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張馳 | 2017-03-30 20:04 | 專題:2017云棲大會·深圳峰會 |
經過七年多的發(fā)展,阿里云無疑是國內云計算的龍頭,雷鋒網了解到,它目前已經有200多萬客戶,也同時在做全球化布局。在昨天的深圳云棲大會上,阿里云發(fā)布了包括ET醫(yī)療大腦、工業(yè)大腦和機器學習平臺PAI 2.0在內的諸多產品。
阿里云總裁胡曉明表示,希望能把集團的技術以產品化的方式,服務更多的創(chuàng)新企業(yè)和政府機構。前段時間啟動的NASA計劃,也是希望加大對技術的投入,服務整個產業(yè)。
而除了云計算與大數據,阿里更看重的是人工智能對產業(yè)的影響。胡曉明稱,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讓所有數據都在線化,進而讓數據成為了一種資源,可以參與決策,解決交通、金融和醫(yī)療等行業(yè)的問題。基于數據在線與算法和計算力的整合,可以產生新的價值。
會后,胡曉明與阿里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iDST視覺計算負責人華先勝,以及資深總監(jiān)李津接受了包括雷鋒網在內的媒體的采訪,對AI和云計算做了交流。
胡曉明稱,阿里談的機器智能與其他人不一樣,而是關注技術如何為商業(yè)創(chuàng)造更多價值。阿里云希望讓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希望機器智能成為人類的幫手。他表示,這也是做城市交通大腦的原因,因為這是非常復雜且完全多變量相互干擾的場景,復雜程度超過任何行業(yè)。希望通過解決或改善這個問題,去提升在人工智能上的技術積累。
這次推出醫(yī)療大腦,與醫(yī)院合作天池醫(yī)療AI比賽,是希望醫(yī)療大腦能對于醫(yī)生起到輔助作用,解決實際問題。華先勝表示,醫(yī)生的價值是個性化的經驗,而醫(yī)療大腦能做的,不是替代醫(yī)生,而是增強能力。
機器能做的,一是加快醫(yī)療影像分析的速度,醫(yī)生的速度一般可能是20到30分鐘,而機器是以秒級為單位。二是算法可以幫助做到算無遺漏,把有問題的地方都識別出來,然后讓人去驗證。另外,一個醫(yī)生的經驗是屬于自己的,而機器可以將這種經驗聚合起來形成新的經驗,這對醫(yī)生和患者及產業(yè)都是正向的。
而且,從應用著手也會促進人工智能發(fā)展。按閔萬里的說法,創(chuàng)新實踐能反哺科研,當科研與應用打通后,能形成良性的互動。
關于無人駕駛,阿里也是這種思路,它更關注的是解決交通問題。雷鋒網曾報道,阿里云正在發(fā)展杭州城市大腦,用人工智能技術指揮紅綠燈,而在廣州出嘗試使用互聯(lián)網加訊號燈,改善交通問題。
李津表示,關于自動駕駛,要分為點和面。自動駕駛是很高的點,但不是一個面。Google最早開始做自動駕駛,但不是非常成功,這是因為它將這件事情當作科學研究,而沒有當作可以落地的場景去解決,以至于現在通用、本田等車廠反而更快。
他認為,整個系統(tǒng)從多維度考慮,復雜性就會增大。不是有了自動駕駛就能解決一切問題,自動駕駛是解決了一項功能,而功能不能代表車的能力。而阿里做城市大腦,是對產業(yè)的多維度改造,而且更多是賦能出去,讓更多人的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家解決問題。
這是不一樣的出發(fā)點,落地中也會有不一樣的問題。所以李津認為,做自動駕駛是在解決阿里平臺的一個點的問題?!八赃@就是為什么我覺得,這么多人做自動駕駛是很開心的事情,因為所有人都去解決一兩個點的問題,我們的平臺就可以徹底做成?!?/p>
城市大腦以交通作為第一個場景,目前這個交通場景沒有自動駕駛的部分,而更多的是要對城市數據要有感知,通過視覺數據,運營商數據以及公交數據等,看到整個城市的狀況并進行分析。
不過這并不是說阿里對自動駕駛不感興趣。
胡曉明稱,在AI層面上談得更多的是無人駕駛,但用輔助駕駛比無人駕駛來得更加精準。他認為,關于汽車,一是清潔能源問題;二是能讓車像互聯(lián)網的終端一樣,給駕駛者帶來更多愉悅感和便捷;三是把人工智能技術用在輔助技術上。
所以阿里選擇尊重傳統(tǒng)汽車產業(yè),讓它們參與到互聯(lián)網的研發(fā)。比如,與上汽合作YunOS Auto。當然,阿里也會往輔助駕駛參與,不過是希望人工智能成為駕駛者的助手。
閔萬里表示,任何一個產品發(fā)布,會先讓阿里云自己的技術試用。所以,PAI 2.0已經用它來解決實際應用。發(fā)布產品的規(guī)劃當中,有一個大前提是阿里自己用得怎么樣。而具體的時間,完全取決于有沒有更多新案例。
阿里此前已經發(fā)布了一個大數據平臺數加,不過他解釋稱,數加是大數據應用和解決方案,幫助客戶的數據在公共云上很好的挖掘,而挖掘的工具是PAI。所以數加平臺是更大的概念,上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另外,PAI 2.0不是強依賴于某一個底層的結構,而是一種數據挖掘的實現,實現如何進行分布式,使效率提升上去。他還表示,不會被某一個底層架構綁架。
在云計算上,有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除了創(chuàng)業(yè)公司使用公有云,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yè)也在擁抱云計算。
胡曉明稱,政府在驅動更多企業(yè)響應云計算與大數據,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和郵政等央企。他認為,很多大型的國企是被壓縮的彈簧,當手一松,它們反彈起來會更快,此前影響國有企業(yè)是最難的,但現在反而容易。倒是民營企業(yè)可能沒有對技術的前瞻性把控。
阿里云也發(fā)布了新的專有云Apsara Stack V3。作為國內公有云的一把手,這是否代表著一種折衷與妥協(xié)?
閔萬里稱,不管混合云、專有云還是公有云,重要的是看能產生的價值和達到的效果。目前階段,不一定是走混合云或公有云的道路,而是看合作方的數據狀況,以最小代價提供云服務,這其中包括時間成本和機器投入。特別是對醫(yī)療機構,數據在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最開始的目標是創(chuàng)新者,到如今的政府機構和國企央企,這是一個推進的過程。
在芯片方面,李津認為云計算是一個端到端的產業(yè),會深度整合底層的整個交付能力,會經歷從服務器向部件化再向芯片的遷移,然后到芯片的深度定制,以及算法和自己特性的整合。在通用的領域做了大量的技術之后,包括Google與亞馬遜,一定會去做芯片。
他認為對芯片的訴求是所有科技公司都會面臨的問題,是一個通用型的問題。所以,阿里云在看基于ARM架構的芯片體系,也在參與FPGA芯片的工作,以此構建技術能力,降低成本形成效率,提升運算速度。
在這次大會上,阿里云又降價了。新開服的華北3數據中心降價20%,以及CDN大陸地區(qū)的產品組合降價35%。不過它的解釋是,產品的定價要追求是否是由技術的進步,帶來的技術紅利釋放。
李津稱,華北3是國內最大最高效且綠色能源最合理使用的地方,從成本和服務能力上講可以降價。
他進一步稱,背后還有更多潛移默化的事,是通過產業(yè)鏈的整合,得到的最集約化的成本。由于云計算公司和平臺的集約化,讓產業(yè)鏈發(fā)生大的擬合與蛻變,營收指標只是一個表象,更重要的改變是對基礎產業(yè)的改變。降價的背后是對產業(yè)鏈整體集約化能力的改變,對技術和芯片業(yè)制造的改變。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本專題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