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本文作者: 陳根 | 2015-01-12 15:35 |
雷鋒網按:智能可穿戴作為新型市場,產品價格一直居高不下,而其與期望不對稱的“智能”功能服務引起了消費者的不滿,于是便出現了可穿戴設備應該更加便宜或者免費的聲音,可是,可穿戴設備真的可以免費嗎?
CES展結束了,這幾天我就不湊熱鬧了,過幾天再來談談關于本屆CES展的那些事。今天我想跟大家共同探討關于智能穿戴(可穿戴設備)所出現的兩種聲音:一種聲音認為可穿戴設備太貴了,應該更加便宜;另外一種聲音認為可穿戴設備就應該免費。
這兩種聲音不能說錯,但至少在我并不認同。關于當前可穿戴設備貴這一說法,我曾經專門在一篇文章《“便宜”是可穿戴設備的誤區(qū)》中談到過,目前可穿戴設備帶給用戶貴的感覺的關鍵要素并不是價格問題,而是價值問題。也就是說可穿戴設備產業(yè)在2014年之前,基本處于在產業(yè)鏈并不完善的狀態(tài)下依靠創(chuàng)業(yè)者們的智慧與頑強的斗志推動了產業(yè)前進,在這種情況下產品硬件本身的性能存在著一些瑕疵無可厚非。
另外一方面由于創(chuàng)業(yè)者的激情澎湃,希望在短時間內將更多美好的愿望通過可穿戴設備帶給用戶,因此就賦予了產品相對比較多的功能。這些所賦予的眾多功能中,難免會存在一些功能由于產業(yè)鏈或技術方案的限制而無法達到設計的初衷,因此就影響了用戶的使用體驗,這就導致了用戶購買后無法有效體驗到購買時候的產品宣傳效果,而致使心理落差出現。
通俗的理解,也就是說當用戶在購買一款可穿戴設備時,商家在宣傳該款可穿戴設備有5項或者10項功能,然后價格是500元或者1000元,產品的制造成本200元,此時附加的功能就價值300或800元,也就意味著每項功能60或80元。從價格本身層面而言,一項功能100或是50或是200并沒有一個硬性的標準,只要用戶愿意接受,它就具備這樣的價值。但問題就出現在用戶購買了這款產品之后,最后回家在使用的過程中發(fā)現這些功能并不能完全的有效體驗,或者是5項功能中只有幾項的監(jiān)測功能是相對科學、合理的,而其它一些功能似乎都存在著一些問題,此時的價格與價值落差就形成了。
因此,對于這個問題,我反復強調一定要用極致的思維來做智能穿戴產品,也就是說在當前產業(yè)鏈技術情況下,將相對成熟、可靠的技術進行應用,哪怕是一項功能,只要將其做到極致,能真正為用戶帶來幫助,就一定能帶來市場價值。由此來看,關于智能穿戴設備價格貴的問題并不存在,如何務實產品的實用價值才是關鍵。
另外,關于智能穿戴設備應該免費的這個觀點,我認為就是個冷笑話。我們不能說智能穿戴設備由于可以采集和產生大量的數據,通過大數據來獲得與挖掘價值就應該將前端的設備免費化?;蛘哒f通過智能穿戴設備的免費化,從而實現更多有效數據的采集以實現后端的商業(yè)模式,這并不是理性的商業(yè)邏輯。
這就好比我們對聯(lián)想說:“你銷售了那么多電腦,我們使用你的電腦每天都產生大量的數據,而你可以通過系統(tǒng)與自帶的軟件抓取我們的數據,所以你的電腦應該免費送給我們,你們可以通過對抓取的數據進行挖掘,從而實現商業(yè)價值?!?/p>
或者我們對庫克說:“我們在使用你的蘋果手機處理很多工作、生活相關的事情,你通過系統(tǒng)可以抓取我們的相關數據,包括我們個人的相關信息,因此你的蘋果手機應該便宜一點,或者應該免費送?!睅炜藭蓡??大數據是一回事情,智能硬件本身又是另外一件事情。
智能穿戴產品是通過數據采集,并且會對用戶進行更為深度的大量數據采集。但這在用戶購買硬件產品本身時就已經肯定了智能穿戴硬件本身的功能,也就是用戶通過所購買的設備進行相關行為的數據化監(jiān)測,并由產品自帶的系統(tǒng)給予用戶反饋相應的監(jiān)測分析與指導建議。就到此為止,就這些功能與服務難道就不需要支付貨幣?
而至于所采集的數據如何進一步實現價值,這是屬于產業(yè)的二次價值挖掘,是商業(yè)的另外一種表現形態(tài)。我們不能對淘寶或者京東說,今天我們在你上面開店,你不應該收服務費和廣告費,因為你擁有了我們大量的數據,因此應該免費。直通車、鉆展、排名等的所有變相收錢行為都應該取消。不是的,馬總說不僅這些要收費,我所采集的大數據二次挖掘后也要進一步實現商業(yè)價值。
總結下我的上述觀點:第一、產品的貴與便宜與價格無關,與價值有關;第二、智能穿戴,包括其它智能硬件免費就是個冷笑話,智能硬件本身就是硬商品,就應該以正常的商業(yè)行為來對待。而關于大數據的商業(yè)挖掘價值與硬件本身的服務是兩回事情,不同的業(yè)態(tài)會出現不同的收費模式是件很正常的事。
雷峰網特約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