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劉琳 | 2021-01-05 18:12 |
幾乎每個女孩的淘寶“店鋪訂閱”里,一定有那么幾家網紅店。
尤其是當直播帶貨成為風潮后,網紅的連鎖效應更是一發(fā)不可收拾。
雷鋒網編輯的一個女性朋友曾經有一段時間非常癡迷于直播帶貨的形式,幾乎每天都會按時打開網紅主播的直播間剁手。
她也借此調侃道:“只要李佳琪一張口,姐姐妹妹錢包刷爆”。
聽起來簡直太瘋狂了。
不過,在這個人人皆可帶貨的時代,直播帶貨終究還是出了問題。
前不久,知名網紅辛巴被曝出賣假貨,還上演了一場“竇娥冤”的戲碼,但還是被打臉了。
最終,辛巴直播帶貨假燕窩事件,以市場監(jiān)管部門對辛巴方罰款 90 萬元,對燕窩銷售方融昱公司罰款 200 萬元,快手封停了辛巴個人賬號 60 天、對涉事主播“時大漂亮”在內的辛巴系主播不同程度的封停處罰而完結。
但直播帶貨的假貨問題卻遠遠沒有完結。
在那些隱秘的角落,刷單、刷量、賬號買賣等游走在灰色地帶的業(yè)務,甚至假貨也開始大行其道。
刷單,已然成為電商領域心知肚明的潛規(guī)則,成為了一種常態(tài)。
在激烈的競爭中,無數(shù)直播間和店家,也紛紛走上了直播刷量、弄虛作假的道路。
盡管國家已經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guī)來規(guī)范這一情況,但黑灰產依舊在悄悄“發(fā)財”。
據新京報的最新調查,在直播帶貨行業(yè)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灰色產業(yè)鏈。
上游是云控系統(tǒng)開發(fā)商,即可以讓一個人控制數(shù)百臺手機在直播間刷數(shù)據,此類軟件是目前直播刷量中最常用的工具。
據介紹,云控系統(tǒng)為直播引流,最多可以控制 2 萬臺手機,不需要人工操作,云端發(fā)布指令后,2000 條自定義發(fā)言自動發(fā)出,句句不重樣。如果不出意外,這套系統(tǒng)能晝夜不歇地對支架上的所有手機,同時執(zhí)行“關注主播”、“發(fā)言帶節(jié)奏”、“點贊送燈牌”等命令。
此前,據棱鏡深網報道,雙十一當天,脫口秀演員李雪琴和楊笠被邀請參加了一場直播活動,當天在線人數(shù)是 311 萬。但實際上當天結束時 311 萬的觀眾中,只有不到 11 萬真實存在,其他觀眾人數(shù)都是花錢刷量,而評論區(qū)與李雪琴親切互動的“粉絲”的評論,絕大部分也是機器刷出來的。
除了機器刷粉之外,人工刷量也是一種重要的方式。
刷單手大多是兼職人員,他們通過刷單拿到傭金和返點,部分刷單平臺甚至需要用戶自己墊付資金刷單。
在百度搜索“直播漲粉”“直播人氣”“直播運營”等關鍵詞,就會出現(xiàn)大量指向第三方直播刷量公司的廣告。
以淘寶(天貓)為例,其提供的業(yè)務類型包括“普通機刷人氣、高級機刷人氣、機刷達人粉、直播間進店關注主播、直播間進店點商品加購物車、真人進店 UV、直播間進店加購+關注主播、真人進直播間互動、真人進直播間發(fā)言、圖文前端閱讀、圖文后臺PV、圖文后臺UV、圖文后臺進店、視頻前端”等等,幾乎涵蓋了直播產品的每一項數(shù)據維度。
一般來說,機器刷量的價格比較低,客戶花 10 塊錢就可以買到一萬的機刷人氣。而人工刷量的價格比較高,客戶如果選用了真人進直播間互動服務,每小時需要支付每個人 15 元。
與此同時,也催生了一批職業(yè)養(yǎng)人工號的“中介”。這些“中介”一邊對接主播,一邊去發(fā)展自己的下線人工刷量。在多個“漲粉”群里,有中介頻繁發(fā)出尋找刷量兼職的廣告,這些廣告稱報酬每天從幾十到幾百塊不等。
中游則是刷單代理商。
他們的主要工作內容是購買軟件后,通過為客戶刷量收回成本,賺取利潤。
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中間商賺差價。
而處在下游的則是這些網紅主播們,主播在其中擔任了好物推薦官的角色。
但買量、刷單只是直播電商最顯而易見的衍生產業(yè),而隱藏在各項業(yè)務背后的是不斷延伸的灰色產業(yè)鏈。
首先是賬號買賣。
那些通過直播帶貨賺快錢的 MCN 機構,通過購買賬號培養(yǎng)自己的核心 IP;而那些擁有一定粉絲基礎的直播賬號,能更快速地漲粉,真實度也更高。
賬號買賣之外,養(yǎng)號和批量孵化網紅也是一種方式。
正是由于這些魚龍混雜的環(huán)境,假貨也大行其道,這才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直播翻車現(xiàn)場。
其次是引流服務。
據中國企業(yè)家此前調查,抖音、快手等官方平臺推出了粉絲頭條等官方營銷工具,很多主播和 MCN 機構 都會通過投放引流廣告來推廣自己的直播間,而基于這一業(yè)務,一項名為“ Feed 流投手”的服務也因此興起。
“Feed流投手”吸引 MCN 機構投放的宣傳點是,“數(shù)據不僅要好看,最好還省錢,我的投放會比你自己投產生更高的價值?!?br/>
這些商家大都鼓吹自己跟直播平臺簽了大額的年框協(xié)議,會有一定的優(yōu)惠和返點,而這一群體的生意邏輯是,如果你投入1000 元能實現(xiàn) 2000 元的商業(yè)產出的話,通過他們則能實現(xiàn)10000 元的產出,他們的投放更科學,效率更高。
另外,直播電商的單場 GMV 帶貨越來越高,各家的戰(zhàn)報業(yè)績不斷攀升,但如果沒有真實的用戶購買,僅憑刷單往往需要巨額的資金,因此,基于服務刷單平臺的一部分提供金融服務的墊資平臺又開始興起。
墊資平臺通過金融服務的方式借款給刷單平臺和團隊,刷單平臺賺部門 MCN 機構的刷單服務費,部分 MCN 機構再通過賺取商家的坑位費和銷售傭金。
除此之外,直播帶貨大火之后,就會出現(xiàn)各種電商導師,他們通過開設培訓班收割一部分渴望入行的商家,一條漫長的產業(yè)鏈因此形成。
需求決定供給。直播刷量黑產的“繁榮”景象,以及黑產鏈上存在的種種騙局,本質還是由直播帶貨行業(yè)的造假需求造成的。
明星、主播、MCN 機構直播刷量的動機不言自明。明星通過刷量來避免人氣冷清的尷尬,而主播和 MCN機構則希望用更漂亮的數(shù)據,向商家收取更高的坑位費。
而很長一段時間,部分平臺對刷量行為似乎也是一種默許態(tài)度。
盡管今年 6 月底已經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guī)嚴令禁止這一亂象,但種種現(xiàn)象表明,黑灰產一直都存在。
顯然,這將是一個長期對抗的過程,單單依靠一方面的力量,難以取得根本性改觀的成效,需要聚合包括政府、運營商、平臺企業(yè)等多方面的資源和力量,形成合力,才能最終根治這塊“心病 ”。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參考資料:
【1】https://new.qq.com/omn/20210105/20210105A01GP600.html
【2】https://www.huxiu.com/article/393212.html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