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奕欣 | 2018-03-14 10:50 |
微軟研究院及互聯(lián)網工程院又迎來了新一輪的「畢業(yè)潮」。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消息,3 月 13 日,原美國微軟雷德蒙德研究院主任研究員(Principal Researcher)及深度學習技術中心(DLTC)負責人何曉冬出任京東集團 AI 平臺與研究部 AI 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并擔任深度學習及語音和語言實驗室主任。
此外,據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了解,原微軟(亞洲)互聯(lián)網工程院副院長沈徽(Hui Shen)也已加盟商湯科技擔任工程院院長、副總裁及首席架構師。據網傳消息指出,另一名原微軟(亞洲)互聯(lián)網工程院副院長、微軟全球合伙人于偉也已離職,目前正在規(guī)劃創(chuàng)業(yè)。
據京東官方消息,3 月 13 日,何曉冬博士日前正式加入京東,出任京東集團 AI 平臺與研究部 AI 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并擔任深度學習及語音和語言實驗室主任,向 AI 平臺與研究部負責人、京東集團副總裁周伯文博士匯報。
領英資料顯示,何曉冬博士 1996 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在中國科學院取得碩士學位,并赴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獲得博士學位。何曉冬博士在加入京東前就職于美國微軟雷德蒙德研究院,擔任主任研究員及深度學習技術中心負責人,同時在位于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兼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何曉冬博士曾擔任 NAACL-HLT 領域主席、IEEE 西雅圖區(qū)域主席、多個 IEEE 期刊的副主編;在 ACL,EMNLP,NAACL,CVPR,SIGIR,WWW,CIKM,NIPS,ICLR,ICASSP,Proc 等學術會議上發(fā)表了超過 100 篇論文,并獲得了諸多獎項,其中包括 ACL 2015 的杰出論文獎。
何曉冬博士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在人工智能領域,包括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及信息檢索。何曉冬及其合作者發(fā)明的 DSSM(深度結構語義模型/深度語義匹配模型)被業(yè)界廣泛應用于搜索、推薦、用戶畫像、語義提取、智能對話等場景。其帶領的團隊在 2008 年美國 DARPA 委托 NIST 舉辦的機器翻譯比賽、2011 年 IWSLT 國際口語翻譯比賽、2015 年 COCO 圖像描述挑戰(zhàn)賽,以及 2017 年 VQA 視覺問答大賽上均獲得第一名。何曉冬團隊研發(fā)的語言和視覺多模態(tài)智能機器人三部曲,包括 Caption Bot、Attentive VQA、Drawing Bot,為行業(yè)貢獻了大量的技術實例。其研究成果對微軟產品如 Office、Seeing AI、搜索及廣告、智能云服務、微軟小冰等有著重要價值。
至于從微軟(亞洲)互聯(lián)網工程院的另一位高管沈徽,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從領英上了解到,沈徽的領英資料日前已經更新,顯示他已于 2018 年 3 月加盟商湯,擔任工程院院長、副總裁及首席架構師。在 3 月 11 日,沈徽還同步了商湯科技的一條校招活動動態(tài),證實了他已加入商湯科技的消息。
沈徽本科畢業(yè)于武漢大學,分別在中國科學院和美國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分校取得碩士學位;沈徽自 2001 年加入微軟,先后擔任 Windows 網絡的高級開發(fā)主管、Bing 平臺的首席開發(fā)主管、知識對話首席開發(fā)主管等職位;2016 年 11 月,沈徽擔任微軟(亞洲)互聯(lián)網工程院常務副院長兼全球合伙人。
此外據消息指出,原微軟(亞洲)互聯(lián)網工程院副院長、微軟全球合伙人于偉也已從微軟離職,下一步的規(guī)劃是創(chuàng)業(yè)。但這一消息在發(fā)稿前尚未得到微軟互聯(lián)網工程院的官方確認。
