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思佳 | 2017-07-31 20:03 |
上個月(6月27日),無人駕駛創(chuàng)業(yè)公司Drive.ai剛剛披露了最新的5000萬美元B輪融資,知名國際投資機構GGV紀源資本(以下簡稱GGV)作為資方之一受到關注。不過轉念講,對于GGV這個龐大的投資軍團而言,這更像是其流動的投資海洋中一個“普通”的案子罷了。
但這些“普通”案子的誕生之路卻絕不普通,甚至幾乎兼具在未來成為“卓越”的可能,十四年前的一場案子能夠證明這一點。
2003年,在你可以用8000元均價購置北京二環(huán)住房時,GGV入局了當時估值2億美元的阿里巴巴,彼時電商經濟還像個沒長大的孩子,它的前景和局限均未可知。
時間轉到今天,我們終于可以咬定這次投資沒有虧本。那么這一切,會發(fā)生在自動駕駛身上嗎?
這個問題,對于經歷了這場中國科技變革史詩的GGV管理合伙人、連登全球TOP投資人榜單的李宏瑋而言,是值得考慮同時也有發(fā)言權的。日前,雷鋒網·新智駕走訪了GGV在北京的辦事處,對李宏瑋進行了獨家訪談,從Drive.ai投資案談起,一幅自動駕駛產業(yè)資本布局乃至國內下一步科技變革初探的畫面,也慢慢地呈現(xiàn)出來。
*GGV管理合伙人李宏瑋
雷鋒網:GGV參與Drive.ai B輪融資是出于怎樣的考慮?請聊聊對Drive.ai團隊的看法。
李宏瑋:自動駕駛領域,我們在中美跟進了很多創(chuàng)業(yè)公司,相對而言,我們認為Drive.ai算是跑得比較快的。首先,它有大約兩年的創(chuàng)業(yè)歷史,比一些新晉企業(yè)多了一些團隊積累;其次,他們已經拿到美國路測牌照,這種測試環(huán)境使他們有一定的數(shù)據(jù)積累;第三,從解決方案上,他們偏重以深度學習為主的視覺方案,對高精度地圖的依賴程度相對較低。綜合以上,我們認為他們在這個領域走在前面,所以投資。
雷鋒網:了解到您為了投資Drive.ai做了6個月盡職調查,用這么長的時間是否因為有一些猶豫的地方?
李宏瑋:其實不是。我們一般做盡調,如果這個市場是5-10年后的市場,其實我們是有時間的。GGV旗下管理的基金有很多個,發(fā)現(xiàn)基金可以在很早期進入創(chuàng)業(yè)項目投資。總的來說,在公司A、B、C輪不一樣的成長階段,我們都能夠選擇進來。
為什么做比較長的盡調?第一,這是一個新的領域。第二,這個新領域雖然新,卻又嫁接在一個很傳統(tǒng)的汽車生態(tài)鏈,汽車生態(tài)鏈十分復雜,有不同國家的OEM廠商,還有Bosch、Magna等Tier 1供應商。我們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充分了解整個生態(tài)鏈對自動駕駛的看法。第三,在自動駕駛的產業(yè)環(huán)境中,軟件方案需要嫁接在實際的硬件和主體上,它牽涉到的供應鏈玩家比較多,我們在投資時不會單點投資,也不會在了解清楚行業(yè)的規(guī)律前就快速投資。
雷鋒網:從技術方案和商業(yè)化路徑講,Drive.ai是希望將傳統(tǒng)汽車改造成自動駕駛汽車,通過您對團隊的了解,這個“改造”具體指什么?
