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王德清 | 2021-05-14 10:00 |
5月14日,數據庫中間件「ShardingSphere」團隊成員組建的商業(yè)公司「SphereEx」宣布已于近日完成數百萬美元天使輪融資,由紅杉中國種子基金和初心資本領投。
公司CEO & 創(chuàng)始人張亮表示,本輪融資將用于組建團隊、軟件產品化及品牌運營,提升開源產品線的市場運營,提高產品認知。
雷鋒網了解到,SphereEx 公司,由 ShardingSphere PMC Chair 張亮和 PMC 核心成員潘娟聯合創(chuàng)建。創(chuàng)始團隊來自 Apache 頂級項目核心成員、知名互聯網公司及知名基礎設施軟件提供商。
其研發(fā)的分布式中間件ShardingSphere產品誕生于 2016 年,歷經5年的時間發(fā)展,ShardingSphere已經在Github獲得超 13K+ stars的關注,有近 200 余名貢獻者,已成為該領域最受歡迎的項目之一。
隨著企業(yè)數字化轉型深化,更多數據被企業(yè)挖掘并使用起來,因此衍生出的數據使用場景也更加多元化。從數據使用廣度、使用深度及使用方式來看,數據消費方式正發(fā)生著巨大的變革并呈現出一些鮮明特點:
數據規(guī)模巨大,從 GB 、TB 走向 PB 級。傳統(tǒng)單體數據庫難以承載,因而分布式產品大行其道;
數據場景多元,很難通過一兩種平臺承載全部數據需求;但在企業(yè)選擇更多平臺時,不僅帶來更多成本投入,同時有對數據治理、數據管理、數據開發(fā)、數據安全等諸多方面帶來的極大挑戰(zhàn)與不便;
架構層代混合,走過了從單體到集群、從集中式到分布式、從本地部署到云化部署之路。但架構的演進不是替代的關系,新的架構不能完全取代原有架構。于是,各種架構的產品,在企業(yè)內部同時存在,這對企業(yè)的使用管理帶來極大的困擾。統(tǒng)一架構是必然的選擇,但遠非說起來這么容易;
技術演進迅速,無論是從發(fā)展、成本,還是安全、自主等需求出發(fā),基礎架構升級正在不斷加速,但這也同時面臨“跑車換輪胎”的經典問題;
面臨上述問題,如何將底層數據基礎平臺與上層數據應用解耦,成為各企業(yè)數字化轉型中的核心痛點。SphereEx 所倡導的 Database Plus (數據庫能力增強)、Database Mesh (數據庫服務網格)理念,正是旨在提供一種新的思路解決上述問題。遵循這一理念的 ShardingSphere 項目,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吸引大量的開發(fā)者并在眾多企業(yè)中使用,正是這一思想的初步實踐。相信在未來,這會帶來數據使用上的一場變革。
在產品層面,「ShardingSphere」做了 3 層可插拔的內核結構,以事務引擎、分布式治理等為主的內核層,數據分片、讀寫分離、數據加密、影子庫等數據庫管理相關的功能層,以及基于數據庫協議和 SQL 解析之上、進行各類數據庫接入的生態(tài)層。
目前「ShardingSphere」已經可以接入 Oracle,MySQL, PostgreSQL, SQLServer 等其他多種類的數據庫。開發(fā)團隊計劃通過異構數據的網關模式,在不影響數據庫本身能力及特性的前提下,進行數據流量及質量分析、數據安全、權限控制、分流等一系列的數據庫管理操作。
通過 Database Plus 的產品形態(tài)推出,「SphereEx」將標準產品、定制服務、生態(tài)支持這三種模式包裝成產品,從自主可控的Hosting 、定制開發(fā)的 OpenCore、以及支持數據可視化、事務等的 Database Mesh 等幾個方向去做產品及服務的商業(yè)化包裝輸出。
ShardingSphere產品架構
用戶層面,自 2016 年產品推出之后,「ShardingSphere」在 Github 上獲得了超過 13000 star,4000 fork,目前已經有了 200 多位 Contributor,以及 160 多個模塊。經過 5 年的用戶運營,「ShardingSphere」根據互聯網、金融、快遞、電信等具體行業(yè)方向對用戶進行劃分,京東、百度、攜程、騰訊音樂、閃送、中通快遞、中國電信等巨頭企業(yè)都已經在使用「ShardingSphere」進行數據庫的管理及優(yōu)化。
合作伙伴方面,「ShardingSphere」和京東、中國電信翼支付等進行了深度的合作探索。張亮表示,「ShardingSphere」需要更多的用戶來幫助在數據層面去做增量應用、并提供他們在實際應用中的核心需求,基于活躍社區(qū)的需求、反饋及迭代.
商業(yè)化層面,張亮坦言目前商業(yè)化對于「ShardingSphere」還為時過早,當下最重要的還是去鞏固建設好社區(qū)以及用戶的生態(tài),探索商業(yè)化的可能以及路徑。
日前,據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報道,不管是手機,還是電腦,平均每個程序都要依賴 150 個開源組件。最早的開源軟件興起于國外,目前全球一百余個開源相關基金會絕大多數注冊在美國。
最近開源軟件供應鏈“卡脖子”的事件也時有發(fā)生,已經給國內的軟件產業(yè)敲響了警鐘。
國家工業(yè)信息安全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大建也肯定了開源的價值:“開源已經是我們整個信息技術開發(fā)領域的主戰(zhàn)場?!?/p>
在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里,開源軟件的開發(fā)應用正在成為一種新風潮。華為的 MindSpore、騰訊的 Angel、百度的飛槳,都正在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最新的數據顯示:中國在世界上最大的代碼托管平臺 GitHub 的開發(fā)者數量增長迅速,目前僅次于美國,數量位居第二,在過去的 12 個月,中國開發(fā)者數量增長 37%,增長速度為全球最快。
雷鋒網了解到,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也已經啟動了開源軟件供應鏈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目標就是為關鍵設備和系統(tǒng)提供高質量、低風險的開源軟件供應鏈,打破國外 IT 巨頭的行業(yè)價值鏈壟斷。(雷鋒網)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