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無癥狀感染者,防不勝防。
即使是到了 3 月底,我國疫情依舊存在著潛在的危機,除了不斷增加的境外輸入病例,還有一些零星散發(fā)的本土病例,也讓我國的疫情防控形勢依舊處于復雜之中——這其中,容易造成病毒傳播的無癥狀感染者,也成為疫情防控重點。
截圖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事實上,對于無癥狀感染者,我們的認知可能還太夠。
在了解無癥狀感染者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新冠病毒到底有多狡猾。
3 月 27 日,在預印本雜志 medRxiv 上,有文章報道了一個特殊案例:一位中度 COVID-19 患者,竟然具有 49 天的病毒排除時間。
具體來看,該患者在 1 月 25 日起,因間歇性發(fā)熱 1 周,自行服用退燒藥、中藥和抗病毒藥物后體溫恢復正常,無其他 COVID-19 的典型癥狀;后來其密切接觸者確診,該患者入院發(fā)現(xiàn)肺部感染,治療 1 周后肺部感染明顯吸收,無其他癥狀,但在后續(xù) 30 多天的時間里該患者的病毒檢測依舊為陽性——在起病 51 天時,患者接受血清治療后病毒才被清除。
如果不是因為其密切接觸者確診,這位病例在自行吃藥恢復之后,就可以被視為一名典型的無癥狀感染者。
那么,究竟如何定義無癥狀感染者?
據(jù)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無癥狀感染者,指的是無臨床癥狀(發(fā)熱、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等標本新冠病毒病原學或血清特異性 IgM 抗體檢測陽性者。
解放軍呼吸病研究所原所長劉又寧認為,無癥狀感染者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感染之后尚在潛伏期,但潛伏期一過就會有癥狀,從而發(fā)展為確診病例;
第二種,從感染到痊愈,自始至終沒有出現(xiàn)癥狀。
那么,無癥狀感染者一般是如何被發(fā)現(xiàn)的?
2 月 14 日,國家衛(wèi)健委副主任曾益新在發(fā)布會上介紹了無癥狀感染者的發(fā)現(xiàn)途徑,主要有四個來源:
新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在醫(yī)學觀察期發(fā)現(xiàn)了一些這樣的人;
在聚集性疫情的調查中,在開展一些主動檢測的過程中,可能發(fā)現(xiàn)無癥狀感染者;
在新冠肺炎病例的傳染源追蹤過程中,對暴露人群進行主動檢測時可能發(fā)現(xiàn)無癥狀感染者;
對有新冠肺炎病例持續(xù)傳播地區(qū)的旅行史和居住史的人員主動檢測時,可能會發(fā)現(xiàn)無癥狀感染者。
簡單來說,對無癥狀感染者的發(fā)現(xiàn),依舊依賴于一個確認其攜帶新冠病毒的調查和核酸檢測過程,但這個過程并不容易,大大增加了病毒傳播的隱蔽性。
另外,據(jù)《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規(guī)定,疑似及確診病例,需要具備臨床表現(xiàn);而無癥狀感染者因無臨床表現(xiàn),需要集中隔離 14 天并做進一步的核算檢測來進行判斷——只有無癥狀感染者在隔離期間出現(xiàn)癥狀時,才將其作為確診病例報告并公布。
可見,無癥狀感染者并不算確診病例。
但無癥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比如,湖北省疾控中心黨委書記劉家發(fā)提到,無癥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具有一定的傳播風險。但是專家研判,根據(jù)傳染病一般的傳播規(guī)律和目前的數(shù)據(jù),無癥狀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有排出病原的可能,但因為他沒有咳嗽、打噴嚏等癥狀,病原排出體外引起傳播的概率較小。
也就是說,無癥狀感染者可能是傳染源,但可能不是主要傳播來源。
實際上,針對無癥狀感染者,目前已經有不少學術研究成果。
早在 2 月中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急響應機制流行病學組就公開了對截至 2020 年 2 月 11 日中國內地報告的共 7.23 萬病例的流行病學特征進行描述和分析的報告(參見雷鋒網此前報道)。
其中顯示,在我國內地報告的 72314 例新冠肺炎病例中,無癥狀病例有 889 例,占據(jù)所有病例數(shù)量的 1.2%。
3 月 12 日,喬治亞州立大學的流行病學家 Gerardo Chowell 發(fā)表在 Eurosurveillance 雜志上的建模研究表明,在鉆石公主號游輪上的約 700 名感染者中,約有 18% 從未出現(xiàn)癥狀。
3 月 20 日,Nature 發(fā)表了一篇題為 Covert coronavirus infections could be seeding new outbreaks 的文章。該文章認為,30%-60% 的新冠感染者無癥狀或者癥狀輕微,但他們傳播病毒的能力并不低,這些隱性感染者可能會引發(fā)新一輪的疫情大暴發(fā)。
雷鋒網截圖自 Nature 官網
