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欣彤Iris | 2017-09-13 15:40 |
雷鋒網消息,近日,研究人員發(fā)明了一種令人們通過意識來作曲并轉化成樂譜的軟件。這個團隊嘗試將腦機接口(BCI)技術與音樂相結合,為此他們研究出了一款軟件,名為“MuseScore”。
人們可利用這款軟件來僅僅憑借腦海里的想法、意識來創(chuàng)作樂曲,并轉化為相應的樂譜。由此可見,“MuseScore”幫助身體受傷的患者,通過意識譜出樂曲來表達他們的情感。據雷鋒網了解,“MuseScore”這款新的應用,是由一種稱為P300已發(fā)明的BCI方法衍生而出,它目前同樣也適用于寫作。
“20年前,人們會覺得只憑借意念的力量來創(chuàng)作出一首樂章,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情。”引領這項研究的 TU Graz's神經工程研究所的BCI專家 Gernot Müller-Putz 向媒體說道。
這款“MuseScore”自帶BCI的適用版本,并配有一個EEG帽子來測量用戶的腦電波。這項研究的主導專家Gernot Müller-Putz表示,研究團隊曾利用18個不同的曲目來對系統(tǒng)進行測試。
在實驗中,他們的第一步只是簡單地復制已定的字母來測試系統(tǒng)。接下來,他們再嘗試復制某些樂曲,測試系統(tǒng)能否重新創(chuàng)作之前曾寫過的旋律。最后,他們需要自由隨意地編曲,思考一些全新的旋律并以此測試設備能否轉化成樂譜。
MuseScore背后的運作原理
參與測試的用戶在佩戴設備之后,需要看著屏幕上的選項并聚精會神地作出選擇。首先,他們需要先選擇音長,再選擇音調。隨之其他音符便會不停地閃爍,當用戶所專注并想選擇的選項亮起時,被攝體將會聚焦在它們上面。
在這個過程中,測試者的腦電波會發(fā)生變化、BCI能夠識別出腦電波的變化并成功地把測試者想選的選項(音長、音調等)轉化為樂譜。在一個半小時之后,其中一位測試者創(chuàng)作了一段長達14秒的旋律。
“我們都能聽到由BCI 轉換成的樂曲,但更重要的是,測試者都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參與這次測試的都是身體健康無異常的人員。
據雷鋒網了解,Gernot Müller-Putz 曾對媒體表示,“這次研究結果較樂觀。但這只是第一步,今后可能會把MuseScore擴展其應用范圍,比如用于病患身上。”
除此之外,Gernot Müller-Putz還說道,他們仍需要一些時間令MuseScore變得更加完善成熟、能夠滿足人們日常的應用。但是他強調這曾經令我們覺得“無法想象的壯舉”不久后便能真正實現(xiàn)。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