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本文作者: 楊波 | 2016-11-07 15:44 |
從蹣跚學步時的磕磕絆絆,到幼年與玩伴嬉戲打鬧時的跌跌撞撞,疼痛在每個人的成長道路上都烙下了印跡。雖然感受疼痛的過程并不愉快,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痛覺是有機物的基本機制之一,它能夠幫助我們識別可能面臨的威脅。而在如今的機器人界,有個與疼痛有關(guān)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我們可以通過編程,讓機器人具備痛覺嗎?
實際上,讓機器人具備痛覺并不難。劍橋大學的藥理學講師 Ewan St John Smith 認為,讓機器人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或是感知痛覺的方法很直接,其實從某種程度上看來,如今的機器人已經(jīng)具備這樣的能力了。
但是,我們到底要不要讓機器人具備痛覺呢?近日,劍橋大學就這個問題,發(fā)布了一部叫作《Pain in the Machine》的紀錄片。該片闡述了通過編程,讓機器人獲得痛覺之后,可能帶來的哲學、道德以及社會爭議,并且就這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度的探討。片中名家觀點薈萃,包括各路 AI 研究學家、機器人設計者以及醫(yī)生等等。
其中,來自 Robotae 公司的機器人技術(shù)顧問 Kevin Rathbone 認為,讓機器人具備痛覺可以幫助他們避免傷害自己以及他人:
“如果在機器人面前設置一個擋板,然后它就這么莽莽撞撞地沖過去的話,可能會受傷。相反,如果它能夠識別這個擋板,并且稍有退讓的話,它就不會傷到自己了。從某種程度上看來,你可以認為這個過程與人類的疼痛反應類似?!?/p>
就 Rathbone 提到的“疼痛反應”,劍橋大學計算與生物學習方向的研究人員 Ben Seymour 博士的觀點是,人類的疼痛反應非常特別。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疼痛一直都讓許多哲學家為之著迷。有些人覺得疼痛是自我意識的最高點。盡管,體驗這個意識峰值的過程并不舒服,但這或許是人最像人的時刻——因為我們一直都知道,每個人終將有一死?!?/p>
從這個角度看來,如果疼痛是人類的專屬體驗的話,科學家們就應該更加審慎地思考,是否真的可以讓機器人具備痛覺了。對此,劍橋大學哲學與認知科學講師 Marta Halina 博士認為:
“從生物學物質(zhì)組成這個角度看來,人和復雜的機器人之間沒有區(qū)別。這一點可能會對未來AI的發(fā)展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因為我們可以打造復雜程度等同于人類自己的機器人。這么一來,機器人會具備和我們類似的功能,其中包括痛覺感知。但是,如果我們讓機器人的復雜程度超過我們自己的話,它們或許會具備一些我們想都不敢想的超能力?!?/span>
總的看來,即便目前在技術(shù)方面并不存在門檻,我們還是需要考慮機器人具備痛覺后,可能帶來的道德、哲學以及社會因素等方面的拷問。所以,未來的機器人是否會具備痛覺,至今還是個未知數(shù)。
via Dailymail
推薦閱讀:
IROS 2016 | 當機器人穿上有溫度的“皮膚”,識別物體的能力蹭蹭長
性愛機器人明年發(fā)售,截肢者依靠機器重獲手部觸覺 | 新智造周刊
雷峰網(wǎng)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詳情見轉(zhuǎn)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