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咲甜 | 2016-10-11 16:29 |
說起“國定”(國產(chǎn)定制耳機),這幾年可以說是風生水起,各大品牌可謂百花齊放,而其中NF AUDIO是頗為特別的一個品牌,講究中正的調(diào)音以及“戰(zhàn)力”極高的創(chuàng)始人“老羊”無疑都是品牌特色。而筆者最近也收到了第一批(如無意外應該是第一條,當然做人還是要低調(diào)一些)的私膜NF6耳機,趁著這個機會就跟各位分享一下這款新品。
以下分享基于私模NF6零售版,和巡回試聽的公模版在聲音上會略有區(qū)別,另外為了搶首發(fā)耳機本身沒有經(jīng)過足夠長時間的煲機,聽感部分僅供參考。
既然是首發(fā),當然還是要寫得流水賬一點,在寫聽感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款號稱“隨身天花板”的耳機的一些基本信息:
NF AUDIO NF6
單元配置:六個平衡電樞單元(即我們俗稱的動鐵)
分頻:4分頻(9顆元器件)
靈敏度:106dB@1kHz
阻抗:18Ω@1kHz
頻響范圍:8-30kHz
失真:<0.5%
隔音:26dB
從參數(shù)上看,NF6似乎沒有很特別,單元數(shù)按照現(xiàn)在流行的套路來算只能說是中等(畢竟不少品牌的單元已經(jīng)上雙位數(shù)了),從靈敏度和阻抗上看算是低阻高敏的一款耳機(然而它并不算十分好推,下文會提到)。最特別的是NF6一次用了三家的動鐵單元,分別有大家熟知的Knowles婁氏的BK系列和ED系列單元、Sonion聲揚的3300系列單元(復合單元),以及NF AUDIO和倍聲聲學聯(lián)合開發(fā)的動鐵單元(復合高頻單元)。
當然,自己的耳機我不會舍得去拆,這里就上一張官方拍攝的NF AUDIO自主研發(fā)單元的美照吧。看過一些人稱這個單元僅僅是“打標”,但是據(jù)筆者了解(筆者有幸參加過倍聲動鐵單元的發(fā)布會),倍聲在和廠商合作的時候,是會按照具體廠商的需求進行特別開發(fā),而NF AUDIO這款單元就和倍聲深入合作的產(chǎn)物,它在一些指標和材質(zhì)上和倍聲的其他動鐵單元存在差異。
老羊在開發(fā)這款耳機的時候在分頻方面是下了大工夫的,NF6的內(nèi)部甚至直接塞了一塊面積很夸張的電路板做分頻,這也是NF6的宣傳“9顆分頻元器件”的由來。雖然料很足,不過分頻數(shù)量并不驚人,一共有低、中、中高和極高四路分頻。從這個分頻架構(gòu)來看,NF6也沒有隨大流加強低頻的量感,我們知道有不少多分頻的耳機都會有極低頻和低頻兩路分頻,而NF6從這方面似乎有意加強高頻方面的處理。PS:筆者還是比較期待國內(nèi)會出現(xiàn)類似SE5WAY這類一個單元對應一個分頻的耳機,想想5單元5分頻5導管的“555”怪獸組合,聽起來就特別霸氣。不過這樣處理起來估計會遇到很多麻煩,只能YY一下老羊?qū)沓鲆粋€NF6 Plus,使用“666”的配置。
既然是定制耳機,大體上外形都很接近(畢竟要根據(jù)耳印來做),不過每一家用的材質(zhì)、導管長度、顏色、面板設計和腔體大小都是千差萬別,也造就了各式各樣的定制耳機。
NF6依然附送了一個Pelican 1010的防水收納盒,這個盒子市場價在100元左右。
筆者定制的NF6在Artwork的選擇方面雖然不算十分復雜,不過也應該能充分體現(xiàn)“定制”的風格,左邊采用透明紫色腔體+拉絲藍色面板+個人簽名logo,右邊則是透明綠色腔體+木紋面板+NF的品牌logo。
出來的效果基本是符合預期的,不過色澤上似乎有點過于“暗黑系”了,右邊面板的細節(jié)不容易看出來,這也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筆者的NF6是首發(fā)的第一條,所以編號也很特殊,是NF6000*,編號前面還會有使用者姓名的前綴,不過這個刻字只有其中一邊有,刻在耳機頂部。
NF6采用硬模設計,導管不算非常深入,大概是剛到“第二彎道”的位置。
導音孔也是延續(xù)了NF系列的特色,采用多合一的結(jié)構(gòu),據(jù)說這樣的設計能夠增大聲場,壞處當然也很明顯,就是容易讓臟東西掉到孔內(nèi)。類似的設計其實比較少見,主流產(chǎn)品里只有來自德國的VE(Vision Ears)和Rhines兩個品牌使用類似的導音孔設定。
