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王星 | 2014-06-27 12:48 |
今年的Google I/O上,Google先后通過發(fā)布Android Wear、Android Auto和Android TV可穿戴設備、智能汽車和智能電視領域,橫掃熱門智能硬件市場,也被評論為欲用Android“連接一切”。不過一個同樣熱門的智能硬件市場并沒有在Google? I/O上被提及,這就是智能家居。
今年1月,Google以32億美元收購了智能家居設備制造商Nest;而就在上周,Nest宣布以5.55億美元收購家庭監(jiān)控攝像頭制造商Dropcam。考慮到蘋果在剛剛過去的WWDC上推出了智能家居平臺Homekit,旨在將iPhone等iOS設備變?yōu)橹悄芗彝タ刂破?,業(yè)界普遍認為Google也會自己的開發(fā)者大會上宣布全新的智能家居戰(zhàn)略。
然而Google沒有這么做:2011年宣布之后便杳無音訊的Android@Home項目沒有被重新啟動,Nest也沒有在主旨演講中亮相。這一做法很可能與用戶數據有關——為了能更好地利用數據,Google將Nest推到智能家居的舞臺中央,自己則躲在背后“避嫌”。
對于想實現“智能化”的家庭硬件產品來說,數據至關重要——要想做出符合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反饋,搜集和分析用戶數據是必不可少的前提。Nest能夠自動調節(jié)屋內溫度,正是基于對用戶調溫習慣的搜集以及對這些數據的利用。而這僅僅是開始。用戶在家庭內的很多行為都是相互關聯的,只有掌握了更多、來自不同設備的數據,智能家居設備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些數據,并智能地實現對家電的控制,以及做出各種反應。
但想掌控這個領域的用戶數據并不容易,對Google而言尤其如此。
一方面,智能家居的數據也極其敏感。盡管人們希望通過智能設備產品控制電器、保證家人和財產的安全,乃至遠程與家人互動,但家庭畢竟是個私密的空間,恐怕很少有人希望讓自己在家里的一切行為都被他人來哦接的一清二楚。因此,用戶對于智能家居設備的隱私考慮會更勝于可穿戴設備和智能汽車,這也就是為什么在Google收購Nest和Nest收購Dropcam時,隱私問題都引起了廣泛關注,Nest創(chuàng)始人Tony Fadell和Matt Rogers也多次出面強調不會將Nest或Dropcam的數據與第三方共享。
別忘了,Google如今已不是那家頂著“不作惡”理念光環(huán)的公司了;連續(xù)不斷的隱私風波,加上“棱鏡門”這樣的丑聞,讓很多用戶對于Google的隱私保護十分擔憂。在I/O上避提Nest,恐怕也是為了避免外界將懷疑的目光更多地投降這家名義上保持獨立的智能家居公司。
另一方面,智能家居設備商大會將數據視為自己的壁壘,既不愿將數據直接分享給其他智能家居創(chuàng)業(yè)公司,也不愿將其分享給大平臺。于是,蘋果發(fā)布Homekit時并沒有提及對于第三方開發(fā)者搜集的數據的直接利用。而昨天京東在發(fā)布智能云時推出了一個具有類似IFTTT功能的云助手應用,讓用戶自己定義條件來實現對設備所采集的數據的跨設備利用,也凸顯了平臺方的無奈:自己無法直接利用這些數據,只能把工作交給用戶;但這并不是智能化的方向,畢竟“智能”應該減少而不是增加用戶的工作量,更何況有多少用戶掌握利用數據的專業(yè)知識呢?
至于Google,看看Android @Home的命運,你就知道即便它在運作開放平臺方面有著更好的口碑,對這個問題也無能為力。
于是,Google試圖在智能家居領域用新的方式尋求突破。從收購Nest并讓其保持獨立運作、讓Nest而不是自己收購Dropcam以及在Google I/O的主旨演講中回避智能家居這一系列的“做”與“不做”來看,Google的戰(zhàn)略很可能是借助相對不那么敏感的Nest來將數據“內部化”——讓其通過收購智能家居設備商將不同類型設備搜集的數據集中到一起,進而綜合利用家庭數據,打造一個以Nest為中心的智能家庭。
當然,剛剛宣布開放API的Nest也將是一個平臺,但與Android式的開放平臺不同,Nest會相對封閉:第三方開發(fā)者可以以API的形式調用這些設備,但無法直接利用它們的數據,更無法直接將Nest的軟、硬件作為自己產品的一部分。
如果Nest能在Google的支持下搶占市場的并收購更多面向未來的智能家居創(chuàng)業(yè)公司,一反常態(tài)、重資產運作的Google將比押寶Homekit的蘋果在智能家居領域更具競爭力。
“硅谷鋒向標”(guigufxb),雷鋒網硅谷新聞中心出品,關注硅谷動向的科技人士不可不看的前沿資訊平臺。請通過微信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