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新冠疫情發(fā)展至今,最新的動態(tài)是:全球首例康復后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出現了。
2020 年 8 月 24 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yī)學院微生物學系袁國勇團隊發(fā)布聲明證實,下一代測序技術首次檢測出了康復后再次感染 SARS-CoV-2 病毒的病例。
次日,該團隊題為 COVID-19 re-infection by a phylogenetically distinct SARS-coronavirus-2 strain confirmed by whole genome sequencing(全基因組測序證實一株系統(tǒng)發(fā)育不同的 SARS-CoV-2 毒株的再感染)的研究成果被學術期刊《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接收。
對此,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也發(fā)聲:
“再感染”病例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復陽”。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證據來判定這例患者的情況是停留在新聞級別還是學術級別。
全球首例新冠康復者二次感染
據悉,這一病例的基本情況是:男性,33 歲,2020 年 3 月 26 日確診,屬輕癥感染患者,3 月 29 日住院,4 月 14 日出院。8 月經英國到西班牙旅行,8 月 15 日在香港機場接受入境檢查時,經口咽后唾液檢測呈 SARS-CoV-2 RT-PCR 陽性。
該患者第二次感染屬無癥狀感染,距離首次確診有 142 天。住院后,患者體溫及其它指標均正常,胸透無任何異常,體內病毒載量也在不斷下降。
實際上,這則病例二度確診的背后,有一個大背景——已被治愈的 COVID-19 患者是否會再感染,學界一直沒有明確的答案。
具體來講,由于在接近 RT-PCR 檢測的最低水平上,病毒會持續(xù)脫落,因此不少轉陰出院的患者容易出現“復陽”的情況。
與此同時,此前有一例病例報告顯示了再感染的可能性,但并未進行病毒基因組分析。
因此,這些病例引起了再感染(re-infection)與持續(xù)病毒脫落(viral shedding)之間的爭議。
雷鋒網了解到,袁國勇團隊在該患者兩次 COVID-19 發(fā)作期間收集到的呼吸樣本上直接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并進行比較基因組分析,旨在區(qū)分再感染與持續(xù)病毒脫落。測序得到的實驗室結果包括 RT-PCR Ct 值和血清 SARS-CoV-2 IgG。
分析表明,該患者兩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有顯著的不同。
其一,與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的病毒基因組相比,第一次感染的病毒基因組在特征性基因片段 orf 8 的第 64 位具有終止密碼子,存在58個氨基酸缺失,且在系統(tǒng)發(fā)育方面與 2020 年 3/4 月收集的菌株密切相關;而第二次感染的病毒基因組與 2020 年 7/8 月收集的毒株密切相關。
其二,兩次感染的病毒之間存在著位于 9 種不同蛋白質中的 23 個核苷酸和 13 個氨基酸的差異,比如 B 細胞和 T 細胞表位的位置差異。
同時血清學證據表明,該患者第二次感染后,C-反應蛋白(指機體受到感染或組織損傷時血漿中一些急劇上升的蛋白質)和 SARS-CoV-2 IgG 血清轉換升高。
基于上述分析,袁國勇團隊給出的結論是,流行病學、臨床、血清學和基因組分析證實,患者屬再次感染,而非第一次感染后的持續(xù)病毒脫落。
同時該團隊也強調,即便是可以進行疫苗接種,SARS-CoV-2 仍可能在人群中繼續(xù)傳播,康復者也應保持防疫意識。
再感染并非所謂「復陽」
首例再感染病例出現后,網友議論紛紛,實際上這一研究對于接下來的疫情研究有幾點啟示:
第一,關于二次感染病例的判定。
知乎高贊答主、中國科學院大學遺傳學博士李雷回答稱,要想判定二次感染病例,首先可以通過一些情況進行排除,再對兩次感染的病毒株序列進行比較。
【圖源李雷知乎回答】
實際上這種判定思路正是袁國勇團隊的做法——通過區(qū)分再感染與持續(xù)病毒脫落,排除「復陽」的可能性,發(fā)現兩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的不同。
第二,關于疫苗。
某種程度上,首例再感染病例的出現,印證了一個道理——由于毒株之間的差異較大,即便是在原有的抗體有效的情況下也無濟于事,因此疫苗并不能提供完全的、永遠的保護。
世界衛(wèi)生組織也曾表示:
疫苗將是全球抗擊新冠疫情的重要工具,但它不能自行結束疫情。
正因如此,袁國勇團隊將對再感染患者做進一步研究,旨在闡明疫苗設計中一些重要的保護性因素。
雷鋒網注意到,這一事件不僅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權威人士也作了解讀。
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言人 Margaret Harris 表示:
該病例為研究病毒免疫反應和開發(fā)新冠疫苗提供了重要信息,但再感染并不常見。
此外,8 月 25 日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發(fā)布微博,認為再感染病例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復陽。
張文宏醫(yī)生在微博中表示:
此次港大證實的“再感染”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證據,包括病毒培養(yǎng),證實是屬于核酸陽性還是活病毒,同時徹底比較兩次感染病毒的核酸全序列。這還需要看港大進一步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張文宏醫(yī)生提及到了疫苗的問題。他認為,這一病例關系到免疫持久性,也就是說,未來疫苗保護的時間、重復接種疫苗的間隔,都是要考慮的問題。
他認為,全球范圍內已有近 2400 萬人感染過了新冠病毒,而袁國勇團隊研究的再感染病例屬于個例,因此“目前還不需要過于緊張,畢竟歷史上常見的其他冠狀病毒的感染后免疫時間都遠遠超過 4 個月,而我們常常感染的感冒就是由冠狀病毒引起的”。
今日,張文宏醫(yī)生再次發(fā)布一條微博,進一步從學術角度分析了這一病例。
他認為:
該病例由于首次感染時屬于輕癥病例,是否出現特異性抗體目前尚不清楚。若是第一次感染沒有檢測到抗體或者抗體水平迅速衰減,在短短四個月內失去保護性,那么在傳染病發(fā)病機制上來看仍然屬于孤立性病例。
目前,各國科學家也紛紛發(fā)聲,認為僅從個例中很難得出有力論斷,進一步的研究是很必要的。正如張文宏醫(yī)生所說:
可以反復被驗證是確認一個科學現象的唯一方法。
引用來源:
https://academic.oup.com/cid/advance-article/doi/10.1093/cid/ciaa1275/5897019?searchresult=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7315133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