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圖片來源:DailyMail)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科技的包圍下:不管是通過定位導航來查找位置,還是開車去上班,甚至是滑動屏幕來解鎖手機,這些都離不開科技的幫助。
在互聯網的信息洪流中,我們通過周圍的一切事物來獲取信息——朋友、網絡、電子產品??梢哉f,科技豐富了我們獲取信息的來源和途徑,但是它是否也正在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圖片來源:DailyMail)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稱,一項關于衛(wèi)星定位的研究發(fā)現,衛(wèi)星定位雖然幫助了汽車司機指引路況,但同時也影響了司機的記憶力——司機對路程的記憶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在沒有導航的情況下,找到原路顯得有些吃力。
另一項研究發(fā)現,帶著相機去博物館參觀的游客,比起已經拍下來的照片,他們可能對沒照下來的內容印象更深。
(圖片來源:DailyMail)
也有研究表明,谷歌等搜索引擎提供的海量信息,讓人看花了眼,容易失去鑒別能力,并且人們在搜索信息之后可能會產生一種自我膨脹感,在被問到完全不相關的話題時,他們也認為自己比別人知道的多,產生自己比實際情況更聰明的錯覺。
滑鐵盧大學認知心理學的一名教授Evan Risko這樣解釋:
“科技正在影響我們記憶的內容。如果你把需要記憶的東西存在電腦或者其他電子設備上,那么你就很有可能不會觸發(fā)大腦中的認知能量去記憶這個東西。這樣的結果就是,人們記憶信息的能力被減弱了?!?/p>
除此之外,科技也許會使兒童的記憶水平和基本數學運算能力大大減弱。從事于兒童學習研究,同時也是兩個孩子母親的Kristy Goodwin博士說:
“科技的普遍使用已經導致兒童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更短、語言技能受損。全國的老師都在哀嘆,現在的孩子不像過去了,現在他們連自己的時間表都想不起來。兒童把記憶東西的任務都交給了電子產品,他們無法訓練自己的記憶能力?!?/span>
這也許聽起來有些恐怖,但是科技真的會讓人類變笨嗎?
Risko博士在一篇與倫敦大學神經科學家Sam Gilbert合著的論文中,介紹了一項關于“認知卸載”的研究,即利用外界工具來節(jié)省腦力。拿拍照舉例,所謂“認知卸載”就是,拍照片的人將記憶里的關于照片內容的信息“卸載”,轉而交給照相機。這樣一來就“節(jié)省”了自己的腦部空間,讓照相機代替自己的大腦去記憶信息。
《認知科學趨勢》期刊上有一篇文章,學者們指出認知卸載并不是新概念,在一些情況下,認知卸載是有用的,在科技的幫助下我們的確可以不斷“突破認知極限”。然而,“不斷進行認知卸載”所產生的長期影響還不得而知,這會不會使得人類的記憶水平不斷下降,現在還不好下結論。
Risko教授表示,毫無疑問,認知卸載既給我們帶來了巨大好處,也帶來潛在的代價。我們正在逐漸消化它帶來的影響。比如,依賴外部設備的缺點到底是什么。
“現在有很多關于智能手機是否對人類的認知水平有損害的討論。顯然,我們需要更好地去理解,轉移到科技產品的認知卸載是怎樣的過程,還有它對人類短期、長期記憶能力的影響。因為我們的認知能力日益與科技緊密相連,這讓社會和科技研究者們都感到問題的緊迫和壓力?!?/p>
科技的本質就是讓人類能夠費更少的力去做更多的事。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當下高科技發(fā)展迅猛的快節(jié)奏生活中,智能手機、衛(wèi)星導航、搜索引擎等技術正在為人們減輕工作壓力和緊張感。但同時,科技也正在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而電子產品對于人類產生的長期影響,不僅需要科學家們的探索和研究,還需要我們每一個被科技籠罩的人的關注。
Via Dailymail
推薦閱讀:
杏樹林突破80萬用戶后,CTO王哲如何用技術驅動移動醫(yī)療遠航?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