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程弢 | 2016-08-13 12:20 | 專題:CCF-GAIR | 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峰會 |
學院派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地位舉足輕重,而實驗室就是一個誕生奇跡的地方,我們看到的很大一部分商業(yè)化的機器人、無人機以及無人駕駛汽車等都出自于此,那實驗室的人工智能項目是如何實現商業(yè)化的呢?
在CCF-GAIR大會的智能駕駛專場上,卡內基梅隆大學國家工程研究中心(NREC)研究主任Alonzo Kelly教授分享了他對機器人商業(yè)化的觀點。
實際上大學并不直接進行機器人的生產,但是機器人在市場上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們必須要進行商業(yè)化的轉化,幫助企業(yè)更好的生產機器人,以便于更好的使用。
目前NREC主要是進行移動機器人的研究,無人駕駛汽車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多數人對無人駕駛汽車的認知還只是谷歌無人駕駛汽車,但實際上無人駕駛汽車其實在15年前已經有各種的展示。
在項目當中我們發(fā)現其實在創(chuàng)造一個整體打包解決方案的時候有很多的專利權的申請要考慮到,所以我們就咨詢到一些公司給他們提供專業(yè)的咨詢服務,讓他們意識到產品在上市或者是商業(yè)推廣之前,在研究的階段就應該申請它的專利和知識產權的保護,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工作流程。
在我們開始的時候我們看到通過機器學院和研究院來進行開發(fā)工作,有知識的掌握、創(chuàng)新的掌握,以及教育,發(fā)表相關的論文,這中間有一系列的概念,再到了EC的階段,我們會關于這個產品的開發(fā)、集成和性能的可靠性等等,以及產品測試,到最后卡耐基機器人學院我們會專注它的生產、售后服務等等,同時我們考慮資金來源,像谷歌他們都有對無人駕駛行業(yè)進行收購或者是投資,在將來會是一個熱門的事情。
另外,機器人包括無人駕駛領域的人才也是非常稀缺的,尤其是工程師。要留住這些人才并不容易,在很多時候我們發(fā)現我們自己學院畢業(yè)的學生我們要把他們留校也不是一件易事,我們發(fā)現很多公司遇到的巨大的挑戰(zhàn)是來自員工和一個非常高精尖的人才的人才池的儲備。
在匹茲堡周邊的企業(yè),有一些企業(yè)是成功的,也有一些企業(yè)是孵化過程當中,也有一些是依托于大學的創(chuàng)業(yè)。在過去的十年里面通過我們卡耐基梅隆跟一些公司合作,他們有的是可能被同行業(yè)的大公司收購或者是兼并的公司。
看一下構建機器人系統(tǒng)里面有哪些工程的解決方案,我們手下有非常夯實的架構,這樣讓很多的工程更容易,還有很多工程領域的問題是很容易解決,一開始大家就比較有意識的用工程的角度和視覺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法。
現在用到的機器人很多時候和大家用到的軟件同步,在這個時候我們讓一些工作簡單的完成,很多時候大家說為了避免成本的增加可能會導致機器人的功能變得非常的簡單,智能程度非常低的機器人。大家覺得在工程里面比較好實現,但是他們的功能就有限了。
我經常被人問到我們的機器人不需要某些技術,我的答案是否則的,如果你要在這樣的機器人完全逃離GPS的話是不可能的,我們這么說不是為了增加成本,或者是成本方面的控制不夠敏覺。
看一下例子,首先我們說形式應該以功能為主的形式才有意義,比如說像一些有工作任務的機器人他們可能看上去非常大,如果不大的話可能是一些比較便捷的,還有一些機器人在成本上面可以控制得很好。
機器人完成任務可能比操作這么一個工程機械成本要更低,因為你看到如果是這樣的工程機械物的話在上面操作的人要舒服,這樣的成本是非常大的,所以這種錯誤的理解和觀念我們要改變,不是像取代原始機械和機器產品的機器人就比原始的產品更貴,這個是錯誤的。
