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郝小亮 | 2015-03-06 10:15 |
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所引發(fā)的一系列社會效應仍然蔓延,公眾對于霧霾問題的擔憂甚至催生出一種“霧霾經濟”。防霾口罩、空氣凈化設備在短時間內銷量猛增,據(jù)媒體報道稱某款防霾口罩日銷9萬個,小米的智能空氣凈化器甚至一度出現(xiàn)斷貨。那么,空凈設備的能否就此進入一個平穩(wěn)的增長期呢?從公眾消費心理角度來看,我的看法是短暫的爆發(fā)期過后,空凈設備市場仍將歸于平靜。
借著公眾對霧霾的恐懼心理大發(fā)橫財,雖然不是件光彩的事,但在霧霾問題短期之內無法通過有效手段從根源上解決的情況下,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治標”或許是當下能夠做出的唯一選擇,這個地下水污染嚴重地區(qū)居民購買飲用水凈化器是一個道理。但飲用水跟PM2.5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是可以通過視覺和觸覺感知到的污染,而后者的形態(tài)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這也是為什么霧霾問題在此前始終未能引起公眾的足夠重視。
關心環(huán)境污染問題的人可能同樣關注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計算機模擬下得出的結論是,如果當前的地表溫度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將會導致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世界多個城市將面臨被淹沒的危險。這一危險比起霧霾來,恐怕更加值得關注。但很顯然,公眾對氣候變暖現(xiàn)象仍然停留在漫不經心的狀態(tài)。原因同樣在于,無形的緩慢的危害比起可見的直接的危害來,往往容易被忽視。所以,由于霧霾問題導致的空凈設備銷售陡增恐怕只能是一時的社會現(xiàn)象,在公眾對霧霾的關注降低之后,仍舊會忽視霧霾的危害。
這個觀點同樣可以在吸煙問題上得到印證。吸煙對于人體肺部的危害相比霧霾要嚴重許多,這已經得到了證實。由吸煙引發(fā)的肺癌患病率高達80%,相比之下霧霾的危害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拋開煙草的上癮性不說,吸煙者之所以在明知吸煙有害健康的情況下仍然照吸不誤,原因也正是在于煙草對人體的危害性是無形而緩慢的。盡管柴靜有關霧霾的危害并非危言聳聽,但公眾在短暫的憂慮之后,很可能又將回到不以為然的狀態(tài)。
柴靜的調查結果公布之前,霧霾早已是個嚴峻的社會問題,但究竟嚴峻到什么程度,對人體會造成什么樣的結果,公眾心里是沒有清晰答案的。柴靜的調查最大價值在于用大量詳實的事實和數(shù)據(jù)向公眾展示了霧霾問題的嚴重性,從這個角度看,喚醒消費者危機意識,刺激空凈設備消費增長的并非霧霾本身,而是柴靜的這起調查。所以,當《穹頂之下》在大量新鮮信息的覆蓋之下,注定也將成為翻篇的話題。
在信息過剩的年代,公眾是容易健忘的,今天還為霧霾憂心忡忡,明天就會忘個一干二凈。經濟學家赫伯特·西蒙曾對現(xiàn)代人的注意力匱乏癥做了診斷: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聚斂必然意味著注意力匱乏。這也意味著公眾在面對眾多的熱點信息時是容易健忘的。關于霧霾的討論持續(xù)了將近一周時間之后,已經逐漸開始被公眾忘卻,對于空凈設備的需求自然也會隨之降溫。正所謂好了傷疤忘了疼,霧霾所帶來疼還顯然尚未到刻骨銘心的程度。
空凈設備銷量陡增,與柴靜的調查不無關系,同時也與商家的借機營銷有關。在霧霾成為熱點話題之后,各大空凈設備廠商和電商平臺紛紛趁機推銷起自己的產品,這種曝光也使得人們對霧霾的關注度得以持續(xù)一段時期。但長期來看,空凈設備市場在經歷短暫的爆發(fā)期之后仍會歸于平靜。至于智能空凈設備,我認為無論從“智能”化程度上來看還是基本的凈化功能上看,相比傳統(tǒng)空凈設備并無明顯優(yōu)勢。智能的噱頭大于實質,這也是眾多智能家居設備的通病。
我想,無論智能還是非智能,對于空凈設備廠商而言,要想使得目前的熱銷狀況得以持續(xù),重要的并非產品功能和效果如何強大,而是應該考慮如何讓公眾對霧霾的憂慮保持下去,這并非調侃。
雷峰網(wǎng)特約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