理;
2)技術迭代。分布式、云原生等技術概念出現(xiàn),變革了云技術發(fā)展,云數據庫帶來了增量創(chuàng)新而不是存量替代,云從基礎設施上升到對業(yè)務的處理,備受歡迎;
3)國產替代在成本上、性價比和輿論導向上都占盡優(yōu)勢,數據庫也成為了火熱的“國貨”。四面楚歌,甲骨文的“敵人”不斷出現(xiàn)。
2014年,亞馬遜AWS就發(fā)布業(yè)內第一個云原生數據庫Aurora,阿里云則在2017年重磅推出云原生數據庫PolarDB,螞蟻的OceanBase數據庫在2017年對外輸出技術服務。中美兩國最具代表性的云廠商棄用甲骨文,引發(fā)的風潮“一發(fā)不可收拾”。
國產力量的“覺醒”,更像是一個新老之爭的故事。相當多的受訪者都會強調到:很多國產數據庫和傳統(tǒng)數據庫,已經不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甲骨文是上一代產品,單機性能被優(yōu)化到極致,但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爆發(fā)式增長,單機版的數據庫處理起來開始顯得力不從心。在這個背景下,分布式數據庫應運而生。分布式數據庫單個節(jié)點性能不如甲骨文數據庫,但堆疊起來性能則很可觀,而且能夠根據需求彈性伸縮,能處理幾乎無限量的數據。
PingCAP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兼CTO黃東旭對雷鋒網表示:“相比于傳統(tǒng)單機版的經典數據庫,由于其積累的時間更長,國產數據庫的成熟度肯定還是會差一些。但是在云數據庫領域,我國與國外的同類產品相比,技術上已經沒有任何差距,甚至在一些高并發(fā)的場景上,國產數據庫更具有優(yōu)勢?!?nbsp;
目前,國內以互聯(lián)網廠商為背景的主流的數據庫產品均實現(xiàn)了云化。如PolarDB、OceanBase、TDSQL、TiDB等。伴隨著云化、數字化浪潮在全球逐漸蔓延,我國企業(yè)打造的云數據庫產品也在國際市場與行業(yè)頭部公司開始了同臺競技,目前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016年就投資PingCAP的云啟資本合伙人陳昱對雷鋒網表示,數據庫本身是不分國界的,國外市場對于國內數據庫廠商來說機會很大。只要產品足夠出色,能和國際上的廠商競爭,就能在國外市場拿到單子。
可見,云數據庫的發(fā)展讓國產數據庫實現(xiàn)了“變道超車”,而互聯(lián)網發(fā)展帶來的增量創(chuàng)新場景無疑已經成為了當前云數據庫的重要的市場之一。
從諸多數據庫大廠的實踐以及客戶反饋中,外界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一些銀行核心業(yè)務的替代中,國產數據庫在高一致性、高可靠性等核心能力上的表現(xiàn)并不遜色傳統(tǒng)的經典數據庫,同時在成本上,替換國產數據庫也還可為用戶降低成本。
盡管“去O”成共識,但大勢之下,金融等行業(yè)核心業(yè)務數據庫替代意愿成為我國數據庫廠商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此前,騰訊數據庫技術負責人潘安群對雷鋒網表示到:“我們很感謝那些愿意跟我們一起吃螃蟹的客戶,因為他們很多人都把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壓在了我們的身上?!?/p>
而這背后的原因,也是云啟資本合伙人陳昱眼中當前國產數據庫仍舊存在不足的地方。
“用戶大量的應用都是基于傳統(tǒng)的Oracle數據庫生長起來的,沒有一款國產的數據庫可以說100%與Oracle是兼容的,面對這樣的問題,國產數據庫需要為用戶把一些傳統(tǒng)的特性補足,或者是基于新的數據庫再為用戶把應用重新寫一遍,但是無論哪種方式都是需要大量的時間?!标愱盘岬?,“所以銀行更多的把國產數據庫用在創(chuàng)新業(yè)務上,核心系統(tǒng)替換還需要時間。”
同樣在行業(yè)資深人士看來,工程優(yōu)化問題是當前國產數據庫替代后面臨的首要問題,除此之外,“如何避免重度交付”也是我國國產數據庫廠商所要面臨的又一個課題。
“只要大家愿意放足夠多的研發(fā),放足夠多的人,現(xiàn)在替代Oracle已經不再是一個問題了。若一個項目的交付動輒就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試想面對銀行成百上千的業(yè)務系統(tǒng),這樣的重度交付,將所有數據庫替代完,可能會需要很多很長的時間,付出很大的成本。
“可見,數據庫國產化替代不再是一個能不能的問題,而是誰能夠交付的更快投入的人力更少。
自2017年以來,數據庫領域的融資就沒斷檔。
“甲骨文打下的江山我們要打,甲骨文打不下的我們也要打?!毙袠I(yè)人士此前發(fā)出豪言。
這中間,涌現(xiàn)了一批看數據庫賽道非常積極的投資機構,比如經緯中國、云啟資本、紅杉中國、明勢資本等。
云啟資本合伙人陳昱告訴雷鋒網,資本進場的邏輯很簡單,就是投技術,誰技術好,我們就投。
“所有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的東西都有一定的綜合風險,無論教育還是房地產、之前的生鮮電商,隨著市場走向成熟,其相對也面臨著更嚴格的監(jiān)督。而在目前的國策下,國家對于科技創(chuàng)新公司是非常支持的,特別是比較硬核的科技公司,真正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提升效率的企業(yè),未來不單是數據庫,整個硬科技賽道的話市場都比較看好?!?/p>
他還提到,數據庫賽道以前存在“新瓶裝舊酒”的情況,這幾年隨著互聯(lián)網基因的廠商進入,每一行代碼都是自己重新寫的,做到了完全的國產和自主可控,而且用的是業(yè)界比較新的一些架構,態(tài)度更加認真。資本的進入和關注,很大程度可以幫助這些廠商找到最好的人來做最好的產品。
在陳昱看來,先國內,再國際,類似“農村包圍城市”的戰(zhàn)法也是可行的,數據庫本身是沒有國際邊界的產品,除了在國內,還可以在海外發(fā)展起來,與國際先進產品同臺競爭。
資本的錢最終去了哪里?
