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Travis | 2014-11-21 22:04 |
你是否有注意到最近所有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籌集的資金數(shù)額都特別巨大?
也許你抓破頭都想知道像是BuzzFeed這樣的公司,以其網站上充斥著動畫GIF和一些小測驗聞名的公司,最近募集了5000萬美金,據報道公司的市值已經達到了8.5億美元。Snapchat,這個在年輕人群體中使用廣泛的通訊軟件,據稱它從投資人那里得到了100億美金的估值。這個世界瘋了嗎?
一些行業(yè)觀察家認為,這些表面看上去很熱門的應用或網站其實是預言著科技泡沫2.0的到來。但是,我們還有更多的故可以告訴你。
大多數(shù)人,包括許多專業(yè)投資者,往往會把新產品分為兩類:維生素或止痛藥。
止痛藥可以解決重要問題。它們解決了一個明顯的需求,緩解客戶特定的疼痛并解決了一個可量化的市場。想一下市面上銷售的泰諾,實際上它就是對乙酰氨基酚,這個藥物確實提供了可靠的止痛效果。這是一種現(xiàn)成的解決方案,人們都樂意為此支付。
無論是在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創(chuàng)新者都會不斷的證明他們的想法是足夠重要的,并且值得公司投入時間和金錢來開發(fā)。
與此相反,維生素并不一定能解決一個明顯的痛點。它們是靠吸引用戶的情感需求為出發(fā)點,而不是功能性的需求。當我們每天早上服用了多種維生素,我們并不知道這維生素實際上是否真的讓我們更健康。
功效并不是我們服用維生素的理由。服用維生素是一種類似于將它從你的待做列表中劃除的行為,是一種心理需求,而不是物理需求。我們感到滿意的是,服用它是我們正在做一些對我們身體有益的事情,即使我們沒法告訴你有多大的好處。
同樣,人們往往把像是BuzzFeed這樣的創(chuàng)新當做維生素,認為BuzzFeed是一個不錯的產品,但不是一個必須品。
但是,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維生素可以成為止痛藥。
讓我們來考慮一些當今最熱門的消費類科技產品,比如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和Pinterest。他們在賣什么——維生素或止痛藥?
大多數(shù)人會猜維生素,因為用戶會認為他們并沒有做太多重要的事情,除了在尋求一些社會認同感。在下定決定選擇維生素還是止痛藥之前,你可以思索一下這樣的想法:習慣就是當你不這樣做的時候會讓你很別扭。
回想之前,你第一次開始使用這些服務。從來沒有人會在半夜驚醒,“我需要寫一些東西來幫我更新我的狀態(tài)!”和很多創(chuàng)新一樣,人們不知道他們需要Facebook,直到它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了習慣。
重要的是要如何解釋“痛點”這個詞,這個詞頻繁出現(xiàn)在商學院和營銷的書籍上。在現(xiàn)實中,根據我們的經驗,這更類似于“癢”,這種感覺體現(xiàn)了腦海中并引起不適,直到我們滿意。
利用技術或產品來“撓癢”相比于忽略它而言,提供了更高的滿意度。一旦我們開始依賴于一個工具,沒有什么還能阻止。
追求快樂,避免痛苦是所有物種的兩個關鍵的激勵因素。當我們覺得不舒服,我們尋求逃脫不舒服的感覺。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何解決用戶的疼痛會在產品的使用中被發(fā)現(xiàn)。
首先,要提供好的維生素,一旦習慣建立起來,他們就應該提供了一個持續(xù)性疼痛的補救措施。
via thenextweb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