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可能都想不到,你有多喜歡摸自己的臉;
你可能都想不到,摸臉這個行為是為了聞自己的氣味;
你可能都想不到,摸臉有多少潛在危害;
......
你想不到的這些事,發(fā)表于《皇家學(xué)會學(xué)報B》的評論文章都已經(jīng)想到了。
摸臉是靈長類動物的一種普遍行為,無論是人類的近親,還是人類自己,都會有不自覺地摸臉行為。
此前,賓夕法尼亞大學(xué)對大猩猩、黑猩猩和紅毛猩猩開展了一次摸臉觀察實驗。結(jié)果顯示,在 20 分鐘的觀察時間里,大猩猩、黑猩猩和紅毛猩猩的摸臉頻率分別達到 19.87 次、24.2 次和 12.12 次,大概每分鐘會觸摸一次面部。
值得一提的是,在另一項研究中,猴子在一小時內(nèi)觸摸 51.33 次面部;其觸摸頻率與猩猩的觸摸頻率十分接近。
另外,賓夕法尼亞大學(xué)也對人類的摸臉行為進行了觀察,時長同樣為 20 分鐘,18 名參與者平均摸臉 13.33 次,十分接近于紅毛猩猩的摸臉頻率。
《皇家學(xué)會學(xué)報B》的評論文章中也提及了相關(guān)觀察研究。在電視節(jié)目觀眾區(qū)中,截屏畫面有 15 個觀眾,其中 3 人把手放在鼻子附近,2 人放在嘴巴附近;也就是說,在隨機截取的畫面中,有 1/3 的人都在摸臉。
通過多次的觀察,研究人員認為靈長類動物存在高頻率的摸臉行為。
那么,為什么人類會頻繁地摸臉?
《皇家學(xué)會學(xué)報B》的評論文章指出,摸臉行為可能是一種獲取自我和他人嗅覺信息的途徑;也就是說,摸臉可能是一種嗅覺行為。
為了驗證這一想法,研究選取了 160 名志愿者,讓他們自由打招呼,之后進入觀察階段,將手放置眉毛下方到下唇上方區(qū)域視為臉部觸摸。結(jié)果顯示,在觀察期內(nèi),志愿者觸摸臉部的時間約占了 22%。
那么,這些志愿者是在聞手上的氣味嗎?
為了進一步推進研究,研究人員挑選了部分志愿者,測試志愿者觸碰鼻子后的鼻腔氣流變化。一般情況下,如果吸入的氣流量超過了正常呼吸時的 15%,即為“聞氣味”。
結(jié)果顯示,當(dāng)志愿者把手放在鼻子附近時,其吸入氣流量增加了近一倍;也就是說,志愿者的摸臉行為,確實是在聞氣味。
不僅如此,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當(dāng)志愿者與一些有特殊香氛的人(比如,噴了香水)握手后,志愿者會花更多的時間聞手上氣味。
那么,為了聞氣味的摸臉行為,究竟在聞些什么呢?
評論文章指出,當(dāng)人們通過摸臉聞自己的手的氣味時,其實也是在聞自己接觸過的物體的氣味。
研究認為,人們聞自己的手時,一般不會直接聞到手本來的氣味,而是會聞到一些額外的香氣,如香水味,洗手液的味道等。另外,手上的味道也可以間接告知人類是否觸摸了一些不好的東西。
但由于人類摸臉的頻率較高,這種高頻率的自我嗅探更傾向于索求自我內(nèi)在相關(guān)的信息,而非外部氣味來源。由此,研究認為,無論是主動還是潛意識,摸臉聞氣味的過程其實是一種自我認同感。
這類似于“照鏡子”的行為,人們通常會通過照鏡子確認自己妝容、著裝是否妥當(dāng),通過鏡子尋求一種“自我認同感”;摸臉聞氣味亦是如此,尤其在沒有鏡子映射的條件下,聞自身氣味也能夠滿足自我認同感。
研究指出,摸臉聞氣味的行為不僅能夠了解自己,得到自我認同感,還能夠提供一些令人放松的信號,有助于應(yīng)對這種自我威脅的情緒。
當(dāng)人們緊張時,會下意識地觸碰鼻子、摸臉,這些行為正是通過聞自己的氣味來緩解不安,減少焦慮感。同樣,尷尬時,或者犯錯誤的時候的捂臉行為亦是如此。
不過,頻繁地觸摸面部也存在著一些弊處。
從疾病傳染的角度來看,新冠期間,為了避免病毒傳播,醫(yī)護人員建議不要隨意用手觸摸眼睛、鼻腔粘膜和嘴唇等位置。
另外,研究還指出,高達四分之一的呼吸道疾病是由手觸碰臉導(dǎo)致的??梢?,經(jīng)常用手觸摸臉部容易導(dǎo)致疾病的傳染。
從皮膚保護層面上看,在觸摸臉部時,手部細菌容易帶到面部肌膚,長期的摸臉習(xí)慣會反復(fù)刺激肌膚,傷害肌膚屏障,嚴重情況可能會引起肌膚疾病,如肌膚敏感、面部痤瘡等。
值得說明的是,由于摸臉行為造成的負面影響多是基于手部不潔凈、摸臉頻次高,摸臉本身的單一行為并不會導(dǎo)致疾病,否則,這一行為會在人類行為清單中減到最低限度,或者直接進化褪去。
所以說,摸臉雖有好處,但也不能太頻繁。
雷鋒網(wǎng)注:文章配圖均來源于 The Royal Society Publishing 雷鋒網(wǎng)雷鋒網(wǎng)
參考資料:
【1】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tb.2019.0372#d3e349
【2】https://www.linkresearcher.com/theses/d64fc47c-23ad-4c13-9e0b-d7f1a895de96
【3】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05154
雷峰網(wǎng)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詳情見轉(zhuǎn)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