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文作者: 程弢 | 2016-10-12 08:39 |
被譽為全球最大規(guī)模的電子展會——環(huán)球資源電子展今天在香港拉開了序幕,據主辦方環(huán)球資源電子組總裁黃譚偉介紹,本次展會共有超過6000家個展位(其中第一期3500個展位),相比之下,今年春季展展位數量為5500個,規(guī)模足足擴大了10%。
雖然這是一場以采購為目的的展會,但各種前沿科技依然是大家關注的焦點,雷鋒網記者逛完一圈后發(fā)現,機器人、無人機毫無懸念成為了海內外買家最受歡迎的區(qū)域,但唱衰聲尚未淡去,依然深陷于“寒冬論”的虛擬現實(VR)熱度也毫不遜色,前來體驗VR影視內容、游戲,以及詢問價格的歐美買家不在少數,這著實有些意外。
不過,這些外觀千遍一律的VR頭盔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大上,雷鋒網記者發(fā)現這次參展的VR廠商陣容幾乎都來自深圳,他們的產品80%以上都是銷售至海外,而且他們無一例外都經過了傳統的消費電子產品到VR的轉型。
這是一家叫VeTAC公司研發(fā)生產的VR一體機。
正如前文所說,這家公司最初的主營業(yè)務并不是VR。據工作人員介紹,VeTAC十幾年前就成立了,最早做電腦周邊產品,之后做過扭扭車、無線充電器(你能想到的一切曾經紅噪一時的科技產品)......從去年才開始做VR一體機。基本上是什么產品火,他們就做什么。
即便是很多老客戶,也有很多新的訂單需求,所以市場有些什么熱點都要跟上。
上圖,也是一家深圳公司生產的VR頭盔。據其市場負責人介紹,這家公司的前身是思創(chuàng)塑膠,2014年開始涉足VR頭盔市場后,干脆給公司換上了一個全新的名字——千幻魔鏡。
他告訴雷鋒網,他們生產的VR盒子銷量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劇增,之后就干凈利落的放棄了原有的移動電源業(yè)務,到現在已經是一家純VR公司。據了解,他們目前一個月有幾十萬臺(一臺14美元)的銷量,這樣算下來,每個月的營業(yè)額也達到了幾百萬美元。
雷鋒網了解到,實際上這些VR一體機和盒子都是大同小異,產品的各項性能指標都沒有太大的差異,就連價格也基本保持統一,一體機在100美元左右,盒子10美元左右。這基本上形成了一個行業(yè)標準了,用他們的話說,雖然低端,但也更接地氣(市面上的品牌VR一體機的售價基本都在400美元以上,盒子售價100美元左右),銷量遠高于其它高端品牌。
另外,他們在市場的投入上也有輕重原則,即外銷為主,內銷為輔。該公司市場人員說,“國內這樣的產品基本上是沒有消費者買的,而且國內的的習慣還沒有培養(yǎng)起來,我們主要是外銷?!?/p>
類似的廠商在這次展會上有不少,大家可以感受感受,你可以看到每個公司的展位上都擺放著最少兩種以上的“跨界”產品,這樣的產品陳列在這個展區(qū)內毫無違和感。(跨界的意思是,除VR頭盔之外,還有行車記錄儀、運動相機、無線充電器以及汽車后視鏡等等)
在展會上,不少參展商直言不諱,目前國內的VR生態(tài)圈已經相對成熟了(不考慮內容),不論是做一體機還是盒子,甚至不需要研發(fā)團隊,也不需要廠商自己動手。
方案有芯片公司(例如全志)提供,外觀可以找專門的設計公司或者直接模仿其它產品,組裝廠深圳遍地都是,App也可以用第三方的,我們只要做好銷售就可以了。
某參展商如是說。
不需要懂算法和硬件,產品依然可以快速迭代,而且也可以很好的滿足某些客戶的定制化需求,效率高一點就能在一年內完成不下十個產品的量產。這和之前的智能手機和平板山寨的路數如出一轍。在他們看來,自主研發(fā)產品遠遠沒有“整合供應鏈”變現快。
就目前來說,廉價VR的出貨量非常可觀,焰火工坊CEO婁池曾表示,今年8月,深圳華強北廉價的VR設備已經賣了1000萬臺,而且這些設備絕大部分都流向了海外市場;然而,高端的品牌產品并沒有取得好的市場表現,對任何一家天生帶有山寨基因的公司來說,這似乎都是個單選題,與其投入巨資并且承擔風險來研究產品和技術,不如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快速上量,這就是為什么國內山寨VR如此泛濫的主要原因。
當然,豪華的數據背后犧牲的是用戶體驗。
雷鋒網在現場體驗了多款產品,視場角、刷新率和眩暈感等性能指標都難滿足一般用戶的需求。曾有業(yè)內人士表示,VR的硬件已經沒有太大的提升空間了,主要看軟件和內容,但很顯然,山寨VR廠商的level還沒這么高,他們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在硬件配置上。
最后,附上一張帶勁的!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