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雷鋒網(wǎng)按:微信生態(tài)如果再這樣野蠻生長下去,恐怕很快就會重蹈當年微博的覆轍。
微信在作惡嗎?
大部分人的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作為當今大陸市場首屈一指的社交應用,微信從最初單純的IM服務,到如今對用戶日常生活工作的全方位覆蓋,自始至終都在方便著我們的生活,甚至改變了我們的使用習慣,深刻的影響著數(shù)億國人的方方面面。
但正如老話所說,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微信這塊蛋糕越做越大,不和諧的因素也應運而生,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喧賓奪主,威脅到了微信的地位。
而首當其沖,莫過于詐騙信息。相信絕大多數(shù)讀者都曾在朋友圈遇到諸如“元旦砸金蛋”、“集贊送禮”、“轉(zhuǎn)輪盤”等活動,而往往參加此類活動的首要條件就是填寫姓名手機號,游戲結(jié)束后還需要分享到朋友圈才能得知最終結(jié)果,從而完成從信息錄入到消息傳播的整個過程。這些看似不經(jīng)意的操作,將個人信息毫無保留的泄漏開來,各種推銷、詐騙電話紛至沓來,讓人不厭其煩。
這種現(xiàn)象對于國人來說早已司空見慣,甚至可以說是伴隨著中國移動社交的興起而生,并在當下發(fā)展到頂峰。對于這種痼疾,新浪騰訊等企業(yè)究竟該不該管,怎么去管,都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為什么是微信
或許很多人已經(jīng)注意到,這種類型的詐騙信息往往在社交應用上更為嚴重,比如說微信微博等等,而在其他的平臺上卻很難形成氣候,難道詐騙分子也喜歡搖一搖?
原因在于,社交應用更有利于信息的傳播。
社交的最大特點和優(yōu)勢在于關系,一個小小的軟件,實際聯(lián)系的是你的整個人脈,當你只使用即時通訊功能時,這種社交尚且停留在一對一的溝通工具和服務上,而一旦引入了微信朋友圈這種社交平臺機制,就等同于提供了多對多、非即時的信息傳播媒介,即使你在朋友圈無意中發(fā)布的一條消息,也有可能會發(fā)生奇妙的化學反應,被好友瘋狂的傳播,而那些經(jīng)過設計的詐騙信息,只要方法得當,傳播之路更是暢通無阻。
喬納·伯杰在《瘋傳》一書中曾點明信息廣泛傳播的六大要素——社交貨幣、誘因、情緒、公共性、實用價值和故事,而其中,詐騙信息牢牢把握住了社交、誘因、公共性和實用性四點,以極具誘惑力的標題(誘因)吸引初批用戶進入,通過承諾提供某種服務或優(yōu)惠(實用性)引導用戶填寫個人信息,分享看結(jié)果的模式促使用戶將詐騙信息公之于眾(公共性),從而以一傳百,利用朋友圈的社交元素將個人參與轉(zhuǎn)化為群體參與,完成整個詐騙信息的瘋傳過程。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不是社交滋生了詐騙,而是詐騙選擇了社交,除此之外,謠言、雞湯文、廣告都是如此,社交的特性決定了其無意中成為了一種即為便利的推廣渠道,各類推廣信息也應運而生。
管不管?
既然詐騙信息就如同狗皮膏藥一樣,逮著社交應用就不撒手的話,那么一個棘手的問題來了,朋友圈里出現(xiàn)的類似分享,究竟管不管呢?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微博這個例子。
作為移動互聯(lián)的首批受益者,微博在11和12年的大陸市場風頭無二,作為同時具備社交和媒體特性的平臺,微博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遠比如今的微信更為強悍。一方面,社交元素與朋友圈基本類似,能夠通過關系網(wǎng)流傳信息;而另一方面,媒體屬性為微博貢獻了大批的大V用戶,尤其是諸多在微博初期摸爬滾打而起勢的諸多草根大V,在中后期都或多或少成為了營銷號,這種大V的營銷效果雖然不及社交傳播之遠,但集中有效,針對性極強。在這樣的雙重攻擊下,微博開始被大量的垃圾信息所充斥,謠言四起,雞湯泛濫,內(nèi)容重復,原創(chuàng)稀少,極大的影響到了微博的使用體驗,但新浪并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遏制垃圾信息的泛濫,后期阿里注資之后,甚至有助紂為虐的傾向,微博自己反倒成為了一個超大的營銷號。面對充滿銅臭味的微博,用戶用手中的手機投了票,微博最終還是吞下了自己一手種下的苦果。
微博的例子是一個極大的警告。尤其是在微信引入公共號之后,媒體屬性大大增強,與微博的相似度進一步增加。表面上看,微信微博提供的僅僅只是一個平臺,具體內(nèi)容本不應涉足,管控過多往往會被詬病為不自由,且正如上文所說,社交性質(zhì)決定了詐騙等信息選擇微信微博,且往往包裝后再分發(fā)出去,想從源頭上辨識并截斷垃圾信息難度極大也不現(xiàn)實。但這并不意味著坐以待斃,微信如今需要的是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即通過用戶對于信息內(nèi)容的反饋甚至舉報,幫助社交平臺辨別信息的可靠性,從而對朋友圈中出現(xiàn)的大量信息進行統(tǒng)一整合和提醒,讓其他用戶得知該信息的健康與否,從而截斷信息的傳播過程,讓信息停留在傳播的第一步,當一個公眾號發(fā)送的多條信息均被標記為營銷或詐騙信息時,那么很有可能針對此帳號進行一定的懲罰措施,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向規(guī)范了公眾號。
營銷,詐騙,謠傳,雞湯……這些擾人的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社交網(wǎng)絡,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微信本沒有作惡,但可惜微信卻為作惡提供了一個溫床;微信本無需多慮,但這些蛀蟲遲早會啃噬掉微信的社交根基。希望微信能夠盡快的推出相應的管理措施,拿捏好尺度,滌凈朋友圈,畢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年用戶用手中的設備選擇了微信,也希望微信莫負我輩。
雷峰網(wǎng)特約稿件,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zhuǎn)載。詳情見轉(zhuǎn)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