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傳統銀行的轉身并非易事,尤其在經濟增速不容樂觀、科技技術加身的新型金融主體迅速崛起的背景下,銀行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與難以控制的外部環(huán)境。但不容否認,這些因素同時也是銀行下一階段發(fā)展的機遇與動力。目前,技術帶來的提升也已經呈現出來。
近年來為銀行業(yè)提供 IT 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市場規(guī)模也在快速擴張。 IDC 的數據表示,2016年,中國銀行業(yè) IT 解決方案市場的整體規(guī)模達到277.23億元,同比增長23.1%,而2021年這一數字將達到736.99億元。
對于銀行、醫(yī)院等傳統機構而言,由于機器、架構、系統等多方面的設施逐漸過時老化,原本的底層基礎設施通常無法承載太大計算量,也難以運行新的解決方案。如果規(guī)?;瘧眯录夹g,往往需要從基礎層、平臺層、應用層進行更新和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流程打通,過程十分復雜繁瑣。市面上的產品多為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細分方案,一直缺少一體化的產品。如果有一體化的軟硬件系統能夠滿足他們對所有 IT 基礎搭建以及新技術的需求,無疑對他們應用新型技術有著更多層面的支持。我們且以幾家代表性金融機構為例,看看它們是如何應用科技手段實現轉型升級。
“在發(fā)展金融科技上,除了人才外,有兩類資源比較重要,一是數據,一是金融業(yè)務場景?!痹谡劦絺鹘y商業(yè)銀行究竟面臨什么挑戰(zhàn)時,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指出,大數據風控、精準營銷等金融科技應用均基于豐富的多元化數據,是傳統金融機構所欠缺的。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指出,“監(jiān)管部門對銀行做金融科技強調穩(wěn)字當先,以安全為重,強調銀行業(yè)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推動業(yè)務轉型,強化運營管理,防控金融風險?!?/p>
因此,傳統銀行的科技系統建設,較多采用集中化模式,雖然能夠提供較高的一致性,但是擴展性差、資源調度不靈活。傳統的商用軟件外包開發(fā)體系,雖具有較高的系統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是開放性差、采購及維護成本較高、開發(fā)敏捷性也難以滿足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快速響應要求。
作為金融領域的代表企業(yè), ICBC 信息科技部總經理呂仲濤就表示,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加速了金融活動和消費互聯網以及產業(yè)互聯網的融合。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第一,小額、高頻的支付交易爆發(fā)式增長;第二,場景創(chuàng)新加快,給信息系統高頻的升級變更帶來了挑戰(zhàn);第三,社會化營銷活動的產生以及全球化運策略營,使得信息系統始終處于高負載的情況。
基于分布式計算的互聯網技術體系,為銀行的科技系統軟硬件投資巨大且擴展性差問題提供了解決思路。目前主流的互聯網企業(yè)都采用了去 IOE 的分布式技術路線,以及基于分布式處理、并行式處理、網格計算的云計算體系。
未來銀行業(yè)開放式的應用系統,非常適合在分布式、云計算架構上部署或遷移。這些作用配合異地災備、熱備份、云災備等安全管理方案后,有利于銀行形成完整的業(yè)務連續(xù)性運作機制,包括主機與開放的集成一體化的調度問題,數據復制問題,智能化的監(jiān)控營運問題。
“我們需要一攬子的解決方案”
銀監(jiān)會在“十三五”規(guī)劃中曾提出要大量應用云計算等技術,云計算已經廣泛應用在各個方面的架構和商業(yè)模式中。實際上,金融行業(yè)較其他行業(yè)更依賴于信息系統的處理。銀行業(yè)在過去對信息系統更多的是強調安全、穩(wěn)定、業(yè)務連續(xù)性,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放開以及大互聯網公司的參與,這個時候銀行業(yè)面臨的競爭局越來越劇烈。
在金融科技的開發(fā)和運用上,城商行似乎比大型銀行走的更快更好。例如,長沙銀行打造了“未來銀行”的概念,將虛擬網點、生物識別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嵌入其中,嘗試為客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而這一切都得益于金融科技的創(chuàng)新和大數據的運用。重慶銀行則開發(fā)了基于大數據計算的信貸產品“好企貸”,引入稅務、征信等信息,幫助符合標準的小微企業(yè)在幾小時內通過手機申請到融資貸款,緩解小微企業(yè)融資難的同時節(jié)省企業(yè)時間。
當然,除了各自專注開發(fā)之外,銀行之間也有著技術上的互動。
以九江銀行為例。2008年,九江銀行和興業(yè)銀行共同做系統托管的時候,九江銀行全行的資產只有140億,400名員工,信息科技部的員工更是只有7人,以這樣的力量支撐一家銀行正常運營并對外提供服務,難度極大。九江銀行首席技術官肖璟表示, “這個過程中九江銀行在選擇合作商的時提出了兩點基本要求。第一,我們希望合作方不是單一產品的服務商,而是具有一定的系統性,能夠提供一攬子的解決方案。第二,我們希望合作方能夠做到業(yè)務和技術的深度融合,在輸出技術的同時帶來業(yè)務的指導和幫助。”
雷鋒網了解到,作為九江銀行系統外包服務的提供商,興業(yè)數金當時還沒有從銀行系統中分離出來。興業(yè)銀行一開始想為中小金融機構做核心系統,雖然金融系統需要一定的封閉性,但是興業(yè)數金的楊忠還是選擇了 OpenSystems ,是因為它具有開放,易學習、低成本的特點。
經過幾年的積累,業(yè)務日益成熟。興業(yè)數金自2007年推出中小銀行信息系統托管運維服務開始,已累計為300多家合作銀行提供信息化服務,提供的各項服務超過400多項。到了2008年,興業(yè)銀行不僅僅是系統輸出,同時還推出了八大業(yè)務輸出,包括銀銀合作中心,對中小金融機構推出興業(yè)銀行的金融 IT 的服務方案。2015年,興業(yè)數字金融服務有限公司成立,基于 IBM 基礎架構的金融平臺,構建了從業(yè)務到 IT 系統到基于互聯網金融云服務的綜合服務平臺。
今年上半年,在借助 IBM PowerSystems 服務器及 Power 云服務等方案完成基礎設施云服務能力升級的同時,興業(yè)數金宣布將實施包括專屬云服務、容災云服務、備份云服務、區(qū)塊鏈云服務、人工智能云服務、金融組件云服務等服務內容、服務能力全面升級,不單只是為中小銀行,同時也是為所有中小金融機構提供云服務平臺。
那么,上述的這些企業(yè),它們在嘗試技術轉型之后,實際成效如何?