和大部分定制一樣,NF6也使用了可換線的設計,也使用了主流的0.78mm雙插針,需要吐槽的是NF AUDIO的相位竟然和其他使用0.78mm的耳機相反,信號+極在下方,而其他耳機則在上方。如果手持大量土豪級升級線的同學就要特別注意了,訂做NF耳機的時候要特別說明這一點,讓+極設置在上方即可和現(xiàn)有升級線完美兼容。雖說理論上左右兩邊相位相反不會造成很大的聲音變化,不過這樣反插著心理上還是略有點別扭。
一款耳機,聲音當然是立足之本,NF6作為NF AUDIO首款多單元高端耳機,在聲音表現(xiàn)方面也備受矚目。經(jīng)過在廣州、北京等地的試聽活動,不少發(fā)燒友也對NF6公模分享了自己的聽感體驗,大部分玩家還是給予很正面的評價的。不過也有部分少有認為NF6極為難推,推好以后可以和拜亞動力的T1一戰(zhàn)甚至還能勝出,看來大家的看法還是有比較大的區(qū)別。
首先說一下試聽的器材
耳機:NF6、NF4、VE6 X1(為了公平,這里統(tǒng)一使用NF AUDIO的原裝線材)
隨身前端:iPhone 7 Plus、飛傲X7+AM3平衡模塊
臺機:PC+Benchmark DAC2L+BHA-1
音樂:雜食向,人聲為主,當然歌曲本身肯定都是足夠“Hi-Res”的。
直推聽感
由于NF6的確比較“吃電流”,所以在直推上沒發(fā)揮出該有的實力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所以這次的聽感也分為直推和上臺兩種情況。從參數(shù)上看,NF6是一款高敏低阻的耳機,但是事實上它并不好推。
首先是iPhone 7 Plus,手機屆的當紅炸子雞,各個方面都在手機中起到了表率的作用。可惜在音頻方面這一次蘋果帶了個壞頭,竟然去掉了3.5mm的接口,對于喜好聽歌的我們來說這是個災難性的決定。雖然蘋果很“好心”地配了一條Lightning轉(zhuǎn)3.5mm的轉(zhuǎn)接器,不過聽歌的時候掛著尾巴,想聽歌的時候不能充電,都是十足尷尬的事情。
聲音素質(zhì)來說,iPhone 7 Plus和前代是略好于前代的(不過差距很小),在Lightning轉(zhuǎn)3.5mm轉(zhuǎn)接器里面有一顆型號為338S00140的Codec。iPhone 7 Plus接上NF6,第一耳朵并沒有說完全沒法聽,聲音的基本走向依然還是能聽出個一二,素質(zhì)相比之前的產(chǎn)品(這里以NF4為例,畢竟是自己私膜,聽過的時間比較長。不過估計NF3和NF3Bass才是主力)有明顯提升,由于單元數(shù)上去了,聲音密度也隨之有可聞的提升。但是可以感受到聲音放不開,高低頻都沒發(fā)揮出來,聲場也有些窄,聲音走向則是平衡略為偏亮的聲音,不過總給人一種四缸的BMW X6的無力感,看得出NF6還有很多力氣沒使出來。
換上使用AM3的X7,這里沒有用平衡口,就算在3.5mm口已經(jīng)相比iPhone 7 Plus有明顯提升。推力方面,AM3已經(jīng)基本能滿足NF6的“苛刻”要求,AM3已經(jīng)不是什么省油的燈,在非平衡口下已經(jīng)可以達到170mW(32Ω)以上的輸出功率,而像iPhone這樣的手機一般只有可憐的20mW左右。在“響度”方面,這里也給一個參考,X7+AM3調(diào)節(jié)高增益,使用3.5mm口,NF4需要40以上的音量會有比較合適的聲壓,而NF6則需要50以上,從“推個響”的角度而言,NF6明顯比NF4更難。此時評價NF6的聽感應該是比較有參考性的,畢竟一般燒友應該大多數(shù)使用這個檔次或者差于這個檔次的前端。首先定義上來看NF6是一款聲音風格很平衡的耳機,相比NF4的平衡偏中高頻而言,NF6的適應性會更加廣一些,因為它的低頻明顯更加扎實,無論是低頻的量感還是質(zhì)感都更為優(yōu)秀。單元數(shù)量的增多,讓NF6在聲音的解析力和聲音密度方面都有明顯且較大幅度的提升。放到具體三頻來說,低頻的下潛有了不小的加強,聲場也明顯大了一圈。低頻的量說不上洶涌澎拜,但是也算是做到了拳拳到肉,相信這次不需要再出一款“NF6Bass”了。中頻方面厚度增加而且更顯沉穩(wěn),相對來說NF6會更適合男聲的演繹,NF4會顯得清瘦一些也更飄逸,更適合女聲。當然這里只是談及“適合度”罷了,聲音素質(zhì)已經(jīng)不是一個級別的較量了。中頻的細節(jié)、密度,也都是NF6更出色。高頻方面,中高頻的銜接上NF6會更為順滑一些,極高頻的延展性方面也要優(yōu)于NF4,就高頻而言,NF6已經(jīng)做得相當不錯,這應該是得益于自主研發(fā)的高頻復合單元以及分頻上的處理。
