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文作者: 趙青暉 | 2016-12-06 21:35 |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體現多門學科的交叉和滲透,拿最經典的醫(yī)學來講,目前整個醫(yī)學學科中就包含了大量的不同的學科元素:機器人、生物力學、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數學分析、機械力學、材料學等等,其中錯綜復雜的學科交匯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虛擬手術(Virtual Surgery-VS)。當下關于虛擬手術系統(tǒng)的研究方向有很多,比如醫(yī)學可視化(Medical Visualization)、醫(yī)學增強現實(Medical augmented Reality)、醫(yī)用機器人、圖象引導手術(Image Guided Surgery)、計算機輔助手術(Computer Aided Surgery,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以及手術模擬(Surgery Simulation)等。
根據以上的研究來說,手術模擬算是目前虛擬手術研究方向不太重視的一個領域,其大部分研究的主要作用除了研究手術方法等學術用途之外,就是建立一個模擬的系統(tǒng)讓醫(yī)學院正在學習的醫(yī)科生進行手術練習。在Siggraph Asia 2016會議的VR Showcase的展覽會場上,雷鋒網看到了一個用虛擬現實技術結合的手術模擬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能讓用戶練習如何做好一臺眼科手術。
該系統(tǒng)使用了HTC Vive作為核心,在周邊開發(fā)了一個手術硬件環(huán)境(增添了一個顯微鏡以及外接顯示器等等),該系統(tǒng)來自于臺灣大學的幾個研究生的研究課題,主要利用混合現實建立一個白內障手術訓練系統(tǒng)。
參與這個課題的學生告訴雷鋒網,他們研究課題的初衷就是看到了白內障病癥的嚴重性,目前白內障是人類致盲的主要疾病之一,每年有超過2000萬人次接受白內障手術,但是目前很多醫(yī)學院以及研究機構對初學的主刀學生的訓練卻有很多的弊端。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對醫(yī)科學生進行手術訓練的方式,比較出名的幾家就是EYESi、INRIA和HelpMeSee。他們對白內障手術的訓練方式都很成熟,但是都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EYESi的手術訓練系統(tǒng)是依靠眼睛模型下面的三顆攝像頭來監(jiān)測手術刀的運行軌跡,此外,它需要大量的傳感器,包括在手術刀上也有一些識別系統(tǒng),來記錄練習的數據等等,這樣就增加了訓練系統(tǒng)的制作難度以及成本。INRIA的訓練系統(tǒng)也是虛擬現實的手術訓練系統(tǒng),里面會有很多工具和Mark點,這些工具看起來比較雜亂,容易對學生產生干擾。HelpMeSee他們的手術系統(tǒng)很成熟,并且過于成熟,在手術訓練時并沒有規(guī)定一個固定的訓練點(比如從哪下刀),隨機性很大,非??简瀸W生在手術訓練中的應變能力,對需要大量訓練的醫(yī)科生很不友好。
更重要的一點是,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手術訓練系統(tǒng)都是采用了虛擬現實的方式,也就意味著所有的東西都是假的,這樣的訓練效果肯定不會特別的理想。
根據臺灣大學的這幾個學生介紹,他們的手術模擬系統(tǒng)更多采用了增強現實的方式,訓練效果更好。
雷鋒網對這個系統(tǒng)進行了親身體驗。整個機器的構造大概是這樣:HTC Vive連接一個顯微鏡,作為主要的觀察口,顯微鏡下方有一個半臉的人眼模型,沒有真正的眼珠,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圓圈。這個圓圈跟眼珠一樣大,是用來模擬眼珠位置的,圓圈旁邊有一個凹槽,據介紹,這個凹槽是為了固定手術針,因為手術時需要盡量的減小傷口面積,所以找一個固定的點來進行訓練能讓訓練者的手更穩(wěn)。像之前所說的HelpMeSee的訓練方式就沒有考慮到這一點。
在進行手術訓練時,眼睛貼近虛擬頭顯,在頭顯畫面里,那個半臉的人眼模型就變成了真實的眼珠,訓練者需要去完成相應的任務才算訓練結束。
任務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移動目標點。在虛擬眼睛周圍會出現多個小白點,眼睛正中間是一個小紅點,訓練者需要操作手術針頭來移動四周的白點,使其與紅點重合,主要練習手術時針頭在眼球內自由移動的能力。
第二階段:畫圈。這個階段,頭顯的畫面會在虛擬眼球周圍顯示一個圓形軌跡,訓練者需要拿著針頭按照這個圓圈劃線,主要訓練割角膜的過程。這個看似簡單,但由于研究的區(qū)域非常小,所以對訓練者運動針頭時的穩(wěn)定性有很高要求,不然就會變成下圖的樣子。
第三階段:轉動眼球。關于白內障的具體手術方法雷鋒網不甚詳解,但是據該項目的研究學生介紹,這個階段是需要操作者用針頭對眼球進行相應的轉動處理,這個動作也是最難的一個。
臺灣大學的幾個研究生告訴雷鋒網,目前該手術訓練系統(tǒng)的任務只有這三個階段,因為開發(fā)只是剛剛開始,手術需要很多的動作訓練,僅僅這三個是遠遠不夠的,以后他們會針對這個系統(tǒng)繼續(xù)改進和完善,增添更多的訓練動作。
目前該系統(tǒng)剛剛被研發(fā)出來,還沒有相關醫(yī)科學員采用,不過研發(fā)人員們表示,最近已經開始跟一些醫(yī)科學校進行接洽和討論,等時機成熟會提供給他們使用。
針對手術模擬系統(tǒng),雷鋒網還專門詢問了目前正在哈醫(yī)大讀研的同學,該同學表示,這個系統(tǒng)確實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在國內的醫(yī)院還很難見到。
不只是針對眼科,我覺得對所有的手術來說,這個系統(tǒng)都應該被廣泛應用,但是現在來看并不是很現實。因為現在像我們這種醫(yī)學研究生(他是外科)都已經直接上一線了,上級在手術時我們就在一邊觀摩,等看得差不多了,我們就會直接在臨床上給人手術,并沒有提前訓練這一環(huán)節(jié)(要說有的話,在本科時做過模型的手術操作,比如縫合等),一般都是不太嚴重的手術,并且有老師、學長等上級在旁邊指導,并不會出什么問題,練幾例就沒什么問題了。
而且手術這件事本身很復雜,比如你要做一個精細的手術,這個手術就會有很多步驟,新生練習都是從只做一個步驟開始,慢慢的學。照目前的學習狀況來看,并沒有引用虛擬手術系統(tǒng)的必要,因為一線有大量的實例可以操作。
不過,如果這種手術模擬系統(tǒng)能夠普及,也未嘗不是好事,因為像之前說的,一個真正醫(yī)生的成長就是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來,不停地看,不停地學習才行,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培訓你的人覺得你靠譜了才會讓你上手術臺,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直接動手實操的機會。也就是為什么培養(yǎng)一個好的外科醫(yī)生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這個模擬系統(tǒng)如果靠譜,就能大大的縮短這個時間,這對醫(yī)生隊伍人才的培養(yǎng)還是大有好處的。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