這是所有人都會關注的一個現(xiàn)實問題。“80%投進了研發(fā)招募和產品打磨,剩下20%大概會放在市場化上。”有數據庫廠商高管表示。
不可否認,資本的進入為中小數據庫廠商贏得了足夠多的資源和聲量,但是相比巨頭,他們更有錢嗎?
云啟資本合伙人陳昱提到,如果是PK研發(fā)工程師的數量,大廠做數據庫的團隊加起來可能并沒有專注數據庫領域的PingCAP多。在單點上,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資源并不比大廠少,因為后者不會把所有的資源傾斜在某一個產品團隊上,決策鏈條也會拉得更長。
巨頭環(huán)伺下,國產數據庫中小公司憑借其“中立”、“跨云”及“資本加持”,可能并不落下風。不過,國產數據庫中小公司的快速融資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 :數據庫工程師的招募成本與日俱增,這種“無序地挖人”其實對資金不是一個特別好的利用。比如,原本35萬可以招到的工程師,現(xiàn)在要50萬才可以,但競爭對手有可能出60萬。
“用人成本越來越高,重度交付投入了大量的研發(fā)人員,無形中也增加了國產化替代的成本,而這也會讓一些用戶望而卻步?!睒I(yè)界人士對雷鋒網表示。
開源,隱含邏輯是“敢不敢”
國產數據庫廠商中,有一個特立獨行的派別:開源派。
成長于開源社區(qū),做了很久的“時間的朋友”,在開源場景中訓練了自己的技術。PingCAP的TiDB本身就是開源數據庫,螞蟻自研數據庫OceanBase在今年6月1日宣布開源300萬行代碼。
這意味著,開發(fā)者在開源社區(qū)能夠完整使用這些數據庫的內核,處理實際業(yè)務中的訴求。
開源的隱含邏輯在于,“敢不敢開源”本質上是一個代碼可控性的問題。"其實一些國產數據庫廠商也有類似的問題,它的數據庫雖然不是MySQL(關系型數據庫)的,但是由于底層代碼里面有一些從Oracle反編譯的一些代碼,所以不敢開源。不敢開源,尤其是不敢全方位的開源,其實本質是核心技術代碼是否具有可控能力的背書?!币晃徊辉妇呙男袠I(yè)人士表示。
因此,這也很好印證了:國產化里面什么是真正的安全?就是代碼完全的可控,敢于開源,這對于用戶來說才是完全的、真正的可控,就算你這家公司都倒閉了,客戶依然能夠繼續(xù)基于你開源版本繼續(xù)去做演進。
數據庫的開源,勢必與商業(yè)化的命題碰撞。
以PingCAP為例,國外用戶對于開源數據庫的付費意愿其實很高,所以目前PingCAP在國內國外市場齊頭并進,目前在國外市場已經取得了多筆訂單的認可,且單一訂單金額也較為可觀。而在國內,PingCAP采用訂閱機制,同時國內的金融機構也都開始了云化進程,所以在這個方面,用戶付費也不成問題。
對于資本來說,普遍考慮的點在于商業(yè)化速度。譬如數據庫產品想進入銀行,銀行的領導未必放心讓你進去,或者在海外推廣,若沒有建立一個強有力的銷售隊伍的話,哪怕產品再好,銷售速度可能也不如人意。
不過,多家國產數據庫背后的投資機構表示,國內的數據庫市場繁榮還處在早期,至少目前來看并不擔心商業(yè)化。
“資本最好在早期孵化(國產數據庫團隊),就是從0~1或者是從1~10的部分的階段起到一些作用,資本越到中期以后越應該是一個助力的作用。在中后期,數據庫廠商并不是那么依賴資本長期的不斷的供給?!辟Y深人士對雷鋒網提到。
整體來看,這一輪國產數據庫的融資不斷,實際上是技術迭代的一種必然,是數字化轉型下的剛需體現(xiàn),與幾年前的AI大火并不遵循相同的邏輯。AI本身不是剛需,“拿著錘子找釘子”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而數據庫的國產和開源趨勢,恰逢其時。
2020 年,全球數據庫市場規(guī)模達到 671 億美元,中國數據庫市場規(guī)模約為 240.9 億元, 占比約 5.2%。
在資本的助力下,中國數據庫的市場規(guī)模將被迅速撬開。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