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雖然現在的電腦在速度和性能上都已經異常強悍,但在復雜度和處理能力上它們依然不及我們的大腦。不過,隨著計算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是否可以將自己的思維上傳至云端而獲得永生呢?
Sheldon 就曾提出過這個問題
這絕對是個巨大的工程,因為要將所有大腦中的數據存儲在一堆服務器中可不容易,而且這一保存我們思維的超級數據中心可不能出任何差錯。說著說著,是不是感覺下面的文章要往好萊塢科幻片或者驚悚游戲上拐了?不過這樣的想法早就不新鮮了,有許多科學家已經開始著手將其變成現實了。
就拿 2045 行動來說,俄羅斯媒體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 DmitryItskov)準備在 2045 年把人類意識轉移到遠程控制的化身,或者說合成大腦——他把這個階段看做人類進化的下一步。
不過,即使大膽如伊茨科夫,也并沒有吵吵著立即將思維上傳至云端。相反,他們對該計劃有著周密的部署。首先,他們要制造一臺可以“承載大腦的化身”,這樣一來,在脫離肉身準備構建新系統(tǒng)前你的大腦就能繼續(xù)得以存活,而未來超級人工置換機將一點點的“抽走”你的思維。
圖右就是伊茨科夫
除此之外,還有人建立了大腦保護委員會(BPF),這家非盈利機構是為了加速大腦保存技術的發(fā)展,其中就包括打造能復制人類大腦中數百萬條神經的電腦系統(tǒng)。
與 2045 行動類似, BPF 的任務影響也非常深遠,它在研究中涉及了從健康飲食(對大腦有益)到冷凍大腦保存一系列的領域。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也有名為藍色大腦的項目,它的主要目標就是復制大腦,不過眼下研究人員還未涉及人類大腦,他們主要拿嚙齒動物來開刀。
統(tǒng)計數據顯示,人類大腦中共有 8600 萬個神經細胞,因此沒人知道我們腦中的信息被復制出來會多占地方,但它肯定會比普通電腦文檔的樹形結構要恐怖得多。如果我們要用“吸星大法”將它們盡數抽干,那么人類必須更加了解大腦,并造出比現在復雜數倍的超級電腦來執(zhí)行抽取任務。
我們真的能實現這一目標嗎?大概什么時候可以成真呢?
“基于對神經系統(tǒng)科學最前沿的認知,我可以斷言將人類思維上傳至云端的夢想在不久的將在就能實現。” Michael Cerullo 說道,他是 BPF 的研究專家之一。
Cerullo 認為,這一夢想能否完成只是個規(guī)模問題,人類大腦轉存成數據需要大約 2 萬 TB 的容量,因此如何找到足夠強悍的電腦來完成掃描、建模和模擬的全過程是個問題。
“確實,在模仿大腦方面我們需要更多的經驗,不過這一新興科學已經開始轉入正軌,” Cerullo 說道?!半S著計算能力的增強和對神經連結地圖的熟悉,人類在這方面的造詣會快速提高。”
為了提高人們對該領域技術的興趣, BPF 還搞了一項創(chuàng)新競賽,未來它們想將思維存儲的價格降到兩萬美元以下,為了常伴你的孩子,現在各位可以抓緊存錢了。
大腦有8600萬個神經細胞
Keith Wiley 是《思維上傳的分類與形而上學》一書的作者,同時她還是 Carbon Copies 研究組的董事會成員, Wiley 認為將思維上傳至云端只是個時間問題?!拔艺J為人們將‘技術上可能’這一概念理解錯了?!?Wiley 說道。
預測未來這件事并不容易,只需看看此前 50-100 年人們的幻想你就會知道這有多么荒謬。不過 Wiley 對此深信不疑,她認為將思維上傳至云端是個不可逆的趨勢。
意識與電腦芯片
