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琰琰
9月13日,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清華大學8名、北京大學6名、中科大3名入,在所屬機構中位居前三甲。此外,備受關注的信息電子領域有六位學者入選,其中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高會軍教授在2021全球Top 1000 計算機科學中國大陸學者排行榜中躋身TOP10。整體來看,今年女性獲獎者有8位,創(chuàng)三年之最;35歲及以下獲獎人有7位,最年輕的獲獎者出自北大,年僅32歲;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太原、長沙等非一線城市首次有人上榜。科學探索獎設立于2018年,由馬化騰聯(lián)合饒毅、楊振寧、施一公、潘建偉等科學家共同發(fā)起,目的旨在鼓勵年輕學者從事基礎研究。獎項的設置涉及基礎研究和前沿領域,包含數(shù)學物理學、生命科學、天文和地學、化學新材料、信息電子等。今年有800多位各國院士、20多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等國際大獎得主參與了獎項的提名、推薦以及評審工作,最終獲獎的50名青年學者將獲得由騰訊基金會提供的300萬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在本屆“科學探索獎”的50位獲獎者中,高校占比38人,占比76%,科研院所11人,占比22%。
按所屬機構來看,今年共有33家機構上榜,除了清華、北大等主要機構外,湖南大學、蘇州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太原理工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為三年來首次上榜。 今年清華反超北大獲獎學者有8位,人數(shù)最多,涉及研究領域也最廣,包括數(shù)學物理學(翟薈)、天文和地學(王曉峰 )、信息電子(陶曉明)、能源環(huán)保(王海輝)、先進制造(邢飛)、交通建筑(潘鵬 )、前沿交叉(孫超 、張一慧)等。去年霸榜的北大今年有6位獲獎者,分別是北大藥學院焦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彭海琳、地理與空間科學學院唐銘、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物理學院馬仁敏、劉開輝。 除了6位北大學者外,蘇州大學劉莊、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香港大學姚望、湖南大學袁荃、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孫衍剛等獲獎者均為北大校友。此外,本次獲獎者中年紀最小的為北大助理教授唐銘,1988年出生,年僅32歲。去年入選榜單中年紀最小的黃芊芊同樣出自北大。黃芊芊是北大微納電子學系研究員,不僅是當年僅有的5位女獲獎科學家之一,也是該獎項設立以來年齡最小的獲獎者。據(jù)統(tǒng)計,從2019至2021三年間,共23位北大教師榮獲“科學探索獎”。在信息電子研究領域有六位科學家獲獎,他們分別是哈工大高匯軍、北大馬仁敏、清華陶曉明、西工大王震、北航趙巍勝、浙大周昆。
高會軍,為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智能控制與系統(tǒng)研究所所長;國家杰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為自動控制理論與應用,在網(wǎng)絡化控制、機器人智能系統(tǒng)、智能裝備等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在IEEE Transactions系列匯刊等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fā)表論文100余篇,SCI他引2萬余次,ESI高被引論文76篇,入選全球高被引學者。兩個月前,高會軍剛剛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該院共有院士約4500人,其中包括7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許多科學家在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后才獲得諾貝爾獎。另外,在2021全球Top 1000 計算機科學中國大陸學者排行榜中,高會軍躋身TOP10。馬仁敏,為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北京大學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副主任,Nature Research期刊Communications Physics External Editor.所獲得的榮譽包括 “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2018美國物理學會Physics十大進展”, “第49界PQE國際會議(美國)最佳摘要獎”,“Chinese Physics B Highlights of 2016”和“北京大學優(yōu)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獎”等。發(fā)表的工作包括3篇Nature/Science,3篇Nature Nanotechnology, 2篇Nature Materials,1篇Nature Physics,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1篇Science Advances,2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在APS March Meeting,Nature Conference等學術會議上做邀請報告50余次。陶曉明,現(xiàn)為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主要從事無線多媒體通信理論及關鍵技術應用研究。所獲榮譽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電子工業(yè)學會電子工業(yè)信息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電子工業(yè)學會十佳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IEEE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等獎項,獲授權發(fā)明專利26項,發(fā)表SCI期刊論文近30篇。2017年陶曉明團隊及其他單位共同完成的“視頻通信智能協(xié)同計算技術及應用”獲得吳文俊人工智能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2018年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號。王震,為西北工業(yè)大學教授,兼任海外10余所大學客座教授和榮譽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基礎、網(wǎng)絡科學、認知計算,并結合學校特色從事GF應用研究。目前,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Physical Review Letters,IEEE頂級匯刊等發(fā)表論文100余篇。
所獲榮譽包括2018《科學中國人》“杰出青年科學家獎”,2017首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35歲以下科技創(chuàng)新青年獎”(西部唯一入選者),2016年入選國家青年千人,其研究成果多次獲Elsevier和IOP的年度最佳論文、年度亮點論文、最多下載論文、最多引用論文、Elsevier年度杰出審稿人等獎項。趙巍勝教授,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主要從事自旋電子學、新型信息器件、非易失存儲器等領域的交叉研究,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儀器項目、國家重大專項核高基研發(fā)計劃等項目。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已在 Nature Electronics、Proceedings of the IEEE等期刊發(fā)表論文200余篇。2019年入選IEEE Fellow,2020年起 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Regular Paper 總主編,IEEE 電路與系統(tǒng)學會Guillemin Cauer,Darlington及Outstanding Youth Author最佳論文獎評審委員會主席;2021年擔任IEEE Fellow Selection Committee委員。周昆,為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所獲榮譽包括國際計算機學會會士 (ACM Fellow),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xié)會會士 (IEEE Fellow);2007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8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 主要研究領域涉及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人機交互和虛擬現(xiàn)實。在ACM和IEEE匯刊上發(fā)表論文100余篇,論文引用1萬余次,獲得發(fā)明專利60余項
“科學探索獎”自2018年成立以來共評選出了150位獲獎人。作為科學家主導的公益項目,獎項秉持面向未來、獎勵潛力、鼓勵探索三大宗旨,鼓勵青年科技人才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的“無人區(qū)”,探索社會支持基礎研究人才持續(xù)穩(wěn)定的投入機制。
“科學技術的自立自強,關鍵是靠年輕人,‘科學探索獎’做了非常好的工作,我們要持續(xù)扶持年輕的科技人才創(chuàng)新,為國家做出更多新的貢獻?!敝袊こ淘涸菏?、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科學探索獎”顧問委員會主席徐匡迪點評說。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科學探索獎”發(fā)起人施一公表示,“‘科學探索獎’所關注的,就是青年科學家的工作是否在本領域代表世界最前沿,支持他們做其他人想做但做不出、不敢做,具有原創(chuàng)性和引領性的研究。‘科學探索獎’為青年科學家沖頂科學高峰提供物質(zhì)補給、也提供精神鼓勵和價值認同?!?/span>引用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S-MmT6Zbshp2WCJDiTvG9w
https://mp.weixin.qq.com/s/TueZjVJm4Q0E3Jv0hRWgjw

雷鋒網(wǎng)雷鋒網(wǎng)雷鋒網(wǎng)
雷峰網(wǎng)版權文章,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