李宏瑋:Drive.ai團隊現(xiàn)在面向的是車隊管理服務,最終定位不是希望消費者或車廠購買他的車,而是希望技術在一些運營場景中得到應用,例如共享出行或是物流等。
所以他們的方案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在原有的車隊上加以改裝。實際操作中,這個挑戰(zhàn)還是很大的,因為你需要依賴OEM和車隊進行傳感器選型。所以Drive.ai希望把這自動駕駛能力集成為一個改裝套件,同時隨著激光雷達等傳感器的演進,套件可以升級。總的來說,這是一個相對標準的方案,在跟以不同車型配套時,會節(jié)省集成的時間和成本。
雷鋒網:目前Drive.ai的合作伙伴有哪些?
李宏瑋:OEM和車隊兩者都有。OEM車廠對自動駕駛板塊比較有興趣,可能會提供車輛來嘗試進行裝配,車輛大部分以全電動或混動車型為主;另外,他們與車隊管理廠商也有對接合作。
雷鋒網:據(jù)說Drive.ai上一輪融資時已經有車企想介入,為什么最后沒有達成領投?
李宏瑋:其實Drive.ai與車企的合作是比較密切的,甚至有一些車廠成為小的戰(zhàn)略投資人。上一輪融資,從財務投資人到戰(zhàn)略投資人,從互聯(lián)網的大佬到車廠其實都有與Drive.ai接觸,但從公司角度,希望在B輪的早期階段,可以先保持相對獨立的位置,所以他們傾向找財務投資人做領投。
雷鋒網:此次Drive.ai的B輪融資除了吳恩達及NEA亞洲區(qū)主席Carmen Chang加入董事會,我們也了解到您以觀察員身份加入董事會,這會有什么不同?
李宏瑋:從董事會的角度沒有什么不同,開董事會我們都會在,當然如果你是董事的話有一些文件你需要先簽,作為觀察員我們是從股東層面來簽這個事,所以從意義層面沒有太大的不同。不過確實因為Drive.ai在美國,我不會隨時在場,但信息量以及和團隊的接觸方面是一樣的。
雷鋒網:如何評價吳恩達加入董事會對Drive.ai的影響?
李宏瑋:吳恩達跟Drive.ai還是有一些淵源的,很多創(chuàng)始人都是他的學生,從斯坦福深度學習實驗室出來,另外你們也知道創(chuàng)始人兼總裁是他的太太。一直以來,吳恩達會給他們一些指導。這次B輪過后吳恩達正式加入董事會,我覺得很大的成份還是要繼續(xù)吸引人才,好的投資人品牌和董事會組成對吸引人才是很重要的。因為這個領域是需要高素質人才的,吳恩達正式成為董事會成員會是比較好的帶動效應,甚至他也可以代表公司去幫忙招聘這些人,我覺得好的董事必須要做這些事情。
雷鋒網:自動駕駛在GGV的整體投資板塊布局中處于什么位置?
李宏瑋:GGV有四個投資板塊,前沿科技是其中之一。在前沿科技板塊中,主要的一個就是智能出行。智能出行圍繞整個汽車以及出行相關生態(tài)鏈,當然分享經濟不包括在內,主要是硬件等更直接的科技領域。這就包括幾點:
一,電動車體系,不論是兩輪、三輪、四輪,都屬于一類;
二,與電動車相關的智能化,如內外傳感器、連接通訊等;
三,對于智能化的提升,即自動駕駛,從L2到L3、L4等。
我們再具體聊一下L4。我們把L4看成整個智能出行生態(tài)鏈中的一個板塊,從時間角度來說肯定不是短期布局,更多是需要時間培育的過程。所以,我們在整個出行板塊是需要一個5-10年的布局。而其中,對自動駕駛應用的投資布局是會有一定占比的,自動駕駛可以呈現(xiàn)在不同場景中,如限定區(qū)域、城市復雜道路或是物流配送等等,我們見到的很多創(chuàng)業(yè)公司都是針對產業(yè)鏈中不一樣的場景專注來做的。
雷鋒網:您提到GGV接觸過很多自動駕駛領域團隊,更看重整體解決方案商還是傳感器或高精度地圖等領域?對自動駕駛板塊的整體布局是怎樣的?