拿工商銀行為例,在大數據和云計算方面,工商銀行已經形成了企業(yè)級規(guī)?;倪\用。在基礎設施變更上,也與IBM進行合作,將 IBM DB2 11投入營運。
據雷鋒網了解,2012年,工商銀行全部實現了服務器的虛擬化,但對于虛擬化的程度,呂仲濤覺得還不夠,“我們覺得還要進行智能彈性調度,2016年我們完成了基于 OpenStack 的彈性調度體系,今年基于PaaS已經形成了2500臺機器的云,為業(yè)務提供彈性的供應?!?/p>
大數據方面,工商銀行在傳統數據倉庫發(fā)展的基礎上,又加上MPP DB、Hadoop、流數據,形成了基于數據處理技術的大數據云平臺,通過 API 、數據服務引擎向客戶提供各種數據服務。
除此之外,工商銀行還在認知計算、機器學習、人工智能方面找痛點,“在實時交易反欺詐方面,我們采用了大量的深度神經網絡,目前在探索基于圖數據庫的機器學習來防范信用風險。區(qū)塊鏈方面,我們和貴州的貴民集團合作精準扶貧的區(qū)塊鏈項目,除此之外,我們也基于區(qū)塊鏈做了一個金融資產交易平臺,讓客戶點對點的進行金融資產交易?!?/p>
而九江銀行也是收獲頗豐,據肖璟介紹,2017年全行的資產規(guī)模突破 2700 億,員工 3500 人,并且在銀監(jiān)會的評級達到 2B 級。
今年以來,各大型銀行紛紛宣布與科技公司、電商企業(yè)開展合作,建設銀行與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宣布戰(zhàn)略合作,農業(yè)銀行與百度戰(zhàn)略合作并共建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中國銀行與騰訊合作成立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
呂仲濤表示,金融科技現在炒的比較火,但實際上萬變不離其宗。金融本身是數字化驅動的行業(yè),它和技術有天生的合作紐帶。金融科技發(fā)展重要的核心在于融合。
金融和科技不是一個簡單的疊加。銀行信息化過程本就是和科技共同成長的?!皣@現在金融科技的發(fā)展,技術還會進一步產生,我們覺得技術的運用,更重要的是強調實質大于形式,解決我們的痛點問題?!?/span>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綜合來看,傳統金融機構與互金機構在金融科技布局上各有優(yōu)勢,有著比較好的互補性。目前來看,兩類機構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合作也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和趨勢?!?/span>
隨著軟硬件集成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像浪潮、 IBM 這些最初從事 IT 硬件設備研發(fā)和制造的企業(yè),現在逐漸走向軟硬件集成,提供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大數據為這類企業(yè)提供了新的市場機會。
除了金融領域之外,零售、教育、農業(yè)、餐飲等領域也嘗試將 IT 架構帶入日常生產中。8月28日,阿里巴巴推出零售通。零售通是阿里巴巴 B2B 事業(yè)群針對線下零售小店推出的一個為城市社區(qū)零售店提供訂貨、物流、營銷、增值服務等的互聯網一站式進貨平臺,并幫助店主進行店鋪改造、數據管理和營銷方案制定。阿里巴巴 CEO 張勇表示,零售通的目的是讓零售店主們和大的商家、大的零售商一樣,獲得同樣的權利。當初淘寶的出現讓普通人能夠不需要考慮基礎架構、底層設施的技術問題,只需要利用平臺提供自己的產品與服務,就能夠做好零售這門生意。
IBM大中華區(qū)總經理 Jeff Rhoda 表示:“一直以來,IBM十分重視中國市場。除了在架構技術的革新方面努力外,近期在大型主機技術、 POWER9 架構、 PowerAI 人工智能框架、支持機器學習的軟件定義架構、量子計算等領域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外,我們在架構生態(tài)方面的建設也不斷深化?!?/p>
在雷鋒網看來, IT 的根本在于將生產變得簡單,而不是變得越來越復雜。 IT 基礎設施應當變得像智能手機,集成度高、易用性高、有著更好的用戶體驗。我們能夠看到的是, IT 的核心價值在于生產,繁瑣的部署和復雜的運維并不是企業(yè)所需要的, IT 提供商們也應當具備這樣的能力,幫助用戶來完成這些過程。未來,采購 IT 基礎設施應當像采購一臺數碼相機一樣,打開包裝,通電,選擇其中預設的功能,就能夠拍出精美的照片。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