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奕欣 | 2018-05-05 16:19 |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消息,5 月 5 日,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下稱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儀式暨「智?創(chuàng)未來」人工智能高端論壇于哈爾濱舉行。
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于今日正式成立,圍繞理論、技術、平臺、應用 4 個層次、7 個方向構建。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軟件學院院長王亞東教授擔任研究院院長。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首批研究人員共 30 位,平均年齡 40 歲,有超一半為正教授職級。
早在上個世紀 50 年代,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就開始了人工智能的研究,幾乎與世界同時起步。于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而言,本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并不是一個「從零到一」的過程,而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資源整合。圍繞「交叉研究中心」的定位,研究人員在行政上歸屬各自所在院系,但在研究院里,有共同的研究對象和統(tǒng)一的物理空間。
本著解決科學問題,產出成果,推動學科建設的原則,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也將在重大科研任務上承擔核心職責,并推動人才培養(yǎng)和合作建設的積累。據(jù)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了解,通過建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哈工大將進一步整合校內學術資源,匯聚國內外優(yōu)勢科研師資,在多個優(yōu)勢研究方向上承擔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取得一批國際知名的標志性科研成果。
根據(jù)脈脈數(shù)據(jù)研究院提供的報告顯示,為 AI 貢獻人才的國內畢業(yè)院校中,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排名第一,北京郵電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尾隨其后,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分獲第七和第九。
從研究領域上看,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在 2012-2016 年期間承擔國家各級科研項目 100 余項,總經費超過 2 億元。
2000 年以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13 項,省部級科技獎勵 8 項
973 課題 2 項;863 課題 8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10 項
發(fā)表論文 2073 篇,SCI 收錄 1277 篇,被引用次數(shù)超過 19000 次
哈工大也希望能借研究院的成立與發(fā)展,「推動人工智能學科的成立,并在國內躋身前五,在國際上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哈工大校內有 7 個一級學科與人工智能密切相關,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土木工程等「雙一流」學科,此外還有包括數(shù)學、軟件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在內的一級學科。
按照理論、技術、平臺、應用 4 個層次、7 個方向,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組建包括自上而下四個方面:
理論層面包括人工智能礎與機器學習、腦科學與類腦智能;
核心技術層面包括機器感知與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與知識工程;
平臺層面包括混合增強智能、自主智能;
應用層面即人工智能應用。
人工智能基礎和機器學習
研究方向包括深度學習的模型表示、異構并行優(yōu)化算法、低秩約束的機器學習、基于統(tǒng)計的深度學習、目標的有效稀疏表達。近年來發(fā)表國際權威期刊論文 10 篇,研發(fā)人工智能在反問題、勘探、圖像處理中應用的算法軟件 3 套。
首批擬入駐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包括數(shù)學系教授馬堅偉、副教授孫杰寶、副教授劉偉。
腦科學與類腦智能
研究方向包括腦活動信號處理技術、腦認知規(guī)律及其應用、腦機接口技術、腦損傷診斷與康復方法、類腦智能方法、腦機接口裝置與腦保護系統(tǒng)研發(fā)。
團隊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語音聽覺、環(huán)境聲學、語言加工、神經病理性疼痛機制等腦認知機理,突破了腦活動源定位、多通道認知信號分析、腦機接口、聲景觀、神經多肽藥物設計等技術
首批擬入駐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包括計算機學院教授李海峰、副教授馬琳及大科學中心副教授梁夏。
機器感知與模式識別
研究方向包括視覺認知與表示機理研究、視覺解析與機器交互、視覺數(shù)據(jù)的融合轉換與協(xié)同及基于機器視覺的應用層關鍵技術等。
團隊突破了文字、人臉、指紋、掌紋、虹膜、運動姿態(tài)識別等一系列生物識別技術;并形成了世界首臺 PDA、紙幣清分機等一批標志性成果。
首批擬入駐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包括計算機學院教授鄔向前、左旺孟及副教授張英濤。
自然語言處理與知識工程
研究方向包括自然語言處理、人機對話、知識圖譜 / 事理圖譜及社會計算。
團隊研發(fā)了影響力最大的中文自然語言處理開源系統(tǒng)(語言技術平臺 LTP);此外,它也是國內最早從事機器翻譯的研究機構。
首批擬入駐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包括計算機學院教授劉挺、秦兵及副教授車萬翔。值得一提的是,在 6 月底即將在深圳舉辦的 CCF-GAIR 2018 上,劉挺教授已確認出任 NLP 分論壇主席,秦兵教授也將在此分論壇上做主題演講。詳情可訪問 CCF-GAIR 2018 官網了解。
混合增強智能
研究方向包括空間機械臂技術、仿人靈巧手技術、基于虛擬現(xiàn)實的變延時遙操作、可穿戴外骨骼與外肢體技術。團隊突破了研發(fā)或二次研發(fā)了各類構型無人機、無人車 20 余個;突破了智能自主控制、智能感知、高性能 SLAM 等技術。
首批擬入駐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包括機電學院教授朱延河、趙京東,副教授楊大鵬。
自主智能
研究方向包括智能自主控制理論與方法、智能感知與決策規(guī)劃技術、多傳感融合的導航定位技術、多無人智能體編隊與協(xié)同、無人機/車等無人系統(tǒng)平臺構建.
團隊研發(fā)或二次研發(fā)了各類構型無人機、無人車 20 余個,突破了智能自主控制、智能感知、高性能 SLAM 等技術。代表性研究人員包括航天學院教授劉明、張立憲,副教授楊學博、屈楨深等。
主要為人工智能應用,涵蓋智能制造、智能土木、智能金融與商務、智能養(yǎng)老、智能遙感等。
首批擬入駐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包括航天學院教授邱劍彬、土木學院教授鮑躍全、管理學院教授葉強、計算機學院王忠杰、電信學院教授谷延鋒等。
哈工大計劃從公共安全、醫(yī)學、航天集成系統(tǒng)、工業(yè)環(huán)境視覺檢測技術及土木工程智能技術與系統(tǒng)領域深入探索,達成預期標志性成果。
除了哈工大自身的師資團隊,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將成立學術委員會,并邀請北京大學高文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學術委員會的國內委員包括 973 首席科學家陳云敏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彥良、清華大學教授孫富春、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喬紅、北京郵電大學劉偉、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胡國平、百度副總裁王海峰及阿里 AI Lab 首席科學家王剛等。
學術委員會的海外委員包括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香檳分校土木系主任、首席教授 Bill F. Spencer,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國際結構控制與監(jiān)測學會前任主席 Yozo Fujino,德國漢堡大學教授、漢堡科學院院士張建偉等。
「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將面向人工智能科學、技術和產業(yè)的發(fā)展,匯聚一流的研究隊伍,創(chuàng)造一流的研究成果,培養(yǎng)一流的科技人才,成為國際一流的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基地,引領世界人工智能科技發(fā)展?!惯@是哈工大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美好愿景,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也與讀者朋友們一同期待它的成長。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