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2014年5月26日,“釘釘”在西溪阿里園區(qū)召開了媒體溝通會,這一天也正是釘釘團隊入駐湖畔花園的一周年。湖畔花園是個特殊的地方,阿里重要的項目如淘寶、天貓、支付寶等很多都是在這里孵化。
說到釘釘,我們幾乎很難不把它和“來往”放在一起。今年年初,釘釘1.0版本第一次來北京召開發(fā)布會時,有記者曾經直截了當的問釘釘和來往有什么關系。這一次在幾百人的會場,終于不再有人問這么尖銳的問題,取而代之的是“釘釘”為什么這么低調。
低調的反義詞是高調,高調是過去的來往。
來往本來是不高調的。當大家都認為來往是劍指微信的時候,來往最早的產品經理顧大宇(目前創(chuàng)立了bong手環(huán))告訴雷鋒網,早在微信立項四個月之后來往就立項了。開始是想在社交領域進行一些探索。其時微信還沒有什么影響力,最火的還是微博。(不過后來來往和微信越來越像)
作為阿里巴巴成立網絡通訊事業(yè)部后首個亮相的核心級項目,也是第一款獨立于電商業(yè)務之外的社交產品,“來往”于2012年7月在iOS客戶端上線。不過阿里并沒有投入太多的資源推廣,App基本都是內部員工才用。
神奇的是,來往就這么內測了一年多。資料顯示,微信在2011年1月21日推出,到2013年11月注冊用戶量突破6億,這一年多也恰好也是微信飛速成長的時段。
不過后來劇情大變。2013年8月19日,網易與電信聯手推出易信的當天,也許是感受到了來自社交界的巨大威脅,阿里巴巴集團前CEO陸兆禧向員工發(fā)出內部信,以10萬獎金促來往推廣:
阿里巴巴集團員工邀請你的親朋好友(重點是阿里同事之外親朋好友)下載注冊來往,在2013年12月31日時,誰的非同時活躍好友數量最多,誰就勝出。一等獎1名,獎勵10萬元;二等獎3名,每人獎勵5萬元;三等獎10名,每人獎勵1萬元;此外還設有團隊獎勵。
有獎金,當然也有懲罰。馬云發(fā)信稱“每個阿里人11月底前必須有外部來往用戶100個用戶,否則視為放棄年底紅包?!本W友幫忙算了一筆賬:阿里2萬員工,每人100,就是200萬,來往一下子就沖向百萬級別了。
幾乎是只有一次,來往對外公布了運營數據:上線(推廣)一個月,總注冊用戶超過1000萬,日活躍用戶增長了500%。
阿里有社交夢嗎?顧大宇告訴雷鋒網,阿里一直在做社交方面的嘗試,包括早期的淘江湖、旺信等等,在做來往的同時,阿里還在孵化另一款名叫“湖畔”的話題聚合產品,后來也不了了之,甚至沒有推向受眾。
來往推出不久,馬云稱自己要退出微信,全面支持來往。這個后遺癥是,現在當你和任何來自阿里的工作人員交換名片時,還可以看到他們名片上的來往ID;在阿里巴巴的西溪園區(qū)里,還隨處可見來往的宣傳標語。
也有人打趣說,再怎么著來往也有幾萬日活(阿里員工人數)。當然這只是個笑話,不過在2014年底有傳言稱,來往的日活不足50萬。
來往早期推出的時候,大家會好奇它和旺信有什么區(qū)別。實際上,來往和旺信是同一個團隊,技術、研發(fā)都是團隊共享的,只不過來往定位熟人關系,旺信則是買賣溝通工具。而2014年12月上線的釘釘,技術團隊人員來自來往,負責人也是來往事業(yè)部產品主管陳航。
阿里是清醒的,它從來沒有吹噓過自己的旺信有多少用戶、多少日活,是因為它知道這種建立在買賣交易雙方上的交往關系是不穩(wěn)固的??上У氖牵@種覺悟并沒有帶到來往上去,且不說產品后來和微信越來越像,光是來往通過淘寶賬號登陸、雙十一大促的時候在來往熱搞促銷、注冊登陸用戶領紅包等等,阿里其實在用電商的思路揠苗助長來往。
湖畔沒有孵化出來,來往的logo先是改了一大次,又從定位熟人社交改到興趣社交,阿里的社交夢顯得有些搖擺。雷鋒網編輯曾經采訪過一位做社交產品的創(chuàng)業(yè)者,當問及來往為什么失敗,他帶著一副理所當然的表情反問,“你看易信成功嗎?在微信已經有幾億用戶的時候,追著微信打,產品也做得那么相似,肯定走不下去?!?/p>
在iOS的版本上,來往最近的一次更新是今年4月3日,還新增了兩個功能,顯得有些雞肋。不過阿里已經很少再提及這款產品,業(yè)界再提到阿里的社交,釘釘已經成了新話題。
“來往夢”破滅之后,阿里的前CEO陸兆禧曾公開表示,“來往有教訓,但是這屬于戰(zhàn)術試錯,推出來往阿里培養(yǎng)了移動互聯網領域的人才,提高了戰(zhàn)斗力。”陳航也公開表示: “我們沒有拿用戶級產品和企業(yè)級產品做比較,當然在來往上面的歷練的確讓團隊快速成長了?!?/span>
釘釘是社交嗎?確切的說,它是垂直領域的社交。就如陸兆禧所說,阿里在來往上的教訓很明顯,“成長的感悟”在釘釘上也表現的很明顯。
這一次,釘釘不再高調。從產品設計上來說,不再盯著已是紅海的陌生人、熟人社交,而是另辟蹊徑,挑選了國內并不成熟的企業(yè)協同方向。在釘釘唯二的發(fā)布會上,雷鋒網都看到了相同面孔的企業(yè)代表,這幾家公司從釘釘產品雛形開始參與內測。阿里的社交夢不再激進而自大,反而顯得落地了許多。
既然說是阿里的社交夢,只靠來往和釘釘兩款產品也撐不起來。實際上,國內社交第三名的陌陌也和阿里有巨大的關系。
陌陌上市提交的材料中顯示,阿里曾在2012年7月和2013年10月參與了陌陌的兩次融資。在陌陌登錄納斯達克之后,阿里持股21%,是最大的機構股東。
除了國內,一直提倡“買買買”的阿里也將手伸向了海外。2014年3月,阿里花了2.5億美金投資了美國的社交軟件Tango,2015年3月,阿里向閱后即焚應用Snapchat注資2億美金。坊間更有傳聞稱阿里不斷接洽,希望投資日本的社交應用line。
在過去的一年中,已經有30萬家中小企業(yè)在使用釘釘作為內部協同工具,看起來戰(zhàn)績還不錯。釘釘會成功嗎?這個似乎不太重要,對于電商帝國阿里來說,一個小小的產品,即使是錯了,也無所謂絲毫不影響根基。但是從實際來看,寄托在釘釘上的社交夢的確顯得更成熟穩(wěn)重了。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