文章提到,為了評估隱性感染的程度,中美兩國的研究人員組成了一個研究小組,利用來自武漢市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的 26000 例實驗室確認病例的臨床數(shù)據(jù)開發(fā)了一種模型。
該小組在 3 月 6 日在線發(fā)布的預印本論文中表示,截至 2 月 18 日,武漢地區(qū)共有 37400 人患有新冠病毒——他們認為,大多數(shù)未報告的病例是那些癥狀輕微或沒有癥狀但仍可能具有傳染性的人。其中,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院長鄔堂春教授表示:
根據(jù)我們最保守的估計,至少 59% 的感染者沒有經過檢測,并可能感染他人。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病毒傳播得如此之快。
雷鋒網截圖自華中科技大學官網
而到了 3 月下旬,隨著疫情發(fā)展,無癥狀感染者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其中,在 3 月 27 日舉行的“病毒演變、進化、傳播的基礎研究與防治實踐(從 SARS 到COVID-19)” 研討會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感染科主任、新冠肺炎上海專家治療組高級專家組組長張文宏表示:
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難應對的病毒,它的傳播力很強,雖然年輕人感染后的重癥率很低,但整體重癥率明顯高于流感。而且存在新冠病毒無癥狀感染者,他們沒有臨床癥狀,病原學檢測卻呈陽性,給疫情防控帶來了挑戰(zhàn)。
張文宏表示,無癥狀感染者是我國進入疫情防控 "下半場" 的一類重要監(jiān)測目標。
而針對新冠肺炎無癥狀感染者的傳染性問題,此前在《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20 年第 41 卷上,一篇由寧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治所陳奕等人發(fā)表的題為《寧波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密切接觸者感染流行病學特征分析》的論文,給出了初步的分析。
這篇論文納入了寧波市的 157 例確診病例和 30 例無癥狀感染者,它們共判定了 2147 名密切接觸者,其中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人數(shù)最少 0 例,最多 111 例,平均 11.5 例。而在 2147 名密切接觸者中,共有 110 名發(fā)展為確診病例,22 例無癥狀感染者,密切接觸者總的感染率為 6.15%。
由此,論文得出數(shù)據(jù):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感染率為 6.3%,無癥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感染率為 4.11%——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研究者認為,二者的感染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不過,關于無癥狀感染者,鐘南山院士的觀點傳播更為廣泛,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一般來說,無癥狀感染者對與其密切接觸的人的傳染率很高。但是中國近期新冠肺炎新確診病例數(shù)不僅沒有上升,反而在不斷下降……這可以說明:中國還沒有大量的無癥狀感染者。目前關于中國國內無癥狀感染者的情況沒有具體數(shù)字,未來幾個月還需進行詳盡專業(yè)的研究。
好消息是,對于無癥狀感染者的防治,引起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
3 月 26 日,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在召開會議時表示,無論是通過哪種途徑發(fā)現(xiàn)的無癥狀感染者,都要根據(jù)醫(yī)療規(guī)則制定明確的科學防治方案,堅決遏制可能形成的新的病毒感染和疫情傳播。
不過,就近兩天的情況看,最近的新增本土病例都與無癥狀感染者存在相關性;可見,即使疫情形勢向好,依舊不能大意。
畢竟,正如張文宏教授所言: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難應對的病毒。
本文參考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03.20030593v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822-x
http://weekly.chinacdc.cn/en/article/id/e53946e2-c6c4-41e9-9a9b-fea8db1a8f51
http://www.ozgbdpf.cn/news/202003/guZRhoH9nZf7tGOM.html
http://www.gov.cn/premier/2020-03/27/content_5496190.htm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