資料顯示,于偉在機器學習與模式識別等人工智能領域有 15 年的專業(yè)經驗,曾為 Windows7 操作系統(tǒng)開發(fā)的手寫輸入識別準確率達到 97% 以上,現負責微軟商用人工智能中國團隊的研發(fā)及業(yè)務,拓展與中國本土企業(yè)在人工智能商業(yè)應用領域的廣泛合作。
據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了解,于偉在去年 12 月仍活躍于業(yè)界活動,曾公開做了題為《將 AI 賦予每一個企業(yè)》的主題演講。此外,于偉最后一次以微軟(亞洲)互聯(lián)網工程院副院長、微軟全球合伙人的頭銜出現在公眾視野的時間是在 2018 年 1 月,彼時微軟(中國)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以下簡稱「微軟成都」) 位于成都高新區(qū)的全新辦公場所正式啟用。
微軟亞洲研究院在國內人工智能領域享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位于北京的互聯(lián)網工程院及美國研究院也同樣培育了大量優(yōu)秀的人才,因而把微軟工程院及研究院稱作「黃埔軍?!共⒉粸檫^。
如果我們將時間線往前推移到 2016 年,彼時孫劍博士從工作 13 年的微軟研究院加入曠視科技擔任首席科學家,再有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芮勇加入聯(lián)想擔任集團 CTO,都是當時撼動業(yè)界的大事件。而從 2017 年開始,微軟人的「畢業(yè)潮」則愈發(fā)洶涌,相繼加盟國內各家科技巨頭的消息已經成為家常便飯。
2017 年 2 月,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馬維英正式加入今日頭條出任副總裁,負責今日頭條人工智能實驗室。
2017 年 5 月騰訊正式宣布前微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俞棟博士為 AI Lab(人工智能實驗室)副主任,并成立美國西雅圖 AI 實驗室。
2017 年 10 月,在微軟亞洲研究院任職 13 年的首席研究員聶再清博士宣布加入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除了負責北京研發(fā)中心的各項研發(fā)工作外,還將重點突破包括知識圖譜和自然語言理解在內的兩個研究方向。
而時間來到 2018 年,微軟又迎來了新一輪的「畢業(yè)潮」,不論是梅濤、王立峰和鄭宇;再到近期的何曉冬、沈徽和于偉,越來越多的微軟員工選擇加入國內優(yōu)秀的科技企業(yè),從事更富挑戰(zhàn)性的工作。
2018 年 1 月底,前微軟亞洲研究院多媒體搜索與挖掘組資深研究員梅濤博士宣布加入京東,擔任 AI 研究院副院長。在加入京東后,梅濤博士將負責創(chuàng)建計算機視覺與多媒體實驗室,以及京東 AI 平臺與研究部在該領域的研究、創(chuàng)新和應用,向該部門負責人、京東集團副總裁周伯文匯報。
2018 年 2 月,京東金融也宣布了前微軟城市計算負責人鄭宇擔任京東金融副總裁、首席數據科學家,任城市計算事業(yè)部總經理及城市計算研究院院長的消息。
同樣在 2 月,原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究員、世界計算機圖形領域專家王立峰博士將出任 51VR CTO 兼首席科學家,推動 51VR 在人工智能虛擬數據中心的研發(fā)落地,并提升公司在 VR、AR、3D 等泛計算機圖形學領域的產品技術優(yōu)勢。
而隨著更多的研究員及高管離開微軟工程院及研究院,走向科技企業(yè)擔任高管,相信他們也將在新的崗位上發(fā)揮新的光和熱。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向所有曾經在微軟就職的研究員們給予最衷心的祝福,也希望他們能持續(xù)帶來學界與應用結合的新成果、新驚喜。
4月19日 20:30-21:30 ,雷鋒網旗下學術頻道 AI 科技評論聯(lián)合AI慕課學院、騰訊課堂邀請商湯科技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陳宇恒為大家?guī)硪粓鲋辈シ窒恚↑c擊鏈接報名參與吧??!
課程主題:《人工智能的系統(tǒng)工程與系統(tǒng)工程中的人工智能應用》
報名鏈接:https://ke.qq.com/huodong/aiqzzty_pc/index.html#tuin=8f7939df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