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1994年,James LaLonde 第一次來中國,當時的北京還沒有三環(huán),一眼望去,路面上全是自行車。
如今,James 儼然是中國通,能聽出別人的南方口音,也能在被問及“為什么把精力從 Native App 轉移到Web App”時,脫口而出“從夏天到秋天,我感覺最大的區(qū)別就是風有點涼,時候到了”,這種詩意且貼切的句子。
Drew 是 James 的員工,來中國的時間比 James 晚17年。和 James 一樣,在 Drew 看來,“那時候的中國很落后,美國已經(jīng)有了 Facebook、Twitter,而中國卻只有抄襲。”
所以在 Drew 的認知里,中國人最擅長的事情是從1到很多,而不是從0到1。
凡事皆有例外,“微信是中國第一個從0到1的產(chǎn)品?!盌rew 表示。而 James 所謂的“涼風”也多少與此相關。
2012年,James 有一半的時間在中國,一半在美國。他走在北京的街頭巷尾,觀察著每個人在用手機干什么。
同一個時代會在不同的人群里留下不同的痕跡,對 James 來說,這些“不同”是一個肉眼可見的商機。
“美國是Computer first,回家的第一件事是打開電腦。你不可能在地鐵里看到一個人用手機看電影。日本有,韓國有,中國也有,但美國沒有。”
同時,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所以,James 決定在中國做一個代理公司——游道易,分發(fā)優(yōu)秀的海外游戲軟件。業(yè)務范圍是:國內(nèi)做 iOS 與“各種 Android ”,國外做 Google Play。
Drew 2013 年加入這個公司,在他看來,那是手游的黃金時期?!盎?萬美金就可以做一款好的手游,收益也很高。 ”而他需要做的事情只是說服國外的開發(fā)者接受免費下載:
“2013年之前,在國外幾乎所有的游戲都是1美金,需要付費。我跟他們說,如果跟我們合作,我們能保證你賺更多的錢,但是必須免費下載。”
開發(fā)者表示:“那不可能?!?/p>
事實勝于雄辯,Drew 常舉的例子是,“一款1美金的游戲在中國上線6個月,它的下載量能達到3萬,可當它免費后,依靠應用內(nèi)消費,收入反而會增長10~20倍?!蹦菚r候,錢太好賺了。
到了后期,游道易基本上停掉了代理業(yè)務,開始自己開發(fā)游戲。
暴利的行業(yè)從來不缺跟隨者,手游的拐點出現(xiàn)在2014年。雖然 Drew 不太愿意透露他們當年的狀況,但他跟我分享了一篇文章,上面寫著:
“2014年如果要做一個手機游戲,要用至少100萬美金去做廣告,包括電視臺廣告。”
另外,指數(shù)級增長的成本并不是唯一障礙,由于同時負責不同渠道在不同區(qū)域的分發(fā),Drew 能真切地品嘗到 Android 碎片化在中國產(chǎn)生的惡果,并對此心有余悸:
“Google Play的話,我只需要把 APK 上傳就完事,5分鐘就能把游戲軟件發(fā)布到全世界,但是中國的 Android 市場我可能要花一個多月,給每一個渠道適配,還要花錢,太麻煩了,我不想再做。 ”
對此,James 倒沒有太困擾,作為一個生意人,他認為自己的專業(yè)是判斷。按照以往的節(jié)奏,在這三到五年的節(jié)骨眼上,他往往會選擇開一個新公司。不過與以往又不太一樣的是,他有一種感覺,這次的轉變或許會暗合一個時代的拐點。
作為從業(yè)多年的互聯(lián)網(wǎng)人士,Drew 和 James 有一個共識,“Tech Circle一般就是 8 年到 10 年,而 2008 年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 8 年了?!敝劣跒槭裁磸?2008 年開始算,“因為那是 App Store 出來的時間?!?/p>
2012 年圣誕,James 在 Facebook 上更新了最后一條動態(tài),“Merry Christmas,bye-bye?!贝藭r,他用了一年微信,很確定這是一款自己一直在等的軟件。當時,這是一個純個人的判斷,不久后,他才見識到了微信更“瘋狂”的一面:
“美國 90 后也用很多類似軟件,但用這些的比老人多。在中國,老人們也在用微信,幾乎所有人都在用,這在美國是不可能的?!?/p>
當然,James 倒沒有遠見卓識到,有一天自己會把生意也放在上面。畢竟,那時候微信支付還沒出現(xiàn)。
Drew 收到的第一個微信紅包是在 2014 年的年會上,他毫不掩飾自己當時的震驚:
“OMG,this is real,大家都在發(fā)紅包,我嚇一跳,這個是真錢。我瘋掉了,不會相信這是真的,這在國外不會發(fā)生?!?/p>
“在美國,有人用 Apple Pay,但用的人很少,我感覺未來在這里?!盝ames 補充道。
那時他們的辦公室在望京SOHO,根據(jù) Drew 的體會,樓下的店鋪幾乎在半年時間內(nèi)就普及了微信支付,“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非常快,你不會記得以前沒有微信支付的生活,記不住的,這個太爽了?!?br/>
至此,他開始尋思,也許“微信 App”是個好主意,這里離錢近,離用戶也近。
“這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一個頁面,Yoli 就在這里?!盌rew 指著微信第一屏告訴雷鋒網(wǎng)。
Yoli 是一款完全依托在微信上的英語教育應用,學生用公眾號,老師用企業(yè)號,兩者通過微信對話。Yoli 的商業(yè)模式類似滴滴,課時被控制在 15 分鐘,通過篩選的老師會在大洋彼岸搶單,及時響應學生的對話訴求。
根據(jù)歷史軌跡,平臺的更迭往往是游戲打頭陣,不過與很多 H5 開發(fā)者有所不同的是,Drew 和 James 都不認為游戲是第一選擇。
一方面,“游戲是強體驗的東西,如果要做這個東西,最好還是做 Native App”;另一方面,H5 游戲曾經(jīng)在微信上火過,但很快銷聲匿跡。除了官方口徑的誘導分享以外,Drew 不憚說出騰訊本質(zhì)上是一個游戲公司的事實。
所以他們選擇了受眾同樣廣泛的教育,同時,在體驗方面,嚴格圍繞微信原生的交互做文章。
“如果要加載很多頁面,速度會非常慢。Yoli 的核心就是微信溝通,比如發(fā)語音發(fā)文字都在微信的對話欄里,H5 頁面放在外圍,用戶會覺得很爽。”
產(chǎn)品上線的那天,Drew 毫不意外地失眠了。他深知自己提供的服務是有價值的,所以并不擔心沒人用,但他很怕大洋彼岸的同胞不搶單,自己得瘋狂地上課。
但這種狀況并沒有發(fā)生,產(chǎn)品上線之后,他們幾乎沒上過課。而在談話間隙,James 出去買了一杯咖啡,回來時他拿出手機告訴我,“就在剛才,12 節(jié)課上完了。”
雷峰網(wǎng)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