李宏瑋:剛剛所說的生態(tài)鏈都是我們在關注的,所以我們都有看。這些創(chuàng)業(yè)公司不一定在中國,還可能在美國、以色列等國家。
第一,傳感器方面。看過激光雷達、以及4D Radar等傳感器,目前有一些想要取代激光雷達的技術公司。我們在這塊花了一些時間;
第二,高精度地圖。在這方面我們也見過一些公司,但我還是希望最終減少對高精度地圖的依賴性。因為今天看來,高精度地圖的時效性不高,成本太高,短期自動駕駛可以看到價值,但從長期而言,做到全覆蓋我認為還是有難度。所以這塊我們還在考慮如何布局。
第三,車內技術。我認為其中還有許多應用可以演變,從車內交互說,除了點擊,未來會有語音等更多交互方式,目前的還是太基礎了。進一步想,在車輛實現(xiàn)半自動或全自動時,就會為駕駛員創(chuàng)造一種不需要駕駛的車內場景,在這個移動場景內要做些什么?這其中會涉及到許多車內交互、NLP(自然語言處理)的技術問題,所以我們也在看這方面項目,技術上對交互的延時、處理能力等都是關注的。
第四,車和環(huán)境。其中涉及配套的通訊軟件技術、算法技術以及自動駕駛安全等,我們也在關注。
雷鋒網:現(xiàn)在行業(yè)中將汽車未來發(fā)展從“三化”增添到了“四化”,分別是“電氣化、自動化、智能互聯(lián)化以及共享化”,您如何看待這幾部分的成長周期和發(fā)展路徑,投資思路是否有所不同?
李宏瑋:這四個趨勢我們都在智能出行板塊進行了布局,共享化方面我們是滴滴、Grab的投資方。電動化方面,今年國內兩輪電動車投了小牛,之前投過Immotor。目前國內兩輪電動車每年有7000萬臺的新增市場,還是蠻大的,所以也有布局。另外,近期我們會宣布,在充電樁領域的布局。因為除了車之外,還要有相關配套,作為投資者應該早一點布局。
雷鋒網:對于四輪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是否會投一些項目?
李宏瑋:我們會看,現(xiàn)在海外一條新能源整車生產線成本需要接近2億美元。國內成本其實也不低,其實是需要資本的帶動。而對于國內新能源整車,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人才和技術資源,還有一點就是政府資源,我們會關注團隊是否有能力與當?shù)卣献?,因為最終整車還是要落地,需要有整合供應鏈能力。
雷鋒網:傳感器領域比較看好哪類公司?
李宏瑋:我們看過很多國內國外的傳感器公司,但關注點還是會多放在新型激光雷達這一塊。因為如今激光雷達挑戰(zhàn)比較大,第一成本太高,第二供應不夠,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會影響整個行業(yè)商業(yè)化的發(fā)展進度。另一方面,激光雷達還有更豐富的應用場景,例如室外機器人,用激光雷達方案效果比較好。
我們通過一段時間了解,比較同意固態(tài)激光雷達的路徑,但其中還有很多不同的技術方案,精度和成本都不同。在這一部分,我們會進行比較分析,同時會向供應鏈的廠商咨詢。例如與Tier 1交流,看他們關注哪個領域,因為他們會最終將好的方案推薦給車廠。
雷鋒網:有人說國內自動駕駛概念炒的過火,真正實現(xiàn)落地還要至少十多年。您是否同意,又如何評價巨頭對自動駕駛的熱潮?