我們有成功的例子來證明這么一個論調。我們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他們會說生物學的領域里面是不是在某種程度某一些領域可以由機器人,而事實不是這樣的,很多時候不是生物的演化是唯一的方法,我們有時候可以依賴于其他的產品像鐳射視角的擴容機,大家可以看一下大部分的在比賽當中很多的機器人過門檻的障礙的時候就摔倒了,我們的機器人可以很精準的抓取和實現這樣的動作操作,我們在萬人的竟技場上我們的機器人獲得了大家的矚目,表現得非常的穩(wěn)定。
我們完全可以用手工的工具打開開關,完成簡單的任務。如果我們的機器人能夠手抓電鉆,它可以完成所有的簡單的工作和任務的指令。我們的解決方案是一個過渡的變革性方案,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技術讓傳感器和機器人能夠獲取人眼睛的生物特征和功能。
現在有一個鴻溝,機器人自己進行了分析和學習,采用了一個方案能夠將車開出了這樣的溝渠狀態(tài),這個完全是在戶外的,所以有很多的衛(wèi)星定位,在地圖規(guī)劃的前提下我們的機器人完全可以完成比如說左轉、右轉,翻山越嶺這樣的指令,這個完全是按照GPS的地圖獲取的,你可以在戶外進行無人駕駛,你可以讓機器人開你的汽車。
在講到項目的時候,實際上我們要經過一個項目的流程:
第一個就是這個項目是不是可行,第二這個項目是不是持久,因為這個項目不但是科學研究,更多的是一種商業(yè)活動,我們也不想讓這個項目半途流程,或者是因為我們的客戶不喜歡我們產生的產品導致我們的企業(yè)夭折。
有的時候我們還要去跟我們的客戶進行大量的討論,因為他們覺得我們生產出來的機器人可能在市場上應用度不高,所以我們需要進行兩個問題的討論,第一個是可行性,第二持續(xù)性。
而大公司在技術上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雖然他們生產的有些機器人能夠進行自由的上下移動并且進行抓取的,但他們是還是需要人工的操控。
NREC會幫助他們去進行發(fā)明專利的申請。目前,我們的發(fā)明專利包括規(guī)劃、導航以及制圖。因為在今天軟件大多數工作實際上都是由機器自動完成的。想象一下,如果我們要建一個完全的自動化系統(tǒng)需要多少個編碼?
大概是135萬!
這其中有模擬、控制、規(guī)劃、巡航和其他的部分,而每一次編碼的成本是650美金,所以最終我們整個的花費是135萬美金,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資金,建一個自動化的系統(tǒng)就需要很高的成本,所以我們會跟幾個公司去合作,另外公司也愿意跟大學合作,因為這樣就可以去降低成本,而且也可以減少政府的資金的浪費。
NREC30%以上的項目都是由政府扶持的,所以我們會授權,企業(yè)我們還會幫他們去申請政府的資助,另外大學和企業(yè)做合作的話,有的時候是很難敲定合約的,大學有自己的管理系統(tǒng),而公司他們又希望能夠賺取高額的利潤,大學希望保守自己的研發(fā)機密,公司需要掌握這些研發(fā)機制,所以我們會跟公司簽這種不可僻陋的協議,對于某些項目大學不會把這個轉讓給他們的,我們跟其中一個公司實際上做過一個類似的,我們主要是給他們做機器人的感知系統(tǒng)的,其他的系統(tǒng)都是他們做自己的,我們就需要對所有的系統(tǒng)進行細分,到底誰需要哪一部分的知識產權。這個機器人更特別的就是它不僅是去對它周圍的環(huán)境定位,它還能發(fā)現環(huán)境中的樹在哪里,或者是車在哪里。
我們再講講授權,授權是比較復雜的,因為一般情況下在美國我們公司是直接自己去進行研發(fā)的,所以如果大學跟企業(yè)進行合作的話,就必須進行授權,對他們來講他們不需要直接去購買專利,這樣的話成本也更低,這樣如果成本低的話公司的利潤可能就會更高,大學獲利主要是授權費和版權費。
當然現在大家都機器人有各種各樣的猜測和預測,有人覺得機器人應該更便宜,有些人覺得機器人應該運行得更快。舉個例子左邊是主要用政府扶持的,我們花了4000萬美金,7年的時間憑空的搭建了這樣一個機器人。中間這個項目是2008到2015年做的,也是花了5年。右邊這個項目只花了200萬美金,1年的時間就做好了。
所以跟企業(yè)合作生產工業(yè)機器人的成本確實更低,而企業(yè)也解決了一部分技術問題,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