不過,對于思維永生這件事,其他科學家的態(tài)度可沒那么斬釘截鐵。神經科學家 Miguel Nicolelis 稱大腦變幻莫測,其內部變化沒有線性規(guī)律可循,因此很難通過工程的方式進行復制。眼下,即使是最為強悍的超級電腦也很難精確的模擬股票市場,而大腦千變萬化的復雜程度與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即使把世界上所有電腦芯片綁在一起,恐怕你也無法憑空造出人類意識,因為它太過復雜?!?Nicolelis 說道。
Nicolelis 一直在研究思維上傳這一概念中最為棘手的問題。意識到底從哪來?它真的能被復制嗎?如果我們想獲得永生,通過機械體擺脫現有的肉體軀殼,這些問題必須得到完整的回答。
科幻電影《超驗駭客》
不過對于這些問題,我們還束手無策。即使我們拿到了大腦的完整拷貝,就能在合適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出意識嗎?或者說,在思維脫離肉體的過程中,會不會有什么東西在無意間消失呢?對于這些問題,專家們也有巨大的分歧。
舉例來說,你在假期到海灘一游,大腦除了會接受聽覺、視覺和味覺的輸入,還會根據經驗對人類行為進行微調,這樣一來,大腦潛移默化的改變便會不可避免的發(fā)生。哲學家 David Chalmers 將其稱為“困難的問題”。
“經驗來自物理基礎這一看法早已被學界接受,但我們卻始終無法解釋它到底是如何轉化而來的,” Chalmers寫道 。“為什么物理過程能為生命體創(chuàng)造內部的感知?這根本就說不通啊?!?/p>
此外,意識也無法被放入試管中研究。即使我們每天與其為伴,也無法對其進行精確測量。
心理學家 Robert Epstein 表示:“如果你我兩人出席了同一場音樂會,在聽貝多芬第五交響曲時腦中的變化絕對完全不同?!?/p>
“無論這些變化的本質是什么,它們都是建構在我們特殊的神經架構上的,而架構上則‘附著’有我們每個人不同的經驗和認知?!彼a充道。
要想實現思維永生,我們必須打通哲學、生物學與計算機科學之間的藩籬。如果將完整的思維拷貝放進了計算機,就意味著你獲得了永生嗎?或者說這一過程只是對你的思維做了個備份?在人類實現思維永生前,這些問題恐怕還需要討論一陣子。
“現在,困擾思維上傳最關鍵的問題是人是否真的能撐過整個上傳的過程,傳入云端的那個思維真的是你的嗎?”杜倫大學精神哲學研究專家 Alex Carruth 說道?!翱峙挛覀冇刑嗬碛赡芙o這個問題以否定的回答吧?!?/p>
Carruth 不愿對思維上傳這一概念進行評論,不過從涌現主義的角度來看,他認為即使我們無法對意識進行解碼,只要搭建好完美的環(huán)境,它就會自動涌現?!拔覟橐庾R的產生留了可能,也許未來脫離生物系統(tǒng)它也能存在于電腦中。”
向肉體軀殼說再見
對于一個神經科學、人工智能和哲學的門外漢來說,探討這一概念就是為了一窺未來軟件系統(tǒng)的強悍,同時看看是否自己的思維也能獲得永生。
在我們探究出大腦的工作原理和如何用電腦對其進行模擬前,恐怕很難想象思維上傳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思維活在虛擬空間會舒服嗎?脫離軀殼的前五分鐘我們會不會瘋掉呢?因此,恐怕這項技術需要循序漸進,思維上傳可不能像 iPhone 7 一樣迅速在全世界鋪開。
以上發(fā)言的各路專家也都一致認為,科技的進步都是一點一滴的,它首先會增強我們的肉體外殼,但最終會拋開它幫人類實現新的飛躍。至于具體時間,沒人能說得清楚。
埃隆·馬斯克雖然并未涉及思維上傳領域,但他對技術的演進過程看的還是很準的。“我們現在在帶寬上受到了限制,因此新的交互界面無法誕生。所以未來解決這一問題對人類非常重要?!?/p>
未來,人類會用先進的高科技電腦來增強自己大腦的能力,而更換大腦之類的事情恐怕要到我們榨干了電腦的能力后才會被人重視起來。
不過,既然人類已經獲得了如此強大的能力,恐怕維持肌體長生不老也不是個問題了。所以,所謂的思維永生現在終究是個假設罷了。
via TechRadar
推薦閱讀: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