李宏瑋:有人認為10年都不會成型,其實3-5年你就可以看到一些成果,但定義可能不同。如果讓每輛車都達到完全自動駕駛,3-5年肯定不行。但如果是新城市,也有一定可能,比如迪拜政府就為這件事情買單,所以與政策綁定有一定關聯(lián)。此外,如果政府區(qū)域性推廣自動駕駛,紅利也會很大。
從巨頭角度來說,最終每個公司都會有不一樣的路徑和想法,今天搞自動駕駛車的基礎技術,其實可以延伸到很多地方,例如室內外機器人,很多模塊是可以移植的。大佬應該有一個研發(fā)團隊,通過這些模塊的研發(fā)理解技術的延伸,這些公司如果沒有研發(fā)部門,沒有在展望的話,那就不是技術大佬了。至于后續(xù)的落地,那就要看公司的基因。
雷鋒網:了解到你們兩三年前就看過Cruise Automation,當時這個產業(yè)是什么狀態(tài)?
李宏瑋:看Cruise Automation的時候大概是兩年多前,當時公司很小,20人不到,在做A輪。我們當時去到他們辦公室,他們演示了一輛車在路上跑,但每周只能跑兩次,還有固定的時間表,其實是很粗糙的,比較早期。方案上其實也沒有多少AI,主要是CV(計算機視覺)、rule base(基于規(guī)則的算法)。當時他們想要做的事情其實是替代Uber,下一代用自動駕駛來進行共享出行,是想做顛覆Uber的產品。
后來,我們就發(fā)現(xiàn)它被通用看上然后收購了。這場收購也有一個帶動效應,讓業(yè)界看到汽車廠商其實在關注這個板塊,也提醒了Uber,已經有人想要顛覆你了,我覺得也讓整個行業(yè)動起來。
雷鋒網:今天再看自動駕駛的項目和團隊,跟兩三年前看Cruise Automation相比有哪些變化?
李宏瑋:我們看Cruise的時候自動駕駛整個研發(fā)現(xiàn)狀還很早期。但今天與Drive.ai團隊或是其他新公司聊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軟件方案還是比較多元化的,同時對硬件的依賴程度高低不同。例如談的比較多的是傳感器方案,以激光雷達為主還是攝像頭為主,今天的初創(chuàng)公司路徑確實會不太一樣。
雷鋒網:GGV目前在關注的自動駕駛方案商也好,激光雷達廠商也好,都屬于估值較高的項目,會不會覺得這些公司太貴了?
李宏瑋:我一直覺得估值都是相對的,2003年我們投資阿里巴巴時,覺得估值2億美金挺貴的,那個時候上網用戶也就幾千萬,誰也不知道電商也做多大。所以今天,我仍然覺得估值很難說貴還是不貴,更多是看這個市場是不是夠大,是不是可以發(fā)展起來。如果市場不起來,任何價格都貴。
雷鋒網:目前圍繞自動駕駛產業(yè)鏈的很多關鍵技術都掌握在大廠手中,這時GGV會如何選擇和辨別有潛力的小型創(chuàng)業(yè)公司?
李宏瑋:其實自動駕駛從技術的原理到基本模塊,核心技術大部分在大廠,像深度學習算法是不是也在大廠?但同時,大廠可以開放,所以算法本身不是我們從投資角度關注創(chuàng)新公司的重點。我們更加在意的是,創(chuàng)新公司如何借用行業(yè)中相對成熟的算法,架構成系統(tǒng)或方案,更好應用到場景中。大家都說AI+,其實AI有很多技術模塊,但我們關心它“加”在哪里,怎樣場景化,例如“+金融”“+教育”等等。
雷鋒網:加入GGV至今,您在國內的投資經歷已超過十余年,這段時間里,見證中國科技圈以及TMT產業(yè)發(fā)展,最大感觸是什么?
李宏瑋:我從2001年開始看中國VC市場,在國內已經有16年了。GGV 2000年成立,在2005年我加入后在上海設立了辦事處,但其實剛成立時我們也在國內進行投資,所以GGV在國內的起步也是從2000年開始。
2000年到2005年時,中國開始互聯(lián)網化,當時互聯(lián)網公司和上網群體都不多。當時從TMT入局,投資的風潮更多在網關,像華為這樣的公司。為什么?因為中國大力推廣從2G到3G網絡,運營商的整合中大力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lián)網平臺。所以那時資本更多投資芯片相關企業(yè)。
到了2004年、2005年的時候,有一個變化就是互聯(lián)網的垂直化。原因是基礎設施已經搭建起來,帶寬更高了,互聯(lián)網更穩(wěn)定。那時百度和騰訊都上市了,更多創(chuàng)業(yè)者進來就是在思考在PC互聯(lián)網時代,有沒有垂直化的可能。像盛大、網易運營游戲,攜程運營出行,這個時候資本會投資一些內容、服務相關的項目,那時候我們投了UC、YY、去哪兒。
2008年、2009年時,我們看到了另一個趨勢,移動化。小米其實也是2009年-2010年崛起。移動互聯(lián)網興起后還是要細分,但跟PC互聯(lián)網不同的是,它的載體不同,更加人性化。所以后面直到2015年的大部分布局,都是圍繞移動化崛起的。
移動應用與之前的PC垂直化很類似,創(chuàng)造了一波新的公司,當然后來我們也看到,垂直化之后還有服務化的創(chuàng)新,例如分享經濟、020。
今天,我們談到自動駕駛,其實就是在談下一波浪潮,這波浪潮與載體無關。之前的載體可能是PC、移動等,但下一波會與數(shù)據(jù)相關,這是因為今天國內有七八億的移動用戶,這些數(shù)據(jù)的背后都是垂直化的。
所以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浪潮,就在于如何更好借用算法技術,尋找更好的商業(yè)模式。這個商業(yè)模式表現(xiàn)在2B中,可能就是效率驅動的。今天中國的人口紅利消失,要用工業(yè)4.0、機器人解決問題。你可以稱它為AI+、自動化,但我覺得背后是數(shù)據(jù)驅動的新的浪潮??赡苌弦徊ɡ顺敝?,大部分服務型公司PK的是運營能力,但今天PK的就是智能。
雷鋒網:所以自動駕駛屬于這波浪潮下的一個細分?
李宏瑋:對。我們看到AI替代老師進行教育,在金融等領域也是一樣,看到了AI+的垂直化。所以下一個革命在于數(shù)據(jù)如何被使用。在這個時候,許多數(shù)據(jù)公司其實是有一定優(yōu)勢的,他們的挑戰(zhàn)在于:如果我有數(shù)據(jù),要怎么樣盤活起來?如何讓數(shù)據(jù)更加實時、更加智能化。沒有數(shù)據(jù)反而可能要從零開始了。
雷鋒網:您說到數(shù)據(jù)的重要性,在自動駕駛領域,巨頭面前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機會和路徑應該在哪里?
李宏瑋:汽車板塊發(fā)展,現(xiàn)在有兩個思路:
一個是谷歌Waymo的思路,這個思路和安卓很類似,就是開放一套標準的軟件,任何車廠都可以跟我合作。當年安卓開放時也說,任何手機廠商都可以跟我合作。以國內百度為例,其實也是更類似谷歌的開放思路。
第二個思路是Tesla的思路,Tesla的思路有點像蘋果的思路。不是開放的,但眾籌眾包。每一輛車在外面獨立,但每一輛車在路上都在收集數(shù)據(jù),采集數(shù)據(jù)后在云端共享,不斷對車的自動駕駛性能進行優(yōu)化。
但今天評論哪個思路勝出,大家都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目前廠商們的想法已經差異化了,這就是通用收購Cruise、福特投資Argo的原因,我認為后續(xù),這兩種方式都可以存在。
對于創(chuàng)業(yè)公司,我認為大部分是做L4尋找競爭力,其中兩個選擇,一個是像Cruise,最終和廠商合作,它的路徑就屬于封閉路徑;另一部分就是像谷歌一樣的開放方案,這種我認為在中國的環(huán)境和扶持力都會比較好。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