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本文作者: dragondevil | 2015-10-01 19:39 |
【編者按】雷鋒網專欄作者dragondevil ,Microarray首席科學家,電子和軟件設計師。
iPhone一直在長大,唯一沒長的是Home鍵。
但最近小伙伴們欣喜的發(fā)現(xiàn),Home鍵里邊的Touch ID長大了!
左圖是第一代Touch ID Sensor,88 x 88像素陣列,右圖是iPhone 6S的第二代Touch ID Sensor,96 x 112像素陣列,足足提高了近40%。和后置攝像頭從8M像素提高提高50%到12M像素的同時把像素尺寸從1.55um減小到1.2um縮小40%像素面積的做法相比,第二代Touch ID Sensor像素尺寸居然還是50um x 50um。真是業(yè)界良心?。?/p>
但詭異的是,蘋果新產品發(fā)布上對此卻十足的低調,只以“秒解鎖屏”一筆帶過。這似乎不符合蘋果一貫對其領先技術高調宣布的風格。
事有蹊蹺必有妖孽。大家都知道Touch ID最重要的價值是指紋支付功能。但自第一代Touch ID發(fā)布至今已經兩年過去了,Apple Pay似乎還是個然并卵,國內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甚至只給基于Touch ID的指紋支付等同于免密碼支付的額度。
反倒是華為Mate 7一出就被支付寶授予了無限支付額度,Mate S干脆直接上銀行卡指紋支付。這不由得讓果粉們驚呼,蘋果你腫么了,腫么了!
(華為指紋支付)
作為指紋識別行業(yè)業(yè)界良心的代表,我想來扒一扒這個行業(yè)背后的謎團。
指紋識別的性能由Sensor和指紋識別算法共同決定。華為采用的是瑞典Fingerprint Cards的指紋Sensor,蘋果采用的是美國Authentec公司的Sensor,當年Authentec已經成為行業(yè)巨無霸的時候,F(xiàn)ingerprint Cards還小得Authentec不屑一顧。在指紋識別算法的研究上,蘋果更是遙遙領先。Authentec一直在秘密進行小尺寸圖象指紋識別算法的研究,這也是其被蘋果收購的籌碼之一。蘋果在技術水平遙遙領先,卻一個不小心在指紋支付這事被華為屌絲逆襲了。
問題就出在長不大的Home鍵上。
(Touch ID拆解)
小伙伴們應該都知道,芯片是方的,蘋果鍵是圓的,把方的芯片放進圓的Home鍵里,芯片就得做得更小。受限于Home鍵的尺寸,Touch ID Sensor的芯片面積只能做到6.1mm x 6.5mm左右。但芯片上除了傳感器像素,還需要有配套的電路,所以傳感器像素面積又小于芯片面積。第一代Touch ID Sensor的像素面積是4.4mm x 4.4mm,第二代的像素面積是4.8mm x 5.6mm。而華為Mate系列使用的指紋傳感器,芯片面積足足有10mm x 10mm,像素面積有8mm x 8mm。
密碼長度提高一倍就把安全性的理論上限提高到平方,但還取決于密碼本身的復雜程度才能決定最終的安全性。指紋圖象的面積相當于密碼的長度差,而指紋傳感器和指紋識別算法的技術水準則相當于密碼的復雜程度。蘋果雖然有遠遠高于華為的指紋識別技術,但智能手機“臉小背大”,由于對審美的偏執(zhí),就不得不走更艱難的路。
第一代Touch ID連華為所用指紋傳感器面積的1/3都不到,別說安全支付了,能做出功能來,都是指紋識別領域研究的奇跡。當量變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超越質變了。功夫再高也怕菜刀,技術水平好也架不住人家面積大啊。
如果排除技術水平,只考慮指紋識別的理論特性,可以得到如下結論。指紋的脊谷交替是普遍特性,不能用于識別,可用于識別的特征是指紋皮膚生長中隨機產生的,所以特征的總量的概率期望值和指紋面積成正比。從事模式識別研究的人都知道,這種特征信息的隨機分布性會導致數(shù)據(jù)源具有信息量拐點特性。大致來說,手指中心和指尖區(qū)域,面積不應低于20平方毫米,稱為拐點1;手指側面和指節(jié)附近的區(qū)域,面積不應低于24平方毫米,稱為拐點2;還有極少了沒有特征分布的平行紋理區(qū),這種區(qū)域只能拋棄了事。
第一代Touch ID尺寸是4.4mm x 4.4mm,面積19.36平方毫米,略小于拐點1。常使用Touch ID的果粉們應該有注意到,第一代Touch ID拒絕手指側面的幾率還是蠻高的。
第二代Touch ID尺寸是4.8mm x 5.6mm,面積26.88平方毫米,已經明顯超過拐點2。以蘋果的技術水平,無疑有資格玩極限,使產品表現(xiàn)逼近理論值。
如果蘋果逼近極限的程度達到90%以上的水平,那么第二代Touch ID無疑將大幅度提高安全性和使用體驗。這本值得大肆渲染,但宣布第二代有安全性的提升等于公布第一代有安全性的不足,所以蘋果干脆只用“更快”來大而化之,絕口不提“更大”一事。
但無論如何,Touch ID長大了,指紋支付就更近了。蘋果的風向標效應也會對全行業(yè)的指紋支付起到更大的引導作用,相信智能手機普及指紋技術的步伐也會因此再加快許多。
那么,指紋傳感器是不是越大越好呢?如果僅考慮安全性的話,的確是這樣的。
(身份證、安防、手機的指紋sensor尺寸列表)
但手機畢竟是手機,長一個大大的指紋按鈕,怕是丑得連媽媽都不想要你。
你可以腦補一下,小手機大指紋的畫面。
所以雖然指紋識別技術應用多年,但商用的小面積指紋圖象才是真正的世紀級困難。因為消費品要顏值!
(指紋手機和政府用采集器)
這就是蘋果公司的偉大之處:研發(fā)了全世界最牛逼的技術,只為保持iPhone的顏值。中國人愛面子,但基本上是死要面子;看看人家,神馬叫要了面子,還讓別人沒面子可要。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款加載正面指紋按鈕的Android手機,能夠把性能和顏值兼顧。保顏值的,指紋功能就洗洗睡吧;顏值和指紋功能都要的,那就都洗洗睡吧。畢竟,跟蘋果大神也要真本事。但如果有了真本事,就犯不著跟蘋果,不如按自己的思路做自己的事,放著讓蘋果來跟。
Microarray的第一代指紋傳感器AFS120就是面向Android手機推出的,它采用的是3D結構Sensor設計和TSV封裝,有6mm x 6mm達36平方毫米的傳感器面積,最小尺寸的量產圓形指紋模組會比Touch ID在厚度和直徑兩個尺度上還減小了0.1mm。顏值性能雙豐收。
(AFS120)
最后,放上一張Touch ID的Sensor面積對比圖,你們感受一下:
如果第三代Touch ID比第二代Touch ID再提高更多的Sensor面積,那么果粉們就能手持iPhone 7S,刷和Microarray一樣的指紋支付了。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