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劉芳平 | 2017-11-22 01:25 |
圖片制作者:Tracy Ma
雷鋒網消息,據彭博社報道,來自知情人士的爆料顯示,一直被認為在智能音箱大戰(zhàn)中落后他人的蘋果,原來早就有相關的研發(fā)項目,只不過經過屢次取消、拖延和恢復,最終的產品 HomePod 被拖到明年才能上市。
消息稱,早在 2014 年的時候,蘋果的智能音箱項目就已經進行了兩年左右,結果被亞馬遜的智能音箱 Echo 打亂了陣腳。
當時蘋果的工程師們還開玩笑地互相指責對方把項目機密泄漏給了亞馬遜,然后還買了 Echo 回來拆了研究,并很快發(fā)現 Echo 的音質不怎么樣,于是回去繼續(xù)研究更好的音箱。
又過了兩年多,這期間亞馬遜的 Echo 大火,變成智能音箱的標桿。與此同時,據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屢次放棄又恢復了自己的智能音箱項目,他們表示,這款產品經歷了多次調整(一度高達將近 1 米),原因是蘋果的主管們很難為這款產品在用戶的家里,和蘋果的產品服務生態(tài)中找到合適的位置。
最終,蘋果終于下定決心做這款產品,他們認為做款音箱可以讓用戶又多了一個保持忠誠的理由。但也因為這樣的拖延,雖然相比亞馬遜蘋果擁有 Siri 和 AppStore 這樣的巨大的前期優(yōu)勢,他們還是只把 HomePod 定位成 AirPods 一樣的配件產品。
HomePod 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蘋果在音箱上的猶豫不決,直接的結果就是讓亞馬遜占了先機。當今年 6 月蘋果正式宣布 HomePod 產品時,亞馬遜的 Echo 系列已經推出將近三年了,而且,原本預定要在今年 12 月上市的 HomePod 也跳票到了明年初。
目前,Echo 系列產品的銷量已達千萬級,反應迅速的 Google 則坐上了老二的位置。Echo 擁有數萬技能,已經形成不小的生態(tài),而蘋果的 HomePod 的主要功能是從 Apple Music 播放音樂,接入蘋果的 HomeKit 產品,以及通過 iPhone 發(fā)信息等等,遠不及 Echo 多。
“這真是錯失了一次大好的機會”,一位匿名爆料者稱。蘋果官方對此則拒絕回應。
HomePod 最早起源于一群 Mac 音頻工程師在大約 5 年前搞的一個業(yè)余項目,他們想開發(fā)一款比 Bose、JBL、哈曼這些廠牌音質更好的音箱。需要一提的是,這種自己搞的小項目在蘋果內部挺常見的,而且是受鼓勵的,只要員工的日常工作沒有受到影響。
這群工程師想要開發(fā)一款可以讓音箱發(fā)燒友都為之高潮的產品。他們從幾個大音箱廠商引入了幾個人,夢想著把一項廣受期待的技術完善起來。
這就是名為“beam forming”的技術,它可以把聲音導向房間里的某個特定位置,創(chuàng)造出沉浸式的 3D 音頻體驗。(其它廠商也在這項技術上發(fā)力,Sonos 在十月發(fā)布的智能音箱就搭載了;下月要推出的 Google Home Max 也會用上;亞馬遜 Echo 麥克風則利用這項技術讓用戶可以在房間里的任意位置對音箱發(fā)號施令。)
蘋果決定使用 beam forming 技術后,設計師就嘗試了多種不同的產品形態(tài)。其中一款原型看起來像是一塊前面帶有網眼屏幕的扁平面板。另一款的高度是現在發(fā)布的 7 英寸 HomePod 的 5 倍,里面放了數十個揚聲器。
蘋果一度想把這款產品放在 Beats 的品牌下面,后來又放棄了。還有討論想給產品加上第二個低音喇叭和幾個中音喇叭,來進一步提高音質的想法。設計師還想過推出多種顏色,但最終決定只有黑色和白色。多年的嘗試產生了許多原型,堆在一個柜子里,像是一個專門給 HomePod 設立的迷你博物館。
經過了兩年的開發(fā)后,這個工程師自己搞的業(yè)余項目終于有了一個正式的代號,名為“B238”,放在蘋果的配件部門下面,而這個部門也是 AirPods 誕生的地方,由 Gary Geaves 領導,他之前是音頻公司 Bowers & Wilkins 的研發(fā)主管。HomePod 項目有了自己的團隊后,工程師們就被轉移到了 Valley Green 1,一處靠近蘋果在庫比提諾早期總部的辦公室。
蘋果在一個特別設計的音頻倉里測試不同的產品原型,還建了各種不同的仿現實生活的場景,像是大學宿舍,客廳還有開放型工作室公寓。
到了 2016 年,蘋果已經開始在該團隊之外的員工家里測試這款產品了,為的是獲得比較中立的反饋。后來,蘋果又從全世界的蘋果店雇員中選了一些來測試 HomePod。
亞馬遜新款 Echo 圖片來源于亞馬遜官網
Echo 的核心是 Alexa,而與亞馬遜重點發(fā)展音箱智能不同,蘋果 HomePod 主打的是音樂功能。雖然蘋果已經有一個推出多年的語音助手 Siri,但據知情人士透露,由于他們給 HomePod 的定位是音樂和音質,Siri 團隊沒能全面參與到項目中來,雖然 HomePod 還是加入了語音喚醒功能,但作為個人助理的特性并不突出。
直到今年,HomePod 也還只是 Siri 團隊 4-5 個工作領域中的一個。
亞馬遜的 Echo 獨立自成一個生態(tài)系統,它基于云端的操作系統可以讓開發(fā)者開發(fā)出各種各樣的技能和語音喚醒 app。對比之下,HomePod 基本就是款 iPhone 配件。當用戶讓 HomePod 打開一個第三方應用時,請求不是傳到云端,而是到 iPhone。結果是,開發(fā)者不是直接為 HomePod 寫應用,而是對現有的 iPhone 應用進行修改來提供支持。另外,蘋果把可提供支持的應用限制為消息、提醒事項列表和筆記三種。
如果說 Alexa 是 Echo 的心臟,那么 Siri 就只是 HomePod 的一項功能而已。在官方的介紹頁,蘋果主要強調的還是 HomePod 的音質,而不是 Siri。
根據彭博社從知情人士獲得的消息,蘋果對供應商表示計劃在 2018 年出貨 400 萬臺 HomePod。對比之下,根據 CIRP LLC 的分析師估計,亞馬遜 Echo 自開賣以來出貨達 1500 萬臺。
這其實并不是蘋果第一次做音箱,早在 2006 年該公司就推出了售價 349 美元的產品 iPod Hi-Fi,結果撲街了,于是在一年半后放棄了。這一次,蘋果仍然把勝算押注在音質上。不過對手也不甘示弱,Google 有 400 美元的 Home Max;亞馬遜推出了高端版本的 Echo Plus;無線音箱大廠 Sonos、傳統音箱巨頭索尼,都推出了相應的產品。
或許蘋果將來會給 HomePod 加入更多的功能,但雷鋒網認為,目前來看,一直領先的蘋果,在智能音箱領域是一個追趕者的角色。
來源:Bloomberg,雷鋒網編譯
雷峰網版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