接下來是重頭戲,和VE6的PK戰(zhàn)。VE6是一款爭議比較大的旗艦定制耳機,分析原因一個可能是公模在聲音上發(fā)揮不好,另外一個可能是部分批次出現(xiàn)了不少質(zhì)量問題以及“拖單事件”導致它的“民望”較低。筆者的VE6應該屬于較早的批次,比較幸運的是沒有出現(xiàn)什么做工和質(zhì)量方面的問題,聲音方面也沒有部分燒友說的低頻殘廢。值得注意的是這里對比的是VE6 X1,即低頻相對較多,高頻和透明度相對克制的版本。首先從信息量和素質(zhì)上來看,VE6對NF6已經(jīng)是較接近的水準,不會有VE6對比NF4那種明顯的素質(zhì)差異。從X7直推的情況下,VE6的總體控制力還是要優(yōu)于NF6,畢竟VE6在直推方面還是有較為針對的“優(yōu)化”的。高頻方面,在自家對比中NF6的更出色的高頻延伸和順滑度在和VE6對比中已經(jīng)處于劣勢,估計換了VE6 X2的話差距會更加大一些。中頻方面,VE6的人聲要更貼耳一些,解析也要更出色,而NF6的中頻相對VE6更厚,相對來說“鐵”味也會少一些。低頻方面,NF6的低頻量感明顯會更大一點,不過下潛和質(zhì)感方面還是差于VE6。直推這個環(huán)節(jié),兩者對比還有差距,畢竟NF6不是那么好伺候,此外VE6是經(jīng)過充分煲機的,而NF6沒有,這樣的結(jié)果也在我們意料之中。
早有聽聞NF6上了臺機就會爆發(fā)出無窮的潛力,這里也使用一款足夠“大力”的BHA-1作為耳放進行試聽。果不其然,俗話說大力出奇跡,NF6在一款如此暴力的耳放(32Ω最高可以達到2.9W輸出功率)的伺候下,果然變得服服帖帖了。這下是該有的都有:解析力、聲場、寬松度、聲音動態(tài)各方面都已經(jīng)有爆發(fā)式的提升,這讓我一度懷疑老羊在調(diào)音的時候是不是用的臺式耳放。NF6上了臺機,就猶如打通了任督二脈,相比之下國磚的直推三頻顯得擠在了一團。最讓人驚訝的是整體聲音在三頻竟然都有不小的提升,完全沒有推過頭的感覺。高頻方面延展性更進一步,聲場大了兩圈,尤其縱向的聲場表現(xiàn)的確讓人驚訝。中頻的質(zhì)感、分離度和透明度在這個價位的塞子里面已經(jīng)挑不出什么刺了。低頻方面,在國磚直推中的下潛和質(zhì)感不足的問題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換來的是氛圍感和質(zhì)量頗優(yōu)的低頻表現(xiàn),當然,要說寬松度、順滑度跟大耳相比還是有一耳朵的差距。此時的NF6面對VE6已經(jīng)有了足夠的底氣,后者上臺機以后雖然也有提升,但是相比前者的飛躍還是顯得步伐小了一些。臺機下對比NF6和VE6,基本可以認為是素質(zhì)相若,當然兩者的聲音風格還是有不小的差異。中高頻方面,VE6的銜接會更自然一些,高頻的信息量也會更多一些,不過差距不大。中頻NF6相比直推厚度有所減低,不過依然比VE6厚一些,兩者聲音密度接近,NF6更直白一些,VE6會更有感情一點,中頻解析力VE6略為占優(yōu)。低頻量感NF6相比直推要收斂很多,不過低頻依然略多于VE6,對于一些低頻控來說,上了臺機的NF6可能會出現(xiàn)“不夠用”的問題,VE6被定義為“低頻殘廢”也就不奇怪了??偨Y(jié)一下,上了臺機以后,NF6已經(jīng)有了叫板VE6的實力。
作為一款定制耳機,本應該為隨身聽甚至手機服務,不過從NF6的特點來看,似乎它是一款遇強則強的產(chǎn)品。從手機→隨身聽→臺機三步走的提升來看,NF6是少有的差異明顯而且三頻都有大幅度提升的一款耳機,這和其他多單元動鐵耳機的特性不太一樣。就產(chǎn)品本身的搭配來說,它最合適的前端應該是4k或者以上的國磚,這個價位的產(chǎn)品不會說有嚴重推不開的情況,能發(fā)揮出它應有的價值。從這次的體驗來看,NF6是一款適合折騰并且有很大潛力可以挖掘的定制耳機,充分發(fā)揮實力的NF6在7k價位上是非常有競爭力的,但是如果硬要用手機搭配實用,可能效果上就會大打折扣了。
本次NF6的首發(fā)體驗和分享就到這里結(jié)束了,由于時間的問題,NF6沒有經(jīng)過足夠的煲機,相信煲好以后它還會有一定的提升。而考慮到對比時更方便和直接,這次幾款耳機統(tǒng)一使用的只是NF AUDIO的原裝線,如果搭配各種高端線材甚至平衡線,NF6和VE6都會有更出色的表現(xiàn),以上是本次對比的一些遺憾。
雷峰網(wǎng)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zhuǎn)載。詳情見轉(